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志鹏

作品数:5 被引量:4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热通量
  • 1篇单晶
  • 1篇地球系统
  • 1篇水热通量
  • 1篇气温
  • 1篇气温变化
  • 1篇全球变化
  • 1篇微米
  • 1篇微米管
  • 1篇无压烧结
  • 1篇陆面
  • 1篇陆面过程
  • 1篇陆面模式
  • 1篇环境综合
  • 1篇固-液
  • 1篇反照率
  • 1篇感热
  • 1篇感热通量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西...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篇谢志鹏
  • 3篇胡泽勇
  • 3篇孙根厚
  • 3篇黄芳芳
  • 3篇蔺筠
  • 1篇胡伟
  • 1篇马伟强
  • 1篇杨耀先
  • 1篇王介民
  • 1篇杨为佑
  • 1篇马耀明
  • 1篇李茂善
  • 1篇韩存博
  • 1篇仲雷
  • 1篇王宾宾
  • 1篇刘莲
  • 1篇王忠彦

传媒

  • 2篇高原气象
  • 1篇冰川冻土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0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喜马拉雅山区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支撑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发展
2023年
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珠峰站”)位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围绕我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需求,致力于地球“第三极”复杂地形山地大气过程和环境变化研究。珠峰站以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为主线,开展了针对地表、大气、环境、冰川、生态和地球物理等过程的长期定位监测和野外科学观测试验;构建了珠峰地区多时空、多手段、高精度、多要素一体化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平台,显著提升了青藏高原特别是珠峰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珠峰站是喜马拉雅山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深入系统地开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也为认识青藏高原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了支撑平台。
马伟强马耀明谢志鹏陈学龙谢志鹏韩存博王宾宾仲雷韩存博李茂善席振华刘莲仲雷胡伟
关键词:大气边界层水热通量全球变化
Al18B4O33单晶微米管的制备及其表征
采用简单的无压烧结制备了具有多种形貌的AlBO单晶微米管,对微米管的形貌、物相和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详细探讨了AlBO微米管的生长机制。在没有使用任何催化剂和模板的条件下,用AlO和BN粉末作为初始原料,球磨混合均匀后...
杨为佑谢志鹏苗赫濯张立功Linan An
关键词:无压烧结
文献传递
陆面模式CLM4.5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地表能量交换模拟性能的评估被引量:26
2017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一个完整年的观测资料,对陆面过程模式CLM4.5在青藏高原(下称高原)高寒草甸下垫面地表能量交换的模拟性能进行了评估。模拟结果表明,CLM4.5能够较好的模拟高原春季、夏季和秋季非冻结期地面长波、反射辐射和地表净辐射、感热和潜热通量以及地表土壤热通量等的季节变化和日循环特征。但对冬季冻结期地表温度的模拟偏低,导致模拟与观测的感热反相,对地面反射辐射模拟偏大。截断冬季降水的敏感性试验进一步指出,模式冬季反射辐射偏大主要是由于积雪引起的地表反照率偏高造成,进而造成地表温度以及感热通量的模拟偏低。因此,高原积雪参数化方案以及与积雪相关的反照率参数化方案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谢志鹏胡泽勇刘火霖孙根厚杨耀先蔺筠黄芳芳
关键词:青藏高原陆面过程反照率
那曲地区两种空间尺度感热通量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4
2016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研究观测站那曲/BJ观测点2010年涡动相关仪(EC)和大孔径闪烁仪(LAS)数据,MODIS的地表温度(LST)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产品,结合印痕方法分析了由EC和LAS数据计算得到的感热通量的差异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研究了两种空间尺度下地表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感热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季和雨季时,EC与LAS的感热通量(H_EC和H_LAS)总体而言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风向造成印痕差异;7月的感热通量与净辐射、风向的时间序列分析表明,云遮蔽导致的净辐射空间分布不均匀是造成H_EC和H_LAS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EC和LAS的印痕加权LST平均值与两者感热通量的统计分析表明,印痕内加权LST越高,感热通量越大;对雨季时的EC和LAS印痕内加权NDVI平均值表明,印痕加权NDVI越大,感热通量与净辐射之比越小;EC和LAS两种通量结果分析表明,空间尺度对藏北地区半小时尺度和月尺度感热通量结果都有较大影响。
孙根厚胡泽勇王介民刘火霖谢志鹏蔺筠黄芳芳
关键词:感热通量
城镇化发展背景下那曲地区气温变化的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根据西藏那曲气象站(NQ站)1955-2014年和其相邻野外站(BJ站)2001-2014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在那曲县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对比分析了NQ站和BJ站气温变化的差异,从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要素两方面探讨了两站气温变化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近60 a NQ站气温呈上升趋势,且2001-2014年的气温上升率大于1955-2014年和1987-2000年的气温变化趋势;NQ站2001-2014年的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升温率,分别为0.52℃·(10a)-1,0.60℃·(10a)-1和0.67℃·(10a)-1;同时期BJ站的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升温率,分别为0.76℃·(10a)-1、2.72℃·(10a)-1和0.32℃·(10a)-1.NQ站和BJ站的最高气温变化均主要与自然要素有关,NQ站的最高气温与日照(0.67)、降水(-0.62)、水汽压(-0.58)相关系数较高,BJ站的最高气温与日照(0.67)、NDVI(-0.63)、水汽压(-0.57)相关系数较高;NQ站的最低气温与人均GDP(0.53)、GDP(0.50)、总人口(0.47)相关系数较高,说明NQ站的最低气温变化主要是受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对NQ站最低气温的热岛贡献率为52.2%;BJ站的最低气温与各因素相关系数均较小且接近,是在气候背景下的自然变化.
蔺筠胡泽勇孙根厚谢志鹏黄芳芳
关键词:气温城镇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