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 作品数:11 被引量:33H指数:4
-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云南典型铅锌矿区植物根部AMF和DSE侵染特征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通过观察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在植物中的侵染情况,探索哪些植物有更高的侵染率,以期作为重金属土壤修复的优势植株,为进一步研究AMF、DSE的生态学作用和有效提高矿区生态治理和生态重建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对云南个旧与会泽铅锌矿区三个样地(个旧矿区废弃地、个旧冶炼厂周边废弃农田和会泽矿区废弃地)的14个科30种植物进行调查,研究矿区植物根系AMF和DSE的定殖特征。【结果】个旧矿区废弃地中11种植物检测到AMF侵染,占样本的61.11%。个旧冶炼厂周边废弃农田中4种植物检测到AMF侵染,占样本的40.00%。会泽矿区废弃地中1种植物检测到AMF侵染,占样本的25.00%。个旧矿区废弃地中9种植物检测到DSE侵染,占样本的50.00%,个旧冶炼厂周边废弃农田中有5种植物检测到DSE侵染,占样本的50.00%;会泽矿区废弃地中2种植物检测到DSE侵染,占样本的50.00%。【结论】在三个样地中菊科为所有植物样本中AMF、DSE总侵染率最高的,表明菊科植物与AMF、DSE有更好的共生关系,进而获得更大的生存优势。可见,AMF、DSE对重金属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耐受性。
- 熊珂敏陈嘉欣荣世炎王磊湛方栋
- 关键词:矿区废弃地侵染率丛枝菌根真菌
- 滇池宝象河流域土壤磷素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1
- 2011年
- 磷(P)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的限制因子,本文以滇池宝象河流域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P素时空变异特征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流域内P素有明显累积。P素含量会受到土壤流失的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形态P素累积与流失情况也不同,同时,Olsen-P与pH、OM有很好的正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以为防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P素流失提供依据,为滇池宝象河流域精确农业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 杨振兴张乃明王磊张刚
- 关键词:滇池土壤磷素
- 滇池流域花卉蔬菜废弃物对湖泊水质影响的模拟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选择流域内6种代表性的蔬菜、花卉秸秆,研究其对滇池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水平的秸秆投加量下,TN、TP负荷量在秸秆投入水中约45d和30d左右均达到最大值,花卉秸秆在水体中TN、TP的总释放量明显高于蔬菜秸秆;水体TN、TP含量与秸秆投加量均成显著正相关。花卉、蔬菜秸秆进入滇池水后的最大潜在污染负荷量分别为:花卉秸秆的TN污染负荷为54.11g/kg,TP污染负荷为23.19g/kg;蔬菜秸秆的TN污染负荷为41.16g/kg,TP污染负荷为13.56g/kg。随意弃置堆放的花卉蔬菜秸秆对滇池水体可能存在的潜在面源污染负荷TN、TP极大值分别为12815.43 t和5290.51 t。
- 王磊张乃明杨育华杨振兴张刚崔红伟
- 关键词:秸秆污染滇池流域
- 滇池宝象河流域水体氮素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7
- 2009年
- 非点源流失的氮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滇池宝象河6个点位沟渠水和河道水体氮素的动态监测,研究了流域水体氮污染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田沟渠水总氮平均浓度高于相应河道水总氮浓度,沟渠水总氮平均浓度范围为3.86~22.86 mg/L,河道水总氮浓度3.14~6.63 mg/L,总体趋势是从上游到下游水体氮素浓度逐渐升高、并且沟渠水体和河道水体氮素随时间变化呈现同样的趋势。农田沟渠水与河道水体总氮之间、农田沟渠水总氮与沟渠周边表层土壤全氮及沟渠沉积物全氮均呈显著相关性。
- 普惠娟张乃明杨振兴王磊张刚
- 关键词:滇池氮沉积物
- 施苯菌灵抑制丛枝菌根真菌对污染土壤-玉米系统镉迁移的影响
- 2024年
- 为探讨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污染土壤–作物系统Cd迁移行为的影响,采用云南兰坪铅锌矿周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开展室内试验,施杀真菌剂(苯菌灵)特异性抑制土壤土著AMF,研究抑制AMF对玉米生长、Cd含量与累积量、土壤Cd淋溶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苯菌灵显著抑制土壤AMF生长,导致AMF侵染率、孢子数、土壤球囊霉素相关蛋白(Glomalin related soil protein,GRSP)含量显著降低;并显著影响玉米生长与矿质营养,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叶绿素与磷含量增加,而地上部氮钾含量降低。(2)施苯菌灵促进Cd向玉米根部和地上部迁移,主要富集在玉米地上部,导致玉米地上部的Cd含量和累积量显著增加。(3)施苯菌灵导致10cm和20cm壤中流的Cd浓度显著增加。此外,土壤GRSP含量与玉米地上部Cd累积量和壤中流的Cd流失浓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土著AMF有助于抑制土壤Cd向植株地上部迁移,减少壤中流Cd的流失浓度,降低污染土壤–作物系统Cd的环境迁移。
