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安刚

作品数:19 被引量:7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凝析
  • 5篇油藏
  • 5篇凝析气
  • 5篇气顶
  • 4篇油气
  • 3篇调剖
  • 3篇油环
  • 3篇油气界面
  • 3篇凝析气藏
  • 3篇气藏
  • 3篇气顶油藏
  • 2篇地层
  • 2篇地层压力
  • 2篇调剖效果
  • 2篇溶解气
  • 2篇水侵
  • 2篇凝析气顶
  • 2篇凝析油
  • 2篇采收率
  • 2篇层压

机构

  • 15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石油
  • 1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作者

  • 19篇张安刚
  • 13篇范子菲
  • 10篇宋珩
  • 4篇冯其红
  • 4篇王进财
  • 3篇赵伦
  • 3篇张祥忠
  • 2篇陈礼
  • 2篇吴学林
  • 1篇何军
  • 1篇陈松
  • 1篇罗二辉
  • 1篇马钢
  • 1篇张新顺
  • 1篇史树彬
  • 1篇程林松
  • 1篇陈烨菲
  • 1篇田中元
  • 1篇陈礼
  • 1篇姜汉桥

传媒

  • 3篇地质科技情报
  • 2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计算物理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石油钻采工艺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1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凝析气井米无阻流量预测方法被引量:1
2014年
凝析气藏开发过程中,气井的绝对无阻流量会随着地层压力的降低而降低。当地层压力降至露点压力以下时,凝析气体的组成将会发生变化,不仅导致凝析气的黏度、密度和偏差系数发生变化,同时凝析油的析出也会降低储层的气相渗透率。考虑凝析气藏的相态变化对凝析气高压物性、气相相对渗透率的影响,以及不同气井间产气厚度、井点渗透率、泄气半径等参数的差异性,基于二项式气井产能方程的系数变化,建立了不同凝析气井在不同地层压力下的米无阻流量预测方法。应用实例表明,与不考虑相态变化影响的预测方法对比,该方法得到的米无阻流量更接近实际产能试井结果;而且考虑相态变化影响时得到的不同地层压力下的气井米无阻流量偏低。同时绘制出了不同渗透率条件下气井米无阻流量与地层压力的关系图版。
张安刚范子菲宋珩吴学林
关键词:凝析气藏地层压力高压物性
聚合物驱后凝胶微球调剖效果预测与评价方法被引量:6
2014年
凝胶微球调剖是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目前缺乏相应的效果预测与评价方法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为此首先建立了凝胶微球调剖含水率与采收率的解析预测公式,该公式可用于预测凝胶微球深部调驱的含水率、产油量、产水量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其次对概念模型的正交设计的数值模拟方案进行拟合,得到无因次增油倍数的经验预测公式,该公式可方便预测其提高采收率幅度和增油降水等指标;最后给出了注入井、生产井和区块3个层次的凝胶微球调剖效果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解析公式和经验公式可以快速准确地预测凝胶微球的调剖效果,分层次的效果评价方法可全面系统地评价凝胶微球调剖矿场实施效果。
陈先超冯其红张安刚史树彬
关键词:聚合物驱后调剖提高采收率
计算凝析气顶油藏油气界面移动距离的新方法被引量:16
2015年
凝析气顶油藏气顶油环协同开发须厘清油气界面的移动规律。假设凝析气顶油藏呈椭圆锥状,利用物质平衡原理,综合考虑气顶反凝析、水蒸气含量、岩石压缩性等因素的影响,推导出计算凝析气顶油藏油气界面移动距离的新方法。应用实例表明,当气顶出现反凝析后,油气界面的移动速度开始不断增大;当忽略反凝析、岩石压缩性或水蒸气含量时,油气界面纵向移动距离的计算值均偏小,且反凝析现象对油气界面纵向移动距离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岩石压缩性,水蒸气含量影响最小;新方法得到的油气界面纵向移动距离与压力梯度法的结果吻合较好。
张安刚范子菲宋珩郭双生
凝析气顶油藏气顶油环协同开发方式下水侵量计算模型被引量:8
2015年
针对凝析气顶油藏开发中由于相态变化复杂而导致水侵量计算较为困难的研究现状,依据物质的量守恒原理建立凝析气顶油藏物质的量物质平衡方程,并推导水侵量的计算公式。该水侵量计算模型同时考虑气顶反凝析、油环溶解气逸出、水蒸气含量、注水注气等因素的影响,较好地描述凝析气顶油藏外部水侵过程中复杂的物理现象,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某凝析气顶油藏中。研究结果表明:凝析气顶油藏气顶投入开发后,累积水侵量迅速增加;反凝析、水蒸气含量、逸出溶解气等因素对水侵量影响的时间顺序不同;以综合考虑各因素得到的水侵量为基准,忽略反凝析、水蒸气含量、逸出溶解气等因素的影响,水侵量的计算结果都偏大,误差最大的是气顶反凝析,其次是油环溶解气的逸出,较小的是水蒸气含量。
张安刚范子菲宋珩
