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松
- 作品数:8 被引量:100H指数:5
- 供职机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李晓宁教授运用“透刺吞咽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经验撷箐被引量:40
- 2019年
- 总结李晓宁教授运用"透刺吞咽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经验。概括李晓宁教授对本病"脏腑失调、元神之府失用、经筋失调"关键病机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将与吞咽有关的解剖结构划分为"三区",以心、肾、胃脏腑经脉在颈部分布确立"三线",提出"三区三线"理论及"透刺吞咽针法",并介绍"透刺吞咽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理论依据、取穴及操作方法。
- 吴磊梅继林梁雪松付豪李晓宁
-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
- 夹脊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脊髓组织NogoA、RhoA、ROCK Ⅱ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和脊髓组织髓鞘相关抑制因子勿动蛋白A(Nogo-A)、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A)和Rho激酶Ⅱ(ROCKⅡ)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8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夹脊电针组,每组6只。采用NYU打击器制备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夹脊电针组给予损伤节段上下一对夹脊穴电针治疗。治疗1天、3天、7天、14天、28天后采用BBB评分法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进行评估;治疗28天后采用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Nogo-A、RhoA和ROCKⅡ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夹脊电针组在各时间点BBB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夹脊电针组在治疗3天后BBB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ogo-A、RhoA和ROCKⅡ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夹脊电针组Nogo-A、RhoA和ROCKⅡ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夹脊电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和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可能与其下调脊髓损伤微环境中Nogo-A、RhoA、ROCKⅡ蛋白表达有关。
- 李晓宁吴磊覃业校梁雪松单筱淳梅继林李诺
- 关键词:夹脊电针急性脊髓损伤
- 急性脊髓损伤后最佳干预时间窗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观察急性脊髓损伤(ASCI)后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出现的最早时间,明确早期干预的时间点。方法将48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平分为两组:假手术组(Sham)及急性脊髓损伤组(ASCI),每组各分为4个亚组即1 h、3 h、6 h和8 h。于相应时间点进行造模后取材。HE染色法观察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学形态变化;TUNEL染色法检测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筛选出神经细胞凋亡出现最早时间点,确定早期干预的最佳时间点。结果 1)HE染色结果显示,ASCI组大鼠术后1 h和3 h可见灰质小灶性斑片状出血;术后6 h细胞形态明显变化,神经细胞出现凋亡;术后8 h细胞损伤加重,形态进一步变小,仅见残存的神经细胞。2)TUNEL检测显示,ASCI组术后6 h细胞形态改变显著,可见凋散在凋亡神经细胞,与Sham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8 h后神经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与Sham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脊髓损伤后6 h内为本病最佳干预时间窗。
- 李晓宁单筱淳吴磊梁雪松迟蕾刘双岭梅继林李诺
- 关键词:脊髓损伤细胞凋亡
- 夹脊电针联合甲基强的松龙对ASCI大鼠脊髓组织NMDA受体亚单位NR1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联合甲基强的松龙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脊髓组织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单位NR1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夹脊电针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ASCI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ASCI)和夹脊电针联合甲基强的松龙组(EA+MP),又分为1天、3天、7天和14天4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NYU打击器制备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Sham组进行手术,不造模,术后常规饲养;ASCI组造模后常规饲养;EA+MP组造模后30 min,给予大鼠一次性注射甲基强的松龙30 mg/kg,术后3 h给予大鼠夹脊电针治疗,每次30 min,每日1次。采用BBB评分观察ASCI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NMDA-NR1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ASCI组大鼠BBB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ASCI组比较,经夹脊电针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3天后,EA+MP组BBB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Sham组比较,ASCI组大鼠脊髓组织NMDA-NR1平均光密度值升高(P<0.05);治疗3天后,与ASCI组相比,EA+MP组大鼠脊髓组织NMDA-NR1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5)。结论:急性脊髓损伤后大鼠脊髓组织NMDA-NR1明显增高,夹脊电针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后NMDA-NR1显著下调,可能是其改善ASCI大鼠肢体运动功能的机制之一。
- 李晓宁吴磊覃业校梁雪松单筱淳梅继林李诺
