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万燕

作品数:14 被引量:243H指数:10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大豆
  • 9篇套作
  • 4篇氮素
  • 4篇套作大豆
  • 3篇玉米
  • 3篇籽粒
  • 3篇烯效唑
  • 3篇小麦
  • 2篇氮代谢
  • 2篇氮素吸收
  • 2篇豆苗
  • 2篇异黄酮
  • 2篇旺长
  • 2篇苗期
  • 2篇黄酮
  • 2篇大豆苗期
  • 2篇大豆异黄酮
  • 1篇氮肥
  • 1篇氮肥水平
  • 1篇氮素积累

机构

  • 14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成都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南充市农业科...

作者

  • 14篇万燕
  • 13篇杨文钰
  • 7篇刘卫国
  • 5篇向达兵
  • 4篇雍太文
  • 3篇闫艳红
  • 3篇罗庆明
  • 3篇张静
  • 2篇王小春
  • 2篇雷婷
  • 2篇刘江
  • 1篇蒋涛
  • 1篇吴雨珊
  • 1篇崔亮
  • 1篇王凤
  • 1篇于晓波
  • 1篇伍晓燕
  • 1篇杨峰
  • 1篇陈兴福
  • 1篇罗玲

传媒

  • 4篇大豆科学
  • 3篇中国油料作物...
  • 3篇草业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食品科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3篇2015
  • 3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的产量、氮营养表现及其种间竞争力的评定被引量:71
2012年
采用多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小麦-大豆(A1)、小麦-甘薯(A2)、玉米(A3)、小麦/玉米/大豆(A4,麦/玉/豆)和小麦/玉米/甘薯(A5,麦/玉/薯)5种种植模式的生物积累和氮素吸收特性,以探讨麦/玉/豆套作体系的种间竞争力变化规律。试验通过土地当量比(LER)、种间相对竞争力(A)、氮营养竞争比率(NCR)等指标来评定不同套作系统内的作物竞争力。结果表明,麦/玉/豆套作表现出明显的套作优势(LER>1、Awc<0、Acs>0、NCRwc<0、NCRcs>1),玉米始终占据套作系统的优势生态位,小麦、大豆处于竞争劣势;与A1、A2、A3及A5相比,麦/玉/豆套作提高了各作物在开花期(或吐丝期)与成熟期的籽粒产量与吸氮量和地上部植株的总生物量与总吸氮量;各作物的生物量与吸氮量在处理间的变化规律为套作>单作、大豆茬口>甘薯茬口,以A4处理最高。麦/玉/豆套作的全年总经济产出比麦/玉/薯套作平均高28.02%。
雍太文杨文钰向达兵陈小容万燕
关键词:套作氮素吸收种间竞争力
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套作大豆花后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1
2015年
以大豆品种贡选1号为试验材料,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套作大豆花后碳氮代谢、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在不同的施氮水平下均能促进植株的碳氮代谢,提高了R5期前大豆叶和茎中的总糖及全氮含量,降低了R7期叶茎中的总糖含量,显著提高了R3-R7期叶茎中总糖含量的减少量;叶面喷施烯效唑提高了R2和R3期的碳氮比,却显著降低了R5期后的碳氮比;烯效唑提高R3-R7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有效荚数、百粒重和产量。在低(0 kg·hm^-2)、中(32.4 kg·hm^-2)、高氮水平(64.8 kg·hm^-2)下,分别以喷施60,30和90 mg·kg^-1烯效唑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最高。综合碳氮代谢及产量的表现,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以施32.4 kg·hm^-2纯氮,于V5期喷施30 mg·kg^-1烯效唑效果最佳。
闫艳红万燕杨文钰王小春雍太文刘卫国张新全
关键词:套作大豆烯效唑旺长碳氮代谢
不同生长调节剂叶面喷施对套作大豆形态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6
2009年