- 陈起跃曾文增梁新然王磊何永美和成忠涂春霖湛方栋
-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AMF
- 微塑料-重金属污染对植物-丛枝菌根真菌共生体系的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 2024年
- 近年来,土壤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备受关注,土壤中不仅存在微塑料,还有重金属等污染物,微塑料与重金属的共存直接影响到土壤中植物的生长和植物-真菌共生体系。研究表明,植物-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共生体系可以提高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耐受能力,但微塑料的存在会影响AMF对植物的定殖以及AMF对重金属的过滤螯合作用,进而影响植物体对重金属的累积。微塑料降解过程中会释放增塑剂、稳定剂和阻燃剂等有害物质,亚微米和纳米级的塑料颗粒还会直接进入植物体,而且微塑料还会粘附在植物种子和根系上影响植物的发芽和幼苗生长,进而改变AMF对植物根系的定殖。此外,由于微塑料具有比表面积大、疏水性强和难降解等特性,可以吸附重金属离子,但这种吸附会受到微塑料和重金属本身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对于土壤环境而言,微塑料会改变土壤pH、有机碳、阳离子交换量等,同时微塑料与土壤颗粒产生竞争吸附会改变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进而影响到植物对重金属的累积。尽管目前已开展大量对微塑料和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研究,但是,对于微塑料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对植物-AMF共生体系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本文根据现有的研究综述了土壤微塑料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对植物和AMF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对土壤微塑料和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研究做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 吴鑫王磊李祖然湛方栋李元
- 关键词:复合污染AMF
- 叶面喷施吲哚乙酸对小花南芥和玉米间作富集铅的影响
- 2024年
- 为探究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对小花南芥(Arabis alpina L.var. parviflora Franch)与玉米(Zea mays L.)间作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富集铅(Pb)的影响,本研究设置Pb(1 000 mg·kg^(-1))胁迫下叶面喷施不同浓度IAA(0、25、50、100 mg·L^(-1))对间作植物生物量、抗氧化酶活性、光合特性和Pb富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25 mg·L^(-1)浓度处理下间作小花南芥地下部分生物量比单作提高80.1%,间作小花南芥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单作提高42.1%、20.3%和21.8%,丙二醛(MDA)含量降低25.8%,间作玉米叶片SOD、POD和CAT活性较单作提高40.1%、44.4%和50.0%,MDA含量降低10.9%。随着IAA处理浓度的增加,小花南芥和玉米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及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25、50 mg·L^(-1)处理下达到峰值后,100 mg·L^(-1)处理下有所减少。随着IAA处理浓度增加,间作小花南芥和玉米Pb富集系数先增加后减少,间作玉米转运系数增加。综上所述,25、50 mg·L^(-1)处理下,IAA通过提高玉米和小花南芥的抗氧化酶活性、增加光合色素的含量来增强光合作用,进而提升间作小花南芥对Pb的富集效应和玉米的耐受性。
- 肖峰刘才鑫祖艳群王磊李祖然王吉秀
- 关键词:IAA玉米小花南芥PB含量
- 硫素对小花南芥同化关键酶活性与铅富集的影响
- 2023年
