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娜

作品数:18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艾滋病
  • 7篇中老年
  • 7篇中老年男性
  • 7篇老年男性
  • 5篇艾滋病病毒
  • 5篇病毒
  • 4篇高危
  • 3篇性行为
  • 3篇网络
  • 3篇老年
  • 2篇抑郁
  • 2篇影响因素
  • 2篇社会网
  • 2篇社会网络
  • 2篇社区干预
  • 2篇农村
  • 2篇歧视
  • 2篇亲密
  • 2篇分子
  • 2篇干预

机构

  • 18篇彭州市疾病预...
  • 12篇成都中医药大...
  • 7篇四川省疾病预...
  • 6篇成都市疾病预...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四川省成都市...
  • 1篇宜宾市疾病预...

作者

  • 18篇李娜
  • 7篇伍霞
  • 6篇梁姝
  • 5篇袁丹
  • 4篇刘杨
  • 4篇范双凤
  • 3篇罗国金
  • 3篇李苑
  • 3篇杨义
  • 2篇夏添
  • 1篇罗映娟
  • 1篇刘莉
  • 1篇胡莹
  • 1篇何勤英
  • 1篇王丽艳
  • 1篇黄俊
  • 1篇刘伦皓
  • 1篇张灵麟
  • 1篇梁莉
  • 1篇杨洪

传媒

  • 7篇中国艾滋病性...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预防医学情报...
  • 2篇中国卫生事业...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疾病监测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职业卫生与病...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年份