以"贡选1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时期喷施烯效唑、多效唑、豆歌、矮壮素、缩节胺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套作大豆形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调节剂处理后植株株高降低,以分枝期喷施150 mg.L-1多效唑效果极显著;茎秆增粗,以分枝期喷施100 mg.L-1烯效唑效果显著;分枝数增加。单株荚数、百粒重增加,二者均以分枝期喷施100 mg.L-1烯效唑效果极显著。调节剂处理后产量增加显著,以分枝期喷施100 mg.L-1烯效唑效果最佳,较对照增产77.6%。结果表明:在改善大豆株型、提高产量方面,均以分枝期喷施100 mg.L-1烯效唑效果最优。
万燕杨文钰
关键词:植物生长调节剂套作大豆
不同氮肥水平下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套作大豆生长和氮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5
2012年
以大豆品种‘贡选1号’为试验材料,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研究在不同氮肥水平下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大豆植株生长和根系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均具有显著的控旺效果,使株高、第1节间长以及株高/茎粗比值降低,茎粗、分枝数以及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加;烯效唑促进植株氮代谢,使植株地上部、地下部全氮含量以及根系伤流量增多,伤流中NO3--N、NH4+-N含量、氨基酸总量以及天冬氨酸、苏氨酸等氨基酸含量上升,NH4+-N/NO3--N比值、谷氨酸、甘氨酸等氨基酸含量降低;在低氮肥水平(0kg.hm-2)下以喷施60mg.kg-1烯效唑,中氮肥水平(32.4kg.hm-2)下喷施30mg.kg-1烯效唑,高氮肥水平(64.8kg.hm-2)下喷施60、90mg.kg-1烯效唑效果较优,能有效控制植株地上部旺长和促进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同化能力、代谢能力,提高植株氮循环水平。
万燕闫艳红杨文钰
关键词:套作大豆旺长伤流氮代谢
收获期籽粒田间霉变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为明确收获期籽粒田间霉变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人工降雨室内模拟连阴雨天气,对18个大豆材料进行高湿诱导霉变处理,通过籽粒霉变程度分级,比较不同材料间的霉变敏感性差异,同时考察霉变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大豆材料对籽粒田间霉变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黑色和棕色种皮大豆较黄色种皮大豆的霉变抗性更强.霉变使各大豆材料产量显著下降,产量损失在23.14% ~96.55%之间,产量损失率与霉变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产量损失率(Y)与霉变指数(X)的回归拟合方程为Y=1.34X+24.51,R=0.98.霉变还影响大豆品质,籽粒蛋白质、脂肪的相对含量随霉变程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可溶性糖的相对含量随霉变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而蛋白质、脂肪和可溶性糖的绝对含量均随霉变程度的增加而降低.此外,霉变使籽粒百粒重降低,并随霉变程度的增加而逐步降低.大豆收获期籽粒田间霉变会对大豆产量和品质产生不利影响,不同抗性的大豆种质资源为抗霉变大豆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邓俊才刘江雷婷杨峰苏本营崔亮万燕黄山杨文钰
关键词:大豆抗性
玉米株型对套作大豆氮素积累、转运和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0
2011年
以"玉/豆"套作模式为背景,三个不同株型的玉米和三个不同熟期的大豆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大豆地上部氮素积累和转运,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大豆品种中,以晚熟大豆在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为最高,分别高出中、早熟品种121.09%和165.33%,其氮素积累速率、有效荚数、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平均分别为3.78kg/hm2.d、60.27荚、3 840.22kg/hm2和48.71%,均显著高于中、早熟品种;大豆地上部氮素积累总量、积累速率、转运量和单株有效荚数均随着玉米株型的变化(从紧凑型到平展型)而减少,紧凑型玉米下的大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为2 609.10kg/hm2和1 203.83kg/hm2,显著高于其他玉米株型处理;交互作用分析表明,玉米株型与大豆熟性在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上互作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蛋白质产量与籽粒产量极显著相关。因此,选择紧凑型玉米与晚熟大豆品种搭配有利于提高套作大豆的产量,从而提高籽粒蛋白质产量。
