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婧
- 作品数:7 被引量:8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针灸核心技能实践涉外教学探索被引量:1
- 2021年
- 针灸涉外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典理论的传承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针灸核心技能实践教学,可达到让学员会学习、会操作、会运用的教学目的。文章探索应用中医针灸理论、实践、临床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中医教学氛围,提高针灸涉外教育影响力。
- 张静静舒勤郝立爽胡智海何婧马桂芝许靖华王毅钱倩李静周竞施茵
- 关键词:针灸
- 疏肝消瘿方联合穴位敷贴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疏肝消瘿方联合穴位敷贴治疗甲状腺结节的效果及对甲状腺激素、血流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微血管密度(MVD)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疏肝消瘿方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包括游离三碘甲状腺素(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及促甲状腺激素水平(TSH),以及超声指标(RI、PI、MVD)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其中医证候积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FT3和FT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SH水平比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TSH水平降低更多(P<0.05);治疗后2组患者RI、PI、MVD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RI、PI、MV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消瘿方联合穴位敷贴可以改善甲状腺结节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降低TSH表达水平,减少RI、PI、MVD值,效果明显。
- 袁加文彭文波李馨蕊闫丹丹单静怡何婧
-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游离甲状腺素超声指标
- 针药并用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盐酸氟西汀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相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CORT)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轻中度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A组采用针刺治疗,B组采用药物治疗,C组采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症症状快速自评量表(QIDS-SR)评分及血浆ACTH、CORT水平的变化情况,并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2周后各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各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治疗2周后各量表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HAMD评分和SAS评分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血浆ACTH、CORT水平均显著下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为78.6%,B组为81.5%,C组为88.9%,3组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轻中度抑郁症起效快且疗效确切,其抗抑郁作用可能与调节HPA轴相关ACTH和CORT水平有关。
- 周竞董烨卿王雨宁马桂芝何婧王雯黄雨薇张艾嘉曾翡翠王儒蒙胡智海王毅
- 关键词:抑郁症针药并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
- 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综述被引量:16
- 2019年
- 目的评述近20年来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现状。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97年1月1日截止至2017年12月31日。纳入以针灸疗法为主要干预手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改良的Jadad质量评分、数据信息提取与数据库的建立,提取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文献的发表数量、诊断标准、治疗方法与结果、腧穴选择与归经、治疗时间与疗程、疗效判定标准、结局指标等。结果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章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的使用缺乏统一和规范。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为针灸疗法配合药物治疗,一类为各种针灸疗法的单独或组合运用。单独作为干预措施使用的针灸疗法以针刺配合灸法最多见。取穴组方具有远近配穴、俞募配穴及循经配穴的特点,使用频率高的腧穴依次为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内关等。选取的经脉以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居多;治疗疗程的各临床试验差异较大,结局指标以有效率为最多。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普遍偏低。结论目前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但临床方案设计的诸多环节尚有欠缺,影响临床研究的可重复性和临床结论的准确性,有待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 李琪吴梦蝶吴焕淦马喆何婧蒋文杰郑雪黄艳顾沐恩李璟
- 关键词:艾灸针刺慢性萎缩性胃炎随机对照试验
- 不同灸材隔姜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研究被引量:11
- 2022年
- 目的:探讨传统艾条隔姜灸和无烟艾条隔姜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CAG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传统艾条隔姜灸,观察组采用无烟灸条隔姜灸。比较两组皮肤温度-时间曲线、中医证候评分、血清学指标。结果:试验组穴位皮肤最高温度低于观察组(P<0.05),试验组最高温度出现时间晚于观察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45.0%,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观察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观察组(P<0.05)。治疗后,两组GAS水平升高,试验组PGⅠ水平升高(P<0.05)。结论:传统艾条隔姜灸和无烟艾条隔姜灸均可改善CAG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清学指标,但传统艾条隔姜灸适宜温度刺激时间长于无烟灸条隔姜灸,疗效更好,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水平有关。
- 何婧李璟顾沐恩李琪王毅陆佳婧
-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隔姜灸胃泌素胃蛋白酶原皮肤温度
- 艾司奥美拉唑联合穴位针灸治疗中虚气逆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0
- 2021年
- 目的探讨艾司奥美拉唑联合穴位针灸对中虚气逆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脑肠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月期间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GERD且中医辨证属中虚气逆型患者8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3例。对照组给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穴位针灸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胃食管反流诊断问卷(GERDQ)评分,食管测压[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静息压、食管下括约肌(low esophageal sphincter,LES)静息压]水平,相关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脑肠肽[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血清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及随访6个月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70%(39/43)高于对照组72.09%(3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4,P=0.02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反酸嗳气、嘈杂、胸骨后灼痛、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反酸嗳气、嘈杂、胸骨后灼痛、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GERDQ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GERDQ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UES静息压、LES静息压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UES静息压、LES静息压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
- 何婧王毅周竞马桂芝张静静董烨卿胡智海
-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针灸
- 隔物灸法对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保护的临床效应研究被引量:38
- 2016年
- 目的:探讨隔物灸法对慢性胃炎胃黏膜保护的临床效果,并与安慰灸组进行对比,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将64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采用隔物灸法,取穴内关(双)、中脘、气海、足三里(双);对照组采用安慰灸法,取穴同治疗组。两组均每次每穴灸1壮,一周3次,共治疗12次后对比治疗前后血清检测胃泌素(GAS)、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I(PCR值)及中医症状量表评分以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9%,明显优于对照组(16.1%),两组间中医症状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G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组治疗前后PGI和P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后局部温度差异与疗效间存在一定规律性,隔物灸有效改善了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I浓度、PCR值,对GAS有调整作用。
- 李璟李琪王硕硕何婧朱慧雯顾沐恩顾俊薇黄艳吴焕淦
- 关键词:隔物灸慢性胃炎胃泌素胃蛋白酶原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