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培

作品数:9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药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重症
  • 3篇重症患者
  • 3篇临床药
  • 3篇呼吸科
  • 2篇药师
  • 2篇药学
  • 2篇头孢
  • 2篇临床药师
  • 2篇临床药学
  • 1篇血药
  • 1篇血药浓度
  • 1篇血症
  • 1篇亚胺培南
  • 1篇药动学
  • 1篇药敏
  • 1篇药浓度
  • 1篇药品
  • 1篇药品不良事件
  • 1篇药物
  • 1篇药物监测

机构

  • 9篇中国药科大学
  • 2篇南京大学医学...

作者

  • 9篇梁培
  • 4篇张海霞
  • 3篇丁选胜
  • 2篇方芸
  • 1篇王晔
  • 1篇赵一鸣
  • 1篇孙露
  • 1篇吴晓燕

传媒

  • 5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亚太传统医药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09
  • 1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不同方案对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感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基于重叠加权法比较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eftazidime/avibactam,CAZ/AVI)针对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ales,CRE)感染单药与联合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以非干预方式收集南京鼓楼医院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使用CAZ/AVI治疗CRE感染患者的基本特征、感染情况、治疗方案和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s,ADRs)等信息,并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利用重叠权重加权法均衡组间变量差异后对比2组的临床治愈率、微生物清除率、28 d全因死亡率和ADR发生率差异。结果:共收集到单药组患者56例和联合组患者35例。加权后效应值估计结果显示,联合组微生物清除率高于单药组(P=0.015),2组的临床治愈率和28 d全因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安全性方面,联合组的ADR发生率高于单药组(P=0.028),在胃肠系统方面的ADR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9)。结论:CRE感染患者使用CAZ/AVI单药或联合方案均有良好疗效,且联合用药相较于单药的微生物清除率更高,但联合用药方案ADR发生率高于单药方案,并应关注联合用药患者胃肠系统ADR。
肖凤娇梁培许莹张海霞
重症患者万古霉素相关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对重症患者发生万古霉素相关急性肾损伤(vancomycin-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VI-AKI)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某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接受万古霉素治疗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将患者分为发生AKI组和非AKI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重症患者发生VI-AKI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94名重症患者,发生AKI者51例,发生率为17.3%。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2组间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是否联用袢利尿剂及是否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18.75 mg·L^(-1)(OR=16.007,P<0.001)、联合使用袢利尿剂(OR=4.418,P=0.001)及联合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OR=2.243,P=0.044)是重症患者发生VI-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18.75 mg·L^(-1)、联用袢利尿剂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将增加重症患者发生VI-AKI的风险。
张雨昇梁培祁慧丁选胜张晋萍
关键词:万古霉素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
重症患者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血药峰浓度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评估重症患者使用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发生的不良反应与血药峰浓度(Cmax)的相关性及其毒性阈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某三甲医院重症监护室使用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治疗并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患者信息,使用Naranjo评分量表评价复方磺胺甲[口恶]唑与不良反应的关联性,并分析磺胺甲[口恶]唑及甲氧苄啶Cmax与不良反应发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获得109人次磺胺甲[口恶]唑的浓度数据及87人次甲氧苄啶的浓度数据,未发现皮疹、恶心呕吐、肝毒性及肾毒性的发生与磺胺甲[口恶]唑及甲氧苄啶Cmax有相关性(P>0.05),发生血液系统毒性及高钾血症的患者其甲氧苄啶Cmax显著高于未发生的患者(P<0.05),进一步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得到高钾血症的甲氧苄啶Cmax最佳阈值为8.75μg·mL^(-1)。结论:有必要对使用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重症患者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甲氧苄啶Cmax>8.75μg·mL^(-1)时可能导致发生高钾血症的概率增加。