- 为从生理学角度研究硫元素施加对小花南芥(Arabisalpina L.var.parviflora Franch)硫同化关键酶活性及富集铅的影响,设置铅(Pb2+1000 mg·kg^(-1))胁迫下施用不同浓度(0、25、50、100、200、400 mg·kg^(-1))硫处理的盆栽试验,测定植株体内铅、硫和硫合成物质含量以及硫同化关键酶活性,分析施硫条件下小花南芥生长、硫同化关键酶活性、铅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硫同化关键酶对小花南芥累积铅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硫处理浓度为400 mg·kg^(-1)时小花南芥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125.80%和71.50%,在硫处理浓度为50 mg·kg^(-1)时,地上部生物量差异不显著,但总根投影面积、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显著增加了1.2、1.4倍和4.5倍,小花南芥地上部硫酸化酶(ATPS)、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ECS)、半胱氨酸合成酶(OAS-TL)、亚硫酸盐还原酶(SUR)活性分别增加了21.66%、29.80%、15.08%、48.95%,地下部和地上部的半胱氨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8.10%、11.93%;硫处理浓度为100 mg·kg^(-1)时,小花南芥地上部乙酰丝氨酸水解酶(OASS)、螯合肽合成酶(PCSase)、腺苷酰硫酸还原酶(APSR)活性分别显著增加了24.27%、19.29%、36.71%,地上部的半胱氨酸含量增加了7.96%;在硫处理浓度为50、100 mg·kg^(-1)时铅的富集系数大于1。小花南芥地上部铅含量与地上部OAS-TL、γ-ECS和SUR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小花南芥地下部铅含量与地下部γ-ECS和APSR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与地下部OAS-TL、半胱氨酸(Cys)和PCSase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研究表明,适当施硫(50~100 mg·kg^(-1))可以促进小花南芥的生长,改变根系形态,提高硫同化关键酶活性和含硫化合物的含量,增强小花南芥对铅的富集和耐受能力。
- 刘艺瑄刘才鑫祖艳群王磊李祖然王吉秀
- 关键词:铅硫素小花南芥酶活性
- 小花南芥相关转运蛋白及有机酸对锌迁移的响应
- 2023年
- 为探讨锌(Zn)在超富集植物中的迁移转运特征,采用小花南芥作为供试植物,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外源添加不同浓度Zn(0、100、300 mg∙kg^(-1))对小花南芥体内果胶含量、果胶甲酯酶(PME)活性、阳离子/H+反向运输体(CAX)活性、重金属ATP酶(HMA)活性、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BC)活性和有机酸(草酸、柠檬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Zn处理浓度的增加,叶部Zn含量呈上升趋势,根部Zn含量在100 mg∙kg^(-1) Zn处理达到最大,且Zn含量在植株中的分布表现为根>叶。300 mg∙kg^(-1) Zn处理下,共质体汁液中的Zn含量比质外体汁液中的Zn含量高85.80%,韧皮部汁液中的Zn含量比木质部汁液中的Zn含量高4.56倍。随Zn处理浓度的增加,根中果胶含量下降;与对照处理相比,2个Zn处理根和叶中PME活性增大。300 mg∙kg^(-1) Zn处理下,叶中CAX和HMA活性达到最高,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52.54%和38.73%。100 mg∙kg^(-1) Zn处理下,根中草酸含量最低,叶中草酸含量最高。300 mg∙kg^(-1) Zn处理下,柠檬酸含量在木质部汁液和叶中的含量最高,分别比对照增加161.10%和107.88%。小花南芥根部Zn含量与PME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HMA、ABC活性和草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小花南芥叶中Zn含量与CAX、HMA活性和木质部柠檬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小花南芥通过降低果胶含量、增强膜转运蛋白活性以及柠檬酸含量来促进体内Zn的转运。
- 廖雨梦邓随枫李祖然王磊王吉秀祖艳群
- 关键词:小花南芥ZN果胶转运蛋白有机酸
- δ-MnO_(2)在环境中的演化及其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3年
- 水羟锰矿(δ-MnO_(2))作为土壤矿物和地球沉积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对土壤中诸多金属离子具有超强富集作用而备受关注。富集了金属离子的δ-MnO_(2)在土壤环境中迁移转化,伴随金属元素二次污染风险。因此,探究δ-MnO_(2)转化过程及其与金属元素的相互作用规律势在必行。本文简要介绍了δ-MnO_(2)的性质,综述了δ-MnO_(2)的结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δ-MnO_(2)与重金属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氧化锰晶体生长机制,并对土壤中δ-MnO_(2)转化过程带来的金属元素二次污染防治研究重点和方向提出了展望。
- 毕莉艳李祖然王磊湛方栋梁新然李元
- 关键词:氧化锰晶体生长金属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