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慧敏

作品数:6 被引量:13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土地利用
  • 2篇低碳
  • 2篇农业区
  • 1篇东部农业区
  • 1篇遥感
  • 1篇生态
  • 1篇碳平衡
  • 1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土地利用结构
  • 1篇土地利用总体
  • 1篇土地利用总体...
  • 1篇退耕
  • 1篇退耕还林
  • 1篇农业
  • 1篇情景
  • 1篇情景模拟
  • 1篇区域土地利用
  • 1篇景观
  • 1篇课程
  • 1篇课程设置

机构

  • 6篇中南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6篇曾永年
  • 6篇王慧敏
  • 2篇靳文凭
  • 2篇王慧敏
  • 1篇陈晓玲
  • 1篇张鸿辉

传媒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测绘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耕地流失及其评价被引量:14
2013年
为探究中国西部耕地流失规律,该文利用1999年、2009年遥感数据提取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耕地变化信息,分析耕地流失量和空间分布,并结合地形数据、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等用Logistic方法定量分析耕地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9年至2009年间,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耕地面积净减少1 393.25 km2,耕地流失1 811.78 km2,其中转化为建设用地157.05 km2,退耕还林/草1 654.73 km2。坡度>25°的耕地中78.82%已进行了退耕还林/草,说明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退耕还林/草成效显著。耕地流失去向评价结果表明,海拔对建设用地扩张的贡献率为-66.46%,坡度对退耕还林/草的贡献率高达91.25%,说明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建设占用和生态退耕的合理性。该研究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曾永年靳文凭王慧敏王慧敏
关键词:土地利用遥感建设用地耕地流失退耕还林
青海高原东部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41
2014年
为了研究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的影响,将Gray-Markov模型和CLUE-S模型相结合,模拟自然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土地规划情景下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2020年土地利用覆盖状况,并分析3种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生态风险指数比较3种情景模拟结果。自然情景延续1999-2009年的发展模式,至2020年退耕还林/草633.98 km2,其他未利用地造林/草117.66 km2;耕地保护情景严格保护耕地,至2020年退耕还林/草142.00 km2,未利用地造林/草130.71km2;土地规划情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退耕还林/草444.18 km2,未利用地造林/草333.75 km2。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均表明土地规划情景下的模拟结果布局较合理。研究表明,新增建设用地扩张的同时加强生态保护,仍可以保证区域景观生态安全。该研究可为中国西部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曾永年靳文凭王慧敏张鸿辉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情景模拟景观
我国高校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分析被引量:20
2016年
为了进一步研究新型交叉性学科——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问题,该文对我国高校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现状进行了剖析。为适应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已有28所高校开设了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此专业主要设置在理工类普通高等院校,并以测绘科学背景院校为主。不同的学科背景,专业培养目标各具特色,课程体系与结构设置差异较大。为深化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在专业的地区分布、设置院校、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结构等方面尚需进一步优化。
曾永年谭柳霞王慧敏
关键词:课程设置课程体系
以低碳为目标的海东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被引量:27
2015年
以低碳为目标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对区域和全球的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海东市为例探讨了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低碳导向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首先计算了海东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密度和碳排放系数,然后以最大化碳储量和最小化碳排放量作为目标函数,运用线性规划方法构建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获得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通过与土地规划方案的对比发现,基于碳储量最大化的优化方案最佳。在该方案下,到2020年海东碳储量达14 171.68万t,碳排放量为217.65万t,比规划方案的碳储量增加了7.77万t,同时减少了31.98万t的碳排放,可见以增加碳储量和减少碳排放为目的的优化方案,对区域固碳作用明显。该结论能为相关部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及其调整提供了有效支持。
曾永年王慧敏
关键词:农业区土地利用结构
青海高原东部土地利用的低碳优化模拟——以海东市为例被引量:26
2015年
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碳效应在区域及全球碳循环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位于青海高原东部的海东市为研究区,在探讨土地利用碳循环系数的基础上,预测海东市2020年低碳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结构,并运用CLUE-S模型模拟了海东市土地利用低碳优化空间格局,然后对比分析低碳情景与规划情景下,海东市2020年土地利用格局的差异。研究表明:1尽管低碳情景下研究区域水浇地和旱地持续减少,但相对于规划情景,优质耕地的流失量减少。2有林地稳定增加,疏林草地缓慢增加,区域固碳能力逐步提升。3建设用地适度扩张,增加幅度小于规划情景,其中城镇用地相对于规划情景碳排放减少14.03万t。低碳视角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优化,为区域土地利用科学规划与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王慧敏曾永年
关键词:低碳土地利用变化
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碳效应分析——以青海省海东市为例被引量:7
2015年
土地利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陆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分布和大小,进而影响其碳循环过程。因此,进行区域土地利用及其碳效应定量研究和评价,对区域土地资源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青海高原东部的海东市为研究区,在确定土地利用类型碳循环参数的基础上,对规划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平衡进行分析测算。研究结果表明,在规划情景下,到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区域碳平衡有较大的影响。相对于2009年,规划目标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区域碳储量增加628.79万t,并以农用地的碳储量为主;规划情景下,区域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碳排放量增加191.91万t。虽然规划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区域碳排放的增加,但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却有利于区域碳储量增加。
陈晓玲曾永年王慧敏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碳平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