  • 3篇2024
  • 5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捕获-再捕获方法在四川省彭州市全死因死亡漏报评价中的应用
2015年
目的应用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2012 2013年彭州市全死因死亡率,评价死亡漏报情况,同时对应用效果进行评估。方法从死因监测系统、乡镇计划生育办公室、村委会3个途径获取2012 2013年常住人口在彭州市的全死因死亡记录。在不同来源的数据记录之间,用姓名、姓名拼音字母、性别、出生日期、居住乡镇进行匹配。采用连接函数为对数(log)的线性模型对3个样本进行拟合,估计全死因死亡人数。结果应用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全死因死亡人数13 594人(95%CI:13 537~13 651),死亡率为1.77%,高于网报登记死亡率1.41%和合并样本死亡率1.68%。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的死亡人数作为分母,计算3样本合并后的漏失率为5.29%;死因监测系统漏报率为20.37%,高于样本合并后的死亡人数作为分母的死因网报漏报率(15.92%)。结论任何一个样本,死亡记录都不完整,即使3个样本合并后仍然存在漏失的情况,捕获-再捕获方法可以用来校正由于死因监测系统漏报造成的误差,更准确地评价实际死亡水平。
刘伦皓李娜王丽艳罗映娟胡莹裴晓迪梁莉刘莉
关键词:捕获-再捕获死亡率
成都市和德阳市部分地区MSM异性性行为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了解成都市和德阳市部分地区MSM异性性行为特征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立意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于2022年8-10月对成都市和德阳市部分地区的MSM进行HIV抗体检测和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特征、HIV感染情况和性行为特征等资料。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描述、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81名MSM中有107人(38.08%)发生过异性性行为。艾滋病歧视总得分范围为10~39分;MSM内化歧视问题中“如果我是异性恋,我可能会活得更开心”“即使能够改变我也不愿意成为异性恋”“大多数情况下,我并不介意他人知道我的性向”“作为一个同性恋我没法完成传宗接代,会让我对自己很失望”4个问题得分≤3分者分别占77.94%、69.04%、50.89%和77.94%,“在工作单位暴露自己的性向会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得分≤4分者占82.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为非未婚(aOR=28.26,95%CI:8.46~94.37)、所在地为德阳(aOR=2.44,95%CI:1.14~5.24)、性向为双性恋(aOR=6.10,95%CI:1.74~21.42)、性角色为插入方/被插入方(aOR=5.24,95%CI:1.71~16.07)的MSM发生异性性行为的可能性更高。结论成都市和德阳市部分地区MSM异性性行为发生率较高,应重点关注婚姻状况为非未婚、所在地为德阳、性向为双性恋、性角色为插入方/被插入方的MSM。针对此类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提倡安全套使用和艾滋病自检,以控制艾滋病向女性人群传播。
李双如李苑袁丹李娜杨碧辉何佳钟霞伍桃岳恒辜英菠叶志华梁姝杨义
关键词: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歧视
四川省彭州市2014—2018年新报告老年HIV/AIDS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分析四川省彭州市2014—2018年新报告的≥50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流行特点,为彭州市有针对性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全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收集彭州市2014—2018年≥50岁人群艾滋病疫情报告资料,对病例分布特点、传播途径构成以及检测发现途径等进行分析。结果2014—2018年共报告825例≥50岁HIV/AIDS,每年新报告病例占当年新报告病例总数的比例2014年最低(51.2%),2018年最高(73.1%)。报告病例以50~<60岁年龄组为最多,占40.5%;男性多于女性;婚姻状况以已婚有配偶为主,占61.8%;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5.0%;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为主,占58.0%;感染途径以异性传播为主,占98.3%。病例报告来源以医疗机构检测发现为主,占81.0%,其次为疾控机构检测,占18.0%。结论彭州市≥50岁HIV/AIDS的报告病例数和构成比均呈逐年增加趋势,异性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医疗机构检测为主要发现途径,应重点关注≥50岁人群性健康,有针对性地采取符合其行为和心理特点的健康教育预防干预措施,制定检测相关支持政策,继续加大检测力度。
李娜罗国金廖瑞平陈兰李丽娟肖伟
关键词:老年人
农村中老年男性HIV/AIDS歧视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农村地区50岁及以上男性的HIV/AIDS歧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文化程度、抑郁、艾滋病知识、高危性行为态度影响HIV/AIDS歧视的路径。方法:采用整群与立意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彭州市3个乡镇240名中老年男性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HIV/AIDS歧视的影响因素,利用路径模型分析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在240名农村中老年男性中,HIV/AIDS歧视平均得分为(3.00±0.68)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抑郁、艾滋病知识、高危性行为态度是HIV/AIDS歧视的影响因素。路径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对HIV/AIDS歧视有直接效应(β=-0.196,P<0.01)和间接效应(β=-0.190,P<0.01),抑郁对歧视有间接效应(β=0.025,P<0.05),艾滋病知识对歧视有直接效应(β=-0.273,P<0.01),高危性行为态度对歧视有直接效应(β=-0.196,P<0.01),艾滋病知识和高危性行为态度具有中介效应。结论:彭州市农村地区中老年男性HIV/AIDS歧视态度较严重,文化程度和抑郁均可通过艾滋病知识、高危性行为态度影响HIV/AIDS歧视。应重点关注低文化程度农村中老年人群的抑郁和高危性行为态度,通过艾滋病健康教育并加强日常关怀和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以提高他们的艾滋病知识水平,减轻抑郁情绪,降低该人群的HIV/AIDS歧视水平。
伍桃刘秦汐杨义李苑李娜杨碧辉
关键词:农村中老年男性抑郁