关键词:凝析气顶油环水侵量
N砂岩油藏纳米乳液吞吐驱油机理研究及适应性评价
本文针对N砂岩油田低孔特低渗、非均质性强的储层物性,以及产量快速下降的开采现状,研究了纳米乳液在该油田的吞吐驱油机理,得出纳米乳液的吞吐驱油机理为波及扩散机理、降低粘附功机理,利用纳米乳液小尺寸、低界面张力、改变润湿性等...
郭雪晶赵伦王进财许安著李毅张祥忠张安刚杨静儒
关键词:纳米乳液吞吐适应性
多层油藏调剖效果动态预测方法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针对目前调剖效果预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调剖作用机理,采用包含调剖层和非调剖层的"多油层"理想地质模型简化实际油层,建立了多层油藏调剖效果预测解析模型。首先,根据封堵率的变化评价各理想层的吸水指数,进而利用叠加原理计算各层吸水量;然后,根据油、水井间水相渗流阻力和油井井底流压计算不同油井方向的平面分配系数,计算注水井在不同油井方向上的层内分水量;最后,根据油井动态开发数据计算各个油井的分层含水率,计算油井的受效效果。对一个实际井组的调剖效果进行了测试,表明预测结果可靠,有现场应用价值。
冯其红张安刚姜汉桥
关键词:调剖吸水指数分层含水率
多段塞深部调驱动态效果预测方法被引量:2
2011年
针对目前多段塞深部调驱效果预测方面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多段塞深部调驱的作用机理,从油藏工程角度出发建立了多段塞深部调驱的动态预测模型。该模型依据水驱动态预测方法,采用分段塞分时间步迭代的计算方法,根据物质平衡原理计算采出程度,利用体积加权法校正地下流体的平均表观黏度和残余阻力系数,并根据残余阻力效应校正地层的非均质性。预测模型不但能够预测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变化规律,而且能够预测评价期内产量变化及增油降水等开发指标。分别采用该预测模型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一个实际区块的多段塞深部调驱方案进行了效果预测,对比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结果合理、简单易行。
冯其红张安刚
关键词:深部调驱表观黏度残余阻力系数
不同开发阶段水驱特征评价与调整技术及应用
2022年
油田开发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提高原油采收率,开发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注水工作制度调整、井网加密、补孔返层等措施,这些技术的应用势必使得油田水驱开发效果发生变化,导致油田形成多个开发阶段。水驱特征曲线是油田开发效果评价的重要方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了系列技术,但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现有水驱特征曲线类型众多。
傅礼兵李轩然郝峰军何聪鸽王进财陈礼陈礼陈礼李俊键陈松张安刚罗二辉
关键词:水驱特征曲线井网加密油田开发过程提高原油采收率水驱开发效果
气顶油藏油气界面稳定性条件研究被引量:14
2016年
油气界面的不规则移动是气顶油藏开发过程中油井气窜、气顶油侵等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准确识别油气界面移动的稳定性条件,对于制定气顶油藏的开发技术对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具有一定地层倾角的均质气顶油藏,假设油气界面呈水平直线移动,从油气两相的基本渗流规律出发,推导出了油气界面稳定移动以及保持静止不动时的渗流力学条件,并建立了气顶与油环合理产量的匹配关系。实例计算表明,该模型计算得到的油气界面的移动状况符合油藏生产实际,可为油气藏未来工作制度的制定提供方向。此外还可以得出:随着油区原油产量的增加,油气界面静止不动时的油气界面夹角不断增大,且无限接近于90°;相同原油产量条件下,油气界面静止不动时的油气界面夹角与原油黏度、地层倾角成正相关,与两相调和平均渗透率成负相关。
张安刚范子菲宋珩李堪运李翠平
关键词:油气界面稳定性气顶油藏
层间调剖注入参数优化设计被引量:9
2011年
针对目前层间调剖注入参数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调剖作用机理,采用包含调剖层和非调剖层的多油层理想地质模型简化实际油层,利用最小吸水指数变异系数建立了调剖剂选择性注入量的最优化模型,可实现各小层吸水量差异程度达到最低,最大限度改善注水井吸水剖面;从注采系统的压力平衡出发,考虑低渗透层即非调剖层的启动压力梯度,建立了调剖剂选择性注入压力的最优化模型,可实现调剖过程中对低渗透层的零污染,从而更好地动用低渗透层可采储量,提高油藏波及体积。在此基础上,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数学求解,并对一个实际井组进行了调剖注入参数的优化设计,评价期1a后,水井吸水剖面得到较大程度改善,吸水指数变异系数由0.873降低至0.561,注水压力上升并且维持在8.2 MPa左右,评价期内累积增油量达326.4 t。
冯其红张安刚蔡荣蔚陶丽
关键词:注入量调剖剂优化设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