- 关键词:急性脊髓损伤夹脊电针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 夹脊电针联合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表达的实验研究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夹脊电针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受损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及神经细胞凋亡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分别进行HE和TUNEL染色,检测大鼠受损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及神经细胞凋亡的表达。结果:HE染色显示,急性脊髓损伤组大鼠1 d时出血明显,3 d时神经细胞破坏最明显,7 d时神经细胞凋亡有所减轻,14 d时凋亡已不明显,尤以夹脊电针联合甲基强的松龙组神经细胞保存较完好。TUNEL染色显示,与急性脊髓损伤组相比,术后3 d、7 d、14 d,急性脊髓损伤+夹脊电针组、急性脊髓损伤+甲基强的松龙组、急性脊髓损伤+夹脊电针治疗+甲基强的松龙组、急性脊髓损伤+抑制剂组神经细胞凋亡均减少(P<0.05)。术后7 d、14 d,急性脊髓损伤+夹脊电针治疗+甲基强的松龙组神经细胞凋亡减少明显(P<0.05)。结论:急性脊髓损伤后7 d、14 d时,夹脊电针联合甲基强的松龙可以抑制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细胞病理形态学异常改变。
- 李晓宁梁雪松迟蕾刘双岭臧召霞李诺梅继林
- 关键词:急性脊髓损伤夹脊电针
- 夹脊电针联合甲强龙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及尼氏小体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联合甲强龙治疗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细胞尼氏小体的影响。方法:将72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夹脊电针联合甲强龙组,每组分1天、3天、7天和14天4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NYU打击器制备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脊髓,不进行打击,常规饲养至相应时间点;模型组暴露脊髓并进行打击,造成ASCI模型后常规饲养;夹脊电针联合甲强龙组造模后给予夹脊电针治疗,每次30 min每日1次,并于术后30 min给予实验大鼠一次性注射甲基强的松龙30 mg/kg。用BBB评分观察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肢体运动功能,Nissl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神经细胞尼氏小体的变化。结果:BBB评分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BBB评分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经治疗后,夹脊电针联合甲强龙组3天、7天、14天组BBB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14天评分高于3天组(P<0.05)。Nissl染色结果可见,模型组大鼠1天时神经细胞胞体肿胀变形,尼氏小体肿胀破碎,神经细胞数量减少;3天时神经细胞胞体破坏明显,核仁消失,受损神经细胞明显增多;7天时神经细胞紧缩,尼氏小体溶解破碎,数量减少;14天时神经细胞紧缩更加明显,胞浆深染。夹脊电针联合甲强龙组尼氏小体破碎溶解减轻,尼氏小体数量较模型组增多,神经细胞形态较好。结论:夹脊电针联合甲强龙治疗可以通过增加尼氏小体数量,从而改善脊髓神经细胞形态,保护受损神经细胞,改善ASCI大鼠肢体运动功能。
- 李晓宁吴磊梅继林李诺单筱淳梁雪松
- 关键词:急性脊髓损伤夹脊穴电针甲强龙
- 夹脊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微环境Rho-ROCK Ⅱ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9
- 2018年
-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细胞轴突再生相关抑制因子重组人Ras同源物基因家族成员A(RhoA)、Rho蛋白激酶Ⅱ(ROCKⅡ)、肌球蛋白轻链(MLC)蛋白的影响,探讨夹脊电针治疗急性脊髓损伤(ASCI)的作用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夹脊电针组、抑制剂组,每组12只。采用脊髓打击法制备大鼠ASCI模型。夹脊电针组于模型制备成功后3h进行夹脊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连续治疗14d、28d;抑制剂组于造模成功后立即给予腹腔注射盐酸法舒地尔(10mg/kg),每日1次,连续治疗14d、28d。采用BBB评分法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RhoA、ROCKⅡ、ML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BBB评分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造模后14d、28d模型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造模后14d、28d夹脊电针组、抑制剂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夹脊电针组、抑制剂组造模后28d大鼠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较造模后14d显著升高(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造模后14d、28d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RhoA、ROCKⅡ、MLC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造模后14d、28d夹脊电针组、抑制剂组大鼠脊髓组织RhoA、ROCKⅡ、MLC阳性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夹脊电针组、抑制剂组造模后28d大鼠脊髓组织RhoA、ROCKⅡ、MLC阳性细胞数较造模后14d显著降低(P<0.05)。结论:夹脊电针能够显著改善ASCI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脊髓损伤组织微环境Rho-ROCKⅡ信号通路RhoA、ROCKⅡ、MLC抑制因子表达有关。
- 李晓宁梁雪松吴磊单筱淳付豪梅继林李诺
- 关键词:急性脊髓损伤电针肌球蛋白轻链
- 天麻半夏方治疗前庭性偏头痛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观察天麻半夏方治疗前庭性偏头痛(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前庭性偏头痛(风痰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及联合用药组,每组各40例。中药组给予中药配方颗粒天麻半夏方,西药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用药组同时给予以上两种药物,3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3组治疗前后临床总疗效、眩晕残障量表(DHI)及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分情况。治疗后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3组眩晕复发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81.1%)优于中药组(76.3%)和西药组(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眩晕残障量表及健康状况量表评分均有改善,仅联合用药组与中药组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3个月,联合用药组(5.7%)与中药组(8.6%)眩晕复发率明显低于西药组(35.3%)。结论天麻半夏方治疗前庭性偏头痛(风痰阻络证)安全、有效,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眩晕复发。
- 梁雪松项颗李桦刘寅张健孙莉
- 关键词:风痰阻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