四川省彭州市50岁及以上人群HIV-1分子传播网络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HIV-1感染者分子传播网络特征及其传播的相关危险因素,为HIV-1精准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2019年4月至2021年8月四川省彭州市新报告≥50岁HIV感染者的340份血样,采用巢式PCR扩增法对pol基因区进行扩增、清理、拼接剪辑,多序列对比构建系统进化树区分亚型,计算成对基因距离,在基因距离阈值为0.90%时成簇数最多(41个),构建分子传播网络。分析HIV分子传播网络特征及入网危险因素,进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40份样本中,扩增成功330份(97.06%,330/340)。确定6种HIV-1亚型,包括CRF01_AE(56.67%,187/330)、CRF07_BC(27.88%,92/330)、B(11.21%,37/330)、CRF08_BC(3.33%,11/330)、CRF55_01B(0.61%,2/330)和C(0.30%,1/330)。入网率为58.79%(194/330),研究对象HIV-1分子传播网络的入网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文盲,初中(OR=0.35,95%CI:0.13~0.97)与高中/中专文化程度(OR=0.14,95%CI:0.02~0.97)的入网可能性较低;相比于农民,职业不详(OR=0.40,95%CI:0.17~0.95)的入网可能性较低;相比于CRF01_AE亚型,CRF07_BC(OR=0.20,95%CI:0.11~0.35)和CRF08_BC亚型(OR=0.09,95%CI:0.02~0.45)的入网可能性较低。结论:四川省彭州市农村地区中老年群体中艾滋病传播来源多元化,艾滋病干预工作应重点定位于低文化程度的中老年农民,同时加强检测与溯源调查。
钟霞袁丹刘杨伍霞李娜李一平何佳廖瑞平杨义梁姝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网络
四川省某市中老年男性亲密社会网络特征及其与HIV感染的关系研究
2023年
目的 描述四川省某市中老年男性亲密社会网络特征,探讨其对中老年男性感染HIV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1∶4同龄匹配),运用访谈式问卷调查,获取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亲密社会网络等信息,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病例组的亲密社会网络成员数和获得物质支持[4(0,7),(80.23%)]多于对照组[3(0,5)个,50.57%],病例组与对照组调查对象从未与第一亲密网络成员谈论私密话题的比例(53.49%,50.00%),从未谈论艾滋病相关知识(95.35%,93.18%)均较高。存在异性商业性性行为(OR=37.493)、同性性行为(OR=15.327)、每月个人收入≥3 000元(OR=2.283)、亲密网络规模大(OR=1.237)、偶尔、经常、总是从第一亲密网络成员处获得物质支持者(OR=2.454、3.014、3.488)为HIV感染者的概率更高;接受过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者(OR=0.385)为HIV感染者的概率更低。结论 中老年男性与亲密社会网络成员谈论私密话题及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话题亲密度均不高。但病例组的亲密社会网络规模更大、获取的物质支持更多。可通过政府、家庭及个人层面共同努力,帮助中老年男性构建规模适度、稳定可靠的亲密社会网络。针对中老年男性较亲近人员加强性健康教育,提高其感染HIV的风险意识,避免感染HIV。
饶雅舒李娜范双凤肖洁刘杨伍霞钟霞廖瑞平肖伟杨义
关键词:社会网络艾滋病中老年男性
四川省某县级市HIV高危传播者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某县级市新诊断的感染者分子传播网络特征,分析相关传播危险因素,为精准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序贯纳入原则纳入某县级市2019年3月至2021年8月的新诊断HIV感染者。采用巢式PCR扩增法对HIV-1 pol基因区进行扩增,通过比较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和计算成对距离,最终构建分子传播网络。高危传播者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共获得有效序列461份,检测出6种毒株亚型,分别为CRF01_AE(51.41%)、CRF07_BC(34.06%)、B(9.76%)、CRF08_BC(3.25%)、CRF55_01B(1.08%)和C(0.43%)。基因距离在0.009时的成簇数最高,245条序列入网,形成54个传播簇,入网率为53.15%。多因素分析显示:≥50岁比18~49岁成为高危传播者的概率高(OR=2.042,P=0.026);职业中其他/不详(OR=0.360,P=0.014)低于农民,CRF07_BC亚型(OR=0.170,P<0.01)、CRF08_BC(OR=0.068,P=0.011)低于CRF01_AE亚型,B亚型(OR=4.131,P=0.001)高于CRF01_AE亚型。结论调查地区HIV感染来源多元化,应重点加强B亚型、≥50岁老年人群以及农民的长期与动态监测,采取有效干预,防止感染。
钟霞袁丹伍霞李娜肖洁李苑李一平何佳聂颖湛江杨义梁姝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
2014—2018年四川省彭州市职业人群布鲁菌病血清学监测结果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分析2014—2018年四川省彭州市职业人群布鲁菌病血清学监测结果,为制定下一步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对牛羊养殖从业人员进行血清学主动监测,收集四川省彭州市2014—2018年职业人群布鲁菌病血清学监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18年彭州市共监测职业人群502人,阳性率为7.57%,年血清学检查阳性率波动在2.86%~12.75%。38例布鲁菌病血清学检查阳性者均呈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58、0.039,均P>0.05)。集中养殖地区的阳性率高于散户养殖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92,P<0.01)。结论 2014—2018年四川省彭州市职业人群布鲁氏菌感染率较高,养殖疫畜是布病传播的风险因素,应加强人间和畜间布鲁菌病血清学监测,开展职业人群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
夏添李娜周凌雪廖瑞平
关键词:布鲁菌病
成都市农村地区中老年男性高危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3
2021年
目的了解成都市农村地区≥50岁的男性高危性行为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预防建议。方法随机抽取6个乡镇797名调查对象,在私密环境接受男性调查员一对一问卷调查。结果797名调查对象年龄(64.46±7.93)岁,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31.47%,129名(16.19%)发生过高危性行为。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50~59岁的高危性行为发生率是70岁以上人群的2.853倍;上过初中的比高中及以上更易发生高危性行为[比值比(OR)=5.772,95%可信区间(CI):1.686~19.756];近一年外出务工(OR=3.059,95%CI:1.537~4.550)和一年前有过外出务工(OR=2.644,95%CI:1.530~6.116)者比从未外出务工者发生高危性行为的风险更高;对商业性性行为持不反对态度的调查对象高危性行为发生率是持反对态度者6.158倍。结论成都市农村地区中老年男性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低,存在一定比例的高危性行为。有必要正视中老年男性性行为特点,提高艾滋病防治知识,普及提高安全套使用率,将艾滋病防治工作从事后干预向事前预防转移。
许靖肖洁杨义李苑范双凤伍霞李娜廖瑞平奚静肖伟白云瑞骆国涛冷凤生王雪松万怡吉王润中
关键词:高危性行为中老年农村艾滋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