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刚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苏州市“科教兴卫工程”青年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减压
  • 2篇血管减压术
  • 2篇影像
  • 2篇三叉神经
  • 2篇三叉神经痛
  • 2篇三叉神经微血...
  • 2篇神经痛
  • 2篇神经微血管减...
  • 2篇微血管
  • 2篇微血管减压
  • 2篇微血管减压术
  • 2篇经痛
  • 2篇减压术
  • 2篇并发
  • 2篇并发症
  • 1篇动脉瘤
  • 1篇药学
  • 1篇药学干预
  • 1篇药学监护

机构

  • 5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吴刚
  • 4篇吴建东
  • 2篇丁志良
  • 1篇唐莲
  • 1篇尚尔宁
  • 1篇赵富丽
  • 1篇陈广祥
  • 1篇丁琦

传媒

  • 1篇医药导报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在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63例,其中采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30例设为观察组,采用中医电针治疗的3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中症状缓解26例,总有效率为86.67%(26/30),对照组症状缓解21例,总有效率为63.64%(21/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随访时间为(20.53±12.41)个月,1例出现复发(3.33%),对照组随访时间为(18.41±10.48)个月,复发率为36.36%(12/33),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例发生脑脊液漏,对照组无特殊并发症。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术中应注意辨别责任血管,充分减压三叉神经以提高手术疗效并减少并发症。
唐晓宇吴刚马冕邓朋樊犇吴建东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责任血管并发症
基于临床-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颅内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2023年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53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利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特征;收集DICOM格式影像数据,利用3D Slicer软件对载瘤动脉进行三维重建与分割,利用radiomics插件提取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并利用LASSO算法筛选影响动脉瘤破裂的重要形态学特征;构建基于临床和形态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计算各模型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曲线下面积、准确度、精准度、灵敏度、特异度。结果153例中,破裂动脉瘤43例(破裂组),未破裂动脉瘤110例(未破裂组)。与未破裂组相比,破裂组高血压病人占比较高(P<0.05)。与未破裂组相比较,破裂组动脉瘤形态学特征的伸长率、球形度明显缩小(P<0.05),而动脉瘤最小轴径、最大轴径、冠状面最大直径、最大三维直径、网格体积、表面积、表面积体积比和体素体积明显增大(P<0.05)。纳入分析的14个形态学特征经过LASSO回归与十折交叉验证选择最优lambda值0.023,最终筛选出6个最优形态学特征,根据这六大形态学特征构建SVM、KNN、LR机器学习模型,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95%CI 0.47~0.98)、0.80(95%CI 0.72~0.87)、0.75(95%CI 0.61~0.89)。基于高血压这一临床特征和形态学特征构建的SVM1、KNN1和LR1模型的AUC分别为0.79(95%CI 0.67~0.93)、0.85(95%CI 0.79~0.92)、0.83(95%CI 0.72~0.95)。结论本研究基于影像组学技术自动提取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并构建了六种机器学习模型,能准确识别动脉瘤的状态,从而可以尽早对具有高破裂风险的颅内动脉瘤进行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胡小龙邓朋唐晓宇马冕钱锦宏吴刚成之奇龚宇珲吴建东丁志良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机器学习模型
误诊为脑胶质瘤复发的放射性脑损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复发胶质瘤与放射性脑损伤的差异性及相应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1例误诊为胶质瘤复发的放射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行手术切除患者的脑部病灶,术后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放射性脑损伤,而非胶质瘤复发。结论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鉴别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来提升其诊断的准确性及可靠性,需针对不同病因选择合适的处置方式,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唐晓宇吴刚成之奇丁志良阮文华邓朋马冕吴建东
关键词:复发性脑胶质瘤放射性损伤影像学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产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并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26例患者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总体有效率86.67%。术中见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14例,小脑前下动脉7例,岩上静脉及其分支6例,3例患者术中未见明确责任血管;术后并发症:低颅压5例,脑脊液鼻漏1例。平均随访(20.53±12.41)个月,复发率为3.33%(1/30)。结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操作较易掌握,复发率低。小脑上动脉与小脑前下动脉是最常见的责任血管,术中应仔细辨认责任血管并对三叉神经充分减压,术后应注意低颅压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唐晓宇吴建东马冕邓朋吴刚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手术后并发症
肾功能亢进患者抗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肾功能亢进(ARC)患者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以1例交通事故伤继发多部位重症感染患者的诊治过程为例,根据患者ARC药动学和感染的特点,从抗感染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个体化剂量调整等方面讨论ARC患者重症感染的药学干预方法。结果该患者给予正常剂量的万古霉素和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万古霉素谷浓度6.24μg·m L^(-1)。临床药师会诊评估该患者可诊断ARC,结合文献研究报道的ARC药动学特点,建议万古霉素增加剂量至1 g,每8 h 1次,根据病原菌结果建议将美罗培南调整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同时增加其给药剂量为3 g,每6 h 1次。再次复测万古霉素谷浓度达标(>10μg·m L^(-1)),病原学培养转阴,取得了很好的抗感染疗效。结论临床药师对ARC患者可协助临床医师有效的制定药物治疗方案,优化给药剂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唐莲丁琦赵富丽吴刚陈广祥尚尔宁
关键词:万古霉素药学干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