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长琴 作品数:19 被引量:65 H指数:6 供职机构: 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内镜下聚桂醇硬化对老年痔疮术后康复进程及肛门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聚桂醇硬化对老年痔疮术后康复进程及肛门疼痛的影响。方法将97例老年痔疮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8)与研究组(n=49),对照组接受内镜下痔疮套扎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行内镜下聚桂醇硬化治疗。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指标及肛门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及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伤口愈合时间以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12, 48 h的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内镜下聚桂醇硬化治疗老年痔疮效果显著,加速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减轻其肛门疼痛,同时达到止血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其应用前景广阔。 张健涛 刘晨 罗长琴关键词:内镜 聚桂醇 硬化疗法 肛门疼痛 联动成像模式下氤氲紫改变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研究联动成像(linked color imaging,LCI)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病变的临床鉴别价值。方法2017年3—12月在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拟行胃黏膜内镜检查的患者随机抽样120例分成2组,白光组60例行白光内镜观察,LCI组60例行LCI观察,发现的病变均行病理活检。LCI观察有氤氲紫表现的病变内镜诊断为肠上皮化生。将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白光组发现病灶62处,其中病理诊断肠上皮化生15处(24.2%);LCI组发现病灶74处,其中病理诊断肠上皮化生36处(48.6%),两组肠上皮化生发现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LCI模式下有氤氲紫表现的病变34处,其中病理确诊肠上皮化生33处,LCI诊断与病理结果符合率97.1%(33/34)。结论LCI模式下氤氲紫表现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病变诊断准确率高,是发现胃黏膜早期肿瘤和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 高原 罗长琴 张建涛 王玥 杨小翠关键词:内窥镜检查 胃黏膜 肠上皮化生 不同疾病活动程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SGK1、XBP1水平变化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2025年 目的探讨不同疾病活动程度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1(SGK1)、X盒结合蛋白1(XBP1)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安康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活动期UC患者92例为活动期组和缓解期UC患者92例为缓解期组,活动期组UC患者根据疾病活动程度分为轻度活动期亚组24例、中度活动期亚组29例、重度活动期亚组39例,根据6个月预后情况分为不良预后亚组34例和良好预后亚组5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GK1、XBP1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活动期UC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SGK1、XBP1水平对活动期UC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活动期组血清SGK1水平高于缓解期组,血清XBP1水平低于缓解期组(t/P=11.051/<0.001,14.639/<0.001);伴随疾病活动程度加重,活动期UC患者血清SGK1水平逐渐升高,血清XBP1水平逐渐降低(F/P=215.932/<0.001,269.335/<0.001);92例活动期UC患者预后不良率为36.96%(34/92),不良预后亚组疾病活动重度比例、血清SGK1水平高于良好预后亚组,血清XBP1水平低于良好预后亚组(χ^(2)/t/P=4.852/<0.001,5.689/<0.001,5.077/<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疾病活动重度、血清SGK1水平高为活动期UC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4.929(1.756~13.833),1.147(1.053~1.250)],血清XBP1高为独立保护因素[OR(95%CI)=0.783(0.677~0.905)];血清SGK1、XBP1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活动期UC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95、0.792、0.881,二者联合预测活动期UC患者不良预后的AUC大于血清SGK1、XBP1水平单独预测(Z/P=2.122/0.034,2.382/0.017)。结论UC患者血清SGK1水平升高、XBP1水平降低,其与疾病活动程度加重和预后不良相关,二者联合预测活动期UC患者预后的效能较高。 