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哲
-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河南省一次副高边缘对流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被引量:9
- 2020年
- 利用多元观测和探测资料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诊断2019年8月1日河南省一次分散性对流暴雨过程。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与西风槽携带的冷空气在河南上空交汇,高空急流的强大动力作用等,是本次暴雨天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2)过程发生前700、850 hPa系统呈前倾结构,郑州站CAPE值达1717.8 J·kg^-1,850 hPa与500 hPa温差大于27℃、850 hPa比湿大于14 g·kg^-1;(3)700 hPa低涡和切变线、850 hPa切变线及地面弱冷空气是触发对流的中α尺度系统;出流边界、地面辐合线及中β尺度低压是触发对流的中β尺度系统;(4)当出流边界远离雷暴母体并移速较快时不易触发对流,但若与另一出流边界或中尺度辐合线、中尺度低压等相结合时,则易触发新的对流;(5)后向传播的新生单体在引导气流作用下不断向下游移动,易产生列车效应,利于暴雨发生;(6)基于诊断分析结果归纳出此次对流暴雨的天气概念模型。
- 贺哲王君栗晗王君崔丽曼
- 关键词:对流性暴雨列车效应
- 基于高分辨率资料的南阳市冬半年大雾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利用南阳市逐小时地面观测资料、MWP967KV型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及ERA5等高分辨率资料,对南阳市冬半年64个大雾天气过程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2月不仅是大雾出现最频繁的月份,也是大雾最严重的月份。无论前期是否有降水,大雾均有可能出现。近地面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时,能见度不一定都会达到大雾的级别,也可能是轻雾。前24 h内有降水时的大雾时段的液态水含量≥0.2g·m^(-3)的气层厚度明显大于前24 h内无降水时的,而近地面液态水含量的最大值两者差异不显著。大雾发生时,近地面层为湿层,再向上则覆盖有一个干空气层;近地面多为辐合及正涡度,既有下沉运动,也有上升运动,但以下沉运动居多,且垂直速度绝对值一般都在0.1Pa·s^(-1)以下,或接近于0Pa·s^(-1)。大雾时段近地面冷平流和暖平流都有可能存在,逆温或等温层对于大雾的形成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 贺哲竹磊磊竹磊磊李新梅王春晓张永涛张永涛
- 关键词:大雾地基微波辐射计
- 河南省精细化预报评分系统被引量:1
- 2010年
- 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的相关文件,河南省气象台自主开发了一套针对精细化预报产品的评分系统。目前,该系统已投入了业务运行,并被纳入河南省短期天气预报业务平台。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使用方便,已经成为河南省气象台日常业务工作中的重要评分工具。
- 贺哲郑世林李周刘磊
- 关键词:精细化预报评分系统
- 河南省秋季连续两个暴雨日的锋生和不稳定诊断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利用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9月河南省连续两个秋季暴雨日的锋生以及稳定度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暴雨日期间,河南省中北部存在东北—西南向锋区,锋区呈准静止特征。两个暴雨日锋生函数的相似之处是,在强降水即将发生之前,锋区大部基本都呈现锋生;在强降水发生时,高层和低层锋生加强,但中层600~500 hPa锋生相对减弱,且400 hPa附近出现锋消,这主要是由于垂直运动加强所造成的;在降水减弱时段,锋消区和高层锋生区在高度上均略有下降,与垂直运动的减弱相对应。不同之处在于,第二个暴雨日夜间对流层中层锋区陡立,且锋生中心更靠近暖区一侧,这是由于降水的对流性增强,降水效率加大,凝结潜热释放增加所造成的。锋生函数各项所起的作用不同,对锋生贡献最大的是变形项,而倾斜项则主要起锋消作用,强降水发生时,400 hPa的强锋消中心就是倾斜项贡献的突出表现。两个暴雨日均为惯性稳定。第一个暴雨日对流稳定,但具有对称不稳定,因而强降水带是由对称不稳定的释放所造成的。第二个暴雨日在锋区700 hPa附近出现了对流不稳定与对称不稳定共存的现象,强降水带由对流-对称不稳定造成,夜间所产生的雷暴具有高架雷暴特征。因而,第一个暴雨日,锋区靠近暖空气一侧整体呈现为一致的倾斜上升气流,且锋生中心、对称不稳定中心与上升运动中心相伴出现,说明了锋生的存在为对称不稳定的释放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个暴雨日,呈现出明显的倾斜对流与垂直对流混合的特征,强垂直上升气流的起点恰好就是对流-对称不稳定区,而且垂直上升气流远强于第一个暴雨日的倾斜上升气流,说明重力对流占主导优势。
- 贺哲竹磊磊竹磊磊王丽吴璐吴璐
- 关键词:秋季暴雨锋生
- DERF2.0模式产品在河南省“三夏”期间降水预测中的检验与解释应用被引量:2
- 2023年
- 基于1983—2021年河南“三夏”期间(5月21日—6月20日)观测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月动力延伸预报模式(BCC_DERF2.0)5月20日起报的“三夏”期间降水和环流场,把河南省18个地市作为预报地区,检验模式对1983—2017年“三夏”期间河南省降水和环流的预测能力,用系统误差订正基于降水回归预测模型的解释应用和两者集合的方法订正了模式输出降水。主要结论如下:(1)模式输出降水量的气候态较观测降水量的气候态存在较大的正偏差,豫北的正偏差大于豫南的;时间相关系数(TCC)检验的高技巧区主要位于豫西北和豫中。(2)可以用模式输出的500 hPa青藏高原、西太平洋和贝加尔湖附近的高度场作为其中12个预报地区的预测因子建立回归模型预测降水。(3)检验订正期(1983—2017年)三种方法中各预报地区平均的同号率,系统误差订正的最高,TCC是集合订正后的明显高于其他的。各年平均的PS评分三种订正方法订正的均明显高于模式输出的。独立样本检验期(2018—2021年)系统误差订正后丰水年的PS评分减少,而枯水年的评分增加。各年集合订正的PS评分绝大多数介于系统误差订正和降水回归预测模型的评分之间,是最稳妥的订正方法。
- 竹磊磊竹磊磊贺哲贺哲
- 关键词:三夏气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