刘增禹伍晓燕杨文钰向达兵万燕雷婷刘卫国
关键词:套作玉米株型氮素蛋白质产量
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37
2010年
通过分枝期和初花期对大豆喷施烯效唑试验,研究了施药时期和施药浓度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烯效唑处理的大豆植株表现为株高降低,茎粗增粗,分枝数增多,产量增加;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和粗脂肪产量均高于对照(除A2B1),均以分枝期喷施75mg/kg烯效唑最高,分别比对照提高5.05%,56.59%和59.15%。可见,分枝期喷施75mg/kg的烯效唑最有利于产量形成,蛋白质和粗脂肪的积累。
闫艳红杨文钰张静万燕罗庆明
关键词:大豆烯效唑
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套作的氮素吸收利用及氮肥残效研究被引量:16
2011年
采用15 N土壤稀释标记法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以下简称"麦/玉/豆"和"麦/玉/薯")在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下的氮素吸收利用及氮肥残效。结果表明,不分隔与完全分隔相比,2种体系的小麦植株15 N当季吸收量和回收率提高,土壤残留15 N%丰度及总N含量降低;"麦/玉/豆"的玉米植株15 N当季吸收量和回收率提高25.16%和25.16%,玉米土壤残留15 N%丰度及总N含量提高13.89%和10.15%,"麦/玉/薯"的则分别降低15.98%,15.99%,17.37%和5.19%;大豆植株的15 N当季吸收量和回收率、土壤残留15 N%丰度降低,土壤总N含量提高3.03%;甘薯植株的15 N当季吸收量和回收率提高,土壤残留15 N%丰度和总N含量降低0.91%和4.95%。在利用前茬作物残留在土壤中的15 N时,"麦/玉/豆"的小麦、玉米对残留15 N的吸收量与回收率高于"麦/玉/薯"的小麦、玉米;大豆对前茬小麦、玉米残留15 N的吸收量与回收率低于甘薯,对前茬大豆残留15 N的吸收量与回收率高于甘薯。"麦/玉/豆"较"麦/玉/薯"更有利于作物间氮素的转移、周年氮肥的高效利用和土壤肥力保持。
雍太文向达兵张静万燕刘卫国杨文钰
关键词:套作氮素吸收
大豆苗期叶片形态对烯效唑干拌种的响应被引量:5
2009年
利用Laser Area Meter CI-203在大豆三叶期探究大豆不同复叶的形态对烯效唑干拌种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复叶的叶柄长度、叶长和叶宽对烯效唑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且各复叶指标的变化与烯效唑拌种浓度变化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烯效唑拌种处理后第1复叶的叶柄长、叶长和叶宽度受到抑制,叶面积减小,第2、3复叶的叶柄长、叶长和叶宽的伸长得到促进,叶面积增加。烯效唑干拌种适宜范围为6~12mg·kg^-1时,利于大豆苗期叶片形态发展,其中以9mg·kg^-1拌种浓度最适宜。
罗庆明杨文钰曹晓宁向达兵万燕陈柯
关键词:烯效唑大豆
四川盆地不同麦冬种质资源氨基酸组分分析及其食用价值初探被引量:18
2010年
目的:考察四川盆地不同麦冬种质资源的氨基酸含量及特征,探讨麦冬的食用价值。方法:使用日立L-8800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结果:麦冬中含有多种氨基酸,不同麦冬资源间氨基酸种类不尽相同;其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均大于常见蔬菜、水果;多数样品中各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均低于FAO/WHO评分模式中同种氨基酸的含量;脯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等具有特殊功效、呈味效果敏感的氨基酸在麦冬中的含量较高。结论:麦冬不适合作为常规食品直接食用,宜作为营养补充剂、保鲜剂、天然食品添加剂、调味剂的天然原料加以利用;四川盆地麦冬种质资源丰富,样品间氨基酸分布差异较大,可根据实际需要,从中筛选出不同用途的麦冬资源,并加以综合利用。
刘江陈兴福刘卫国王凤万燕张静
关键词:氨基酸食用价值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