张熙 薛麟 罗长琴 孙佳森 王桢哲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预后 美沙拉嗪致肝损害1例并文献回顾 被引量:4 2015年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其病因不明,是多因素、多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发病率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由于UC病变范围广泛,病情反复发作,治疗效果欠佳,病情迁延不愈, 罗长琴 贺永锋 郭连斌 申光富 陈先社 杨小翠关键词:美沙拉嗪 肝损害 溃疡性结肠炎 碘染色技术在食管癌高发区早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食管癌高发区采用食管黏膜碘染色技术进行早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食管癌高发的陕南地区2015-01~2015-12的12 777例患者进行白光内镜检查,根据镜下表现进行相应的活组织检查(白光组),2016-01~2016-12的12 226例患者进行常规碘染色检查及相应的活组织检查(碘染组),比较分析病理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白光组病理证实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2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早期癌3例;碘染组病理证实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3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2例、早期癌11例;碘染组较白光组的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内镜检查患者进行常规食管碘染能提高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检出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高原 罗长琴 杨小翠关键词:食管癌 单钳道内镜下双尼龙圈法切除十二指肠球部巨大布氏腺瘤1例 2017年 十二指肠布氏(Brunner)腺瘤是一种罕见的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其症状、体征和放射学检查缺乏特征性,内镜检查和肿块活检亦较难确诊。本文通过1例巨大十二指肠腺瘤采用了单钳道内镜双尼龙圈法成功切除,现报道如下。 罗长琴 张健涛 贺永锋 高原 刘华 杨小翠关键词:十二指肠腺瘤 十二指肠球部 内镜检查 尼龙圈 十二指肠良性肿瘤 放射学检查 一种消化内镜用双向抓钳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消化内镜用双向抓钳,包括外壳、内管套、气管、信号管、推板、推杆、扭簧轴和双向抓钳,外壳内部设置有内管套,在内管套内部穿设有气管和信号管,气管底端连接设置有出气管口,信号管底部连接... 高原 杨小翠 王玥 薛琴 薛麟 罗长琴 张健涛 贺永锋 刘华 马卫平 来宇旭文献传递 伊立替康联合国产替吉奥胶囊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伊立替康联合国产替吉奥胶囊作为一线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4例既往未化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应用伊立替康联合国产替吉奥胶囊化疗,伊立替康(180mg/m2)第1天,国产替吉奥胶囊口服剂量(60mg/m2,2次/日),连续14天,21天为1周期,连用2周期以上评价疗效。结果:24例疗效均可评价,其中CR 0例,PR 15例,SD 3例,PD 6例,RR 62.5%,DCR 75.0%,15例缓解的病例,中位缓解时间为1.8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5.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3个月。不良反应主要为Ⅰ-Ⅱ级,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疲乏、恶心、呕吐等。结论:伊立替康联合国产替吉奥胶囊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疗效确切、耐受性好、易于实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行。 吕美玲 李卫敏 李雨遥 王丽娜 罗长琴 周小娟 杨谨关键词:伊立替康 转移性结直肠癌 肾透明细胞癌中氧化应激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人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株RLC-310与人正常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株HK-2,肾癌及其癌旁组织中氧化应激蛋白表达的差异。方法:体外培养RLC-310和HK-2,采用PF-2D蛋白分级分离系统分离细胞总蛋白,选取差异蛋白组分进行毛细管LC-ESI-MS/MS分析,结合蛋白质数据库检索对差异蛋白进行鉴定,并对代表性氧化应激差异蛋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验证。结果:两个细胞株经串联质谱分析共鉴定出12个氧化应激差异表达蛋白,分别是peroxiredox-in-1(PRX-1)、peroxiredoxin-6(PRX-6)、superoxide dismutase[Cu-Zn]SOD1、glutathione peroxidase 1、catalase、glutathionesynthetase、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i(GSTPi)、thioredoxin、热休克蛋白10(heat shock protein,HSP10)、HSP 60、HSP 70和HSP 90。其中PRX-6、HSP 60、GSTPi三种代表性差异蛋白在人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株RLC-310和人正常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株HK-2中均有表达,前者的表达水平较后者显著升高(P<0.05),这三种蛋白在肾癌组织中表达也较癌旁组织显著升高(P<0.05)。结论:人肾透明细胞癌中存在抗氧化应激蛋白的差异表达,这些氧化应激蛋白的异常表达在阻止肾癌细胞氧化损伤中起一定作用。 田美娟 李雨遥 罗长琴 吕美玲 杨谨关键词:透明细胞癌 肾癌 三阴性乳腺癌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总结近年关于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分析其病理及临床特征、治疗手段和影响预后的因素,为临床处理此类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应用PubMed和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TNBC及三阴性乳腺癌"为关键词,共检索到2005年-2012年相关文献488篇,纳入分析22篇。结果:研究显示三阴性乳腺癌和BRCA1和基底型乳腺癌关系密切,新辅助化疗对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比非三阴性乳腺癌的缓解率高,但是预后仍较差。辅助化疗仍以蒽环类和紫杉类为主要药物。分子靶向药物PARP1和EGFR抑制剂的疗效需进一步研究。结论:三阴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一种特殊的类型,具有独特的病理、临床特征,在治疗和预后方面有别于其他类型乳腺癌,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 罗长琴 杨谨关键词:乳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