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娜
-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侨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农科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 Fe^(3+)(NTA)还原菌的固定化小球制备及还原特性被引量:3
- 2008年
- 采用海藻酸钠包埋驯化得到的优势铁还原菌,用于还原络合吸收法脱除NOx过程中形成的中间副产物Fe3+(NTA)。结果表明,最佳包埋条件为海藻酸钠质量浓度4%,菌体质量浓度0.2%,CaC l2质量浓度3%,此条件下制备的小球还原性能好,在微生物用量为20 g(湿重)/L时还原10 mmol/L Fe3+(NTA),经12 h反应后还原率达到96.1%,而相同条件下游离微生物的还原率仅为11.8%,但反应16 h后游离微生物与固定化小球的还原率相近,均为97%左右。但此法制备的小球机械强度不高,溶胀、破裂现象严重。通过添加聚乙烯醇和硅藻土改良固定化小球,可强化小球的机械强度、降低小球的溶胀及破裂现象,对Fe3+(NTA)的还原效果也较改良前的小球有所提高,两者最佳添加量均为20 g/L。改良后的小球与游离微生物相比,耐酸性增强,在pH=5的条件下,仍具有79.8%的还原效率,远高于相同条件下游离微生物的39.5%,但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两者基本一致。
- 荆国华黎理周作明孙亮郑娜
- 关键词:烟气脱氮固定化生物还原
- Fe^Ⅱ(EDTA)溶液吸收NO的传质反应动力学被引量:8
- 2008年
- 在双驱动磁力搅拌釜内,探讨FeⅡ(EDTA)溶液吸收NO的传质反应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6.0,温度为50℃的实验条件下,FeⅡ(EDTA)溶液吸收NO气体为快速拟一级反应,所得到二级反应速率常数k2=1.41×108L.(mol.s)-1.实验增强因子与吸收液浓度的平方根成正比,将其与膜模型计算得到的理论增强因子进行比较,两者最大误差小于6%.
- 荆国华黎理郑娜
- 关键词:NO
- Fe^(2+)(EDTA)-NO还原菌的固定化条件优化及还原性能被引量:3
- 2009年
- 采用海藻酸钠包埋驯化得到的优势还原菌,用于还原BioDeNOx工艺中吸收NO后形成的Fe2+(EDTA)-NO。最佳包埋条件为:海藻酸钠质量浓度4%,菌体质量浓度200mg/L,CaCl2质量浓度2%,包埋时间16h。此条件下制备的小球还原性能好,但机械强度不高,溶胀破裂现象严重。在此基础上,加入2%活性炭和4%硅藻土改良小球,并将制备的小球进一步用浓度0.02mol/L己二胺交联60min,得到的小球综合性能良好。与游离微生物相比,其还原性能、耐高温性和耐酸性也有较大程度提高。
- 荆国华孙亮周作明郑娜
- 关键词:固定化微生物还原菌
- 活性污泥驯化过程中芘降解菌的群落多样性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将采自炼油厂污水处理生化反应池的活性污泥以芘为唯一碳源进行富集培养与驯化,通过对6个不同时期混合菌群总DNA的提取,采用降落式PCR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细菌16SrDNA基因V3区进行扩增和产物分离,对活性污泥驯化过程中芘降解菌的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驯化过程中,芘降解菌的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存在明显的演替过程,芘浓度的大小是影响芘降解菌的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 周作明郑娜方柏山
- 关键词:变性梯度凝胶电泳降解菌群落多样性活性污泥
- 铁/炭微电解预处理皮革废水的作用机理被引量:2
- 2011年
- 通过测定微电解处理皮革废水过程中液相pH值、总铁离子浓度的变化,比较相同总铁离子浓度下微电解与直接混凝法去除COD的效果,分析铁表面形态和沉积物构成,对铁/炭微电解处理皮革废水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皮革废水中的有机物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去除:一是微电解过程中产生的铁离子发生混凝沉淀作用,二是铁屑腐蚀过程中产生的氧化还原反应。酸性条件利于微电解作用效果。皮革废水因富含C1^-、S^(2-)等活性阴离子,促进腐蚀作用的发生,碱性条件(pH=9)下COD去除率仍达35%~55%。重复使用的铁屑表面会覆盖硫化物、氧化物等沉积物,影响微电解反应处理效果。降低进水pH值可溶解铁表面沉积物,改善微电解作用效果。填料内部形成的微观原电池和外加活性炭形成的外部宏观电池均可发生微电解反应,提高废水处理效果。
- 方俊辉荆国华郑娜李艳
- 关键词:环境工程学废水处理微电解皮革废水
- SBR系统驯化过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被引量:3
- 2010年
- 采用三角瓶摇床振荡培养,模拟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处理经微电解预作用后的皮革废水,考察驯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提取驯化过程中4个不同阶段混合菌群总DNA,采用降落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对细菌16S rDNA V3区进行扩增和产物分离,并比较驯化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在驯化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演替过程,不同微生物种群通过协同和竞争作用,最终形成一种具有新功能,性质稳定的群落结构.
- 郑娜周作明李艳刘艳锋
- 关键词: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聚合酶链式反应驯化过程皮革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