卢张阳梁培祁慧张海霞
关键词:重症患者甲氧苄啶高钾血症
葛根素注射剂溶血发生原因与评价方法研究
目的:分析葛根素注射剂临床应用过程中溶血发生的原因;建立符合葛根素注射剂性质和特点要求的溶血评价方法。方法:(1)系统全面检索国内外有关葛根素注射剂溶血不良反应报道,分析发生溶血不良反应报道的各病例临床背景,通过临床应用...
丁选胜赵一鸣梁培孙露周建红
关键词:注射剂溶血反应紫外分光光度法
文献传递
优化后触发工具在某院多黏菌素B药品不良事件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运用优化后触发工具对本院住院患者发生的多黏菌素B药品不良事件(ADE)进行监测,以期为多黏菌素B不良事件的监测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美国医疗保健改善研究所全球触发工具(GTT)的触发器及文献调研,结合目前国内外关于使用多黏菌素B报道的相关不良事件,对触发器做适当调整优化。调取本院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使用多黏菌素B的病例资料,按照优化后触发工具审查病例,应用Naranjo法评定ADE,对其进行严重程度分级,记录相关累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采取的干预措施及最终转归等信息。比较优化后触发工具检出的ADE与同时段自发呈报系统上报情况,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优化后触发工具包括17项与本研究相关的触发器。209例病例资料中,检出触发器阳性106例次,发生多黏菌素B有关ADE 57例次,涉及52例患者,触发器的阳性预测值为53.8%(57/106),触发器检出的ADE发生率为24.9%(52/209),与医院同期ADE自发上报率6.7%(14/209)相比,有显著差异(P <0.05)。57例次ADE中评定为可能的有36例次(63%),很可能的有21例次(37%);对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级,E级伤害46例次,F级伤害8例次,G级伤害3例次;共累及器官/系统4类,其中急性肾损害所占比例最多,共35例次(61%)。采取干预措施后,最终痊愈13例次,好转23例次,未好转10例次,不详11例次。结论 相比于自发上报系统,优化后触发工具对ADE的检测效能较高,可用于多黏菌素B ADE的主动监测。
王晔梁培梁培吴晓燕
关键词:卫生保健多黏菌素B药品不良事件药物监测
临床药师药学查房实践的体会被引量:20
2009年
目的:探索临床药师规范化开展药学查房的工作模式。方法:通过呼吸科临床药学查房实践,总结和完善呼吸科临床药学查房内容和方法。结果:药学查房是呼吸科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论:建立符合呼吸科特点要求的规范化临床药学查房模式十分必要。
梁培方芸丁选胜
关键词:临床药师呼吸科
呼吸科临床药学工作的实践和思考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索在现有体制下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内容和方法。方法:专职临床药师在呼吸科广泛参与临床药学实践活动,通过参与临床查房、药学查房、治疗药物监测、不良反应监测、提供药物信息等多种形式开展全程化药学服务。结果:临床药师能够为医护人员提供药品信息,对安全用药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患者进行用药指导。结论:实行临床药师制度是大势所趋,临床药学工作是医院药学服务新的发展方向,广大药师仍需切实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最大限度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梁培方芸丁选胜
关键词:临床药师临床药学呼吸科
重症患者亚胺培南血药浓度不达标的影响因素评估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建立列线图预测重症患者使用亚胺培南发生血药浓度不达标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该模型的准确性。方法:基于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的真实世界数据,回顾性收集南京鼓楼医院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2019年1月至2022年09月开展亚胺培南血药浓度监测的住院患者病例信息。对纳入的相关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亚胺培南血药浓度不达标的预测因素,构建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衡量区分度;绘制校准曲线以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校准度;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用于呈现各种阈值概率下的净收益。结果:共纳入406例患者,发生血药浓度不达标者181例,发生率为44.6%。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患者的年龄(OR=1.852,P=0.007)、剂量频次1 g q12h及0.5 g q12h(OR=2.634,P<0.001;OR=5.507,P=0.004)、阳性培养结果(OR=0.480,P=0.001)、胆道疾病(OR=2.945,P=0.001)、外科术后(OR=1.814,P=0.013)、基础尿酸(OR=5.455,P=0.007)、基础肌酐清除率(OR=2.327,P=0.015)7个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此建立的亚胺培南血药浓度不达标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AUC为0.727,表明该模型的区分能力较好。校准曲线表明列线图预测的概率与实际概率之间存在较好的一致性。DCA表明风险阈值在18%~76%之间时该列线图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包含年龄、剂量频次,阳性培养结果、胆道疾病、外科术后、基础尿酸、基础肌酐清除率在内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可帮助医务人员早期预测重症患者使用亚胺培南后发生血药浓度不达标的风险。
卢张阳梁培祁慧潘欢妍张海霞
关键词:重症患者亚胺培南列线图
呼吸科临床药学工作模式及抗生素体外药敏与肺内疗效相关性研究
梁培
关键词:呼吸科临床药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