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君
- 作品数:16 被引量:150H指数:8
- 供职机构:海南大学食品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 椰子油基结构油脂微胶囊制备及其性质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研究了喷雾干燥法制备椰子油基结构油脂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及产品的相关指标。首先通过比较相同条件下乳状液的乳化稳定性和产品的微胶囊化效率确定了壁材的种类。其次,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了乳化剂用量、壁材比、芯壁比、固形物浓度和进风温度对微胶囊化效率的影响,然后通过响应面优化探讨最佳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喷雾干燥法制备椰子油基结构油脂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乳化剂用量0.96%、壁材比1.96:1、芯壁比0.32:1、固形物浓度15.23%、进风温度190℃,在此条件下微胶囊化效率的预测值为74.76%,按此条件进行验证,结果为(73.79±0.8036)%,得到的产物为乳白色粉末状固体,颗粒细小均匀,具有椰子特有的香气。之后对产品进行了部分理化指标分析及氧化稳定性、电镜、紫外和红外分析,结果表明产品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贮藏稳定性,其中的椰子油基结构油脂有少量不饱和双键被氧化,油脂的官能团并未发生改变。
- 张宇翔李雪张云竹曹君白新鹏
- 关键词:椰子油微胶囊喷雾干燥
- 罗非鱼各个部位研究应用进展被引量:4
- 2018年
- 罗非鱼营养丰富,物美价廉,养殖范围较广,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国内外学者针对罗非鱼各个部位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并加以利用,研制出许多产品,极大地提高了罗非鱼的经济价值。罗非鱼除生食外,各个部位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鱼油和胶原蛋白:鱼油是广为人知的功能性油脂,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胶原蛋白具有低免疫性、强生物相容性和高生物降解性,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因此,研究综述了罗非鱼各个部位的营养价值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并针对研究较多的鱼油和胶原蛋白,阐明其提取原理,分析各个提取方法的利弊,旨在为提高罗非鱼经济价值提供参考。
- 李雪白新鹏曹君张芳芳
- 关键词:罗非鱼鱼油胶原蛋白
- 金鲳鱼不同组织脂肪酸组成比较被引量:14
- 2018年
- 为提高金鲳鱼加工中副产物的利用率,本实验采用氯仿-甲醇法提取金鲳鱼5个组织部位中的脂质,采用GC-FID法测定各组织脂肪酸组成。脂质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内脏(27.12±7.96)g/100 g>鱼身骨(16.04±3.35)g/100 g≈鱼头(15.88±3.09)g/100 g>鱼皮(11.93±5.72)g/100 g>鱼身肉(5.09±2.13)g/100 g。5个组织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富含油酸(24.31%~25.84%)、棕榈酸(23.16%~25.00%)和亚油酸(19.04%~19.76%)。饱和脂肪酸(SFA)在内脏(35.32%±2.17%)中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它组织(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在鱼身骨(34.27%±1.28%)、鱼头(34.56%±1.32%)及鱼身肉(34.34%±1.57%)中含量显著高于内脏(32.68%±1.64%)和鱼皮(33.22%±1.23%)(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在5个组织间含量无显著差异;n-3PUFA和EPA+DHA在鱼皮(10.34%±1.76%和6.04%±1.53%)中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它组织(p<0.05)。内脏中SFA(35.32%±2.17%)>MUFA(32.68%±1.64%)>PUFA(31.09%±3.18%);鱼身骨、鱼头及鱼身肉中MUFA>SFA≈PUFA;鱼皮中SFA(33.70%±2.22%)≥MUFA(33.22%±1.23%)≥PUFA(32.07%±3.23%)。因此,金鲳鱼组织脂质营养丰富,颇具开发利用价值。
- 郭萌萌何晨张诗苑吴继香林格儿李川曹君
- 关键词:金鲳鱼脂肪酸
- 微波辅助萃取罗非鱼鱼油工艺优化及脂肪酸分析被引量:8
- 2018年
- 罗非鱼经冻干粉碎后,采用微波辅助法萃取罗非鱼鱼油,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使用气相色谱仪分析萃取的鱼油(整鱼、鱼头、鱼尾、鱼皮、鱼肉和内脏)脂肪酸组成。根据国家标准检测整鱼及各个部位油脂理化指标。结果表明:正己烷为最佳萃取溶剂,当料液比1∶10(g/m L),萃取时间10 min,微波功率100 W时,整鱼鱼油萃取率最高为29.17%±0.13%;整鱼及各个部位的鱼油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20.98%~23.20%)、油酸(19.06%~25.96%)和亚油酸(10.38%~15.74%)组成;整鱼及各个部位中,鱼肉DHA+EPA的含量最高(3.29%±0.07%),鱼尾次之(3.10%±0.03%)。所得鱼油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因此,经微波辅助法提取的鱼油品质较好。
- 李雪曹君白新鹏江鑫许积宏金立霞
- 关键词:罗非鱼微波萃取脂肪酸
- EGCG对冷藏金鲳鱼鱼片新鲜度品质的影响被引量:9
- 2017年
- 以金鲳鱼为原料,探讨不同浓度(1、2、5 g/L)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浸泡处理,真空包装,4℃贮藏条件协同作用对金鲳鱼片感官、p H、色泽、弹性、硬度、菌落总数、脂质氧化、挥发性盐基氮等新鲜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贮藏条件下,各组鱼片新鲜度呈现劣化态势。但与对照组相比,EGCG处理组p H变化趋势更加缓慢;感官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鱼肉色泽随着保藏天数的增加,色差变大其中5 g/L EGCG处理组色差最小;EGCG可以有效降低金鲳鱼肉中细菌生长繁殖的速率;对照组TBA值上升趋势明显比EGCG处理组快,在第14 d,2、5 g/L EGCG处理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EGCG对鱼片脂质氧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EGCG对鱼片挥发性盐基氮的生成具有抑制作用。故EGCG可有效减缓冷藏期间金鲳鱼片的品质的下降,使其货架期延长,且在1~5 g/L浓度范围内,金鲳鱼片的保鲜效果与EGCG溶液的浓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因此,EGCG作为保鲜剂应用到金鲳鱼鱼片的保鲜中具备良好的前景。
- 杨坤魏佩宇王祺冯爱国申铉日曹君李川
- 关键词:冷藏金鲳鱼鱼片新鲜度
- 红心火龙果籽的营养成分分析被引量:9
- 2018年
- 以海南省东方市红心火龙果为研究对象,优化分离出果籽,测定果籽中的营养成分,并与白心火龙果籽进行对比研究,为火龙果加工中副产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红心火龙果籽-80℃冷冻干燥后,其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灰分及碳水化合物含量依次为:6.48,24.84,31.79,13.38、2.58 g/100 g和20.39 g/100 g果籽。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到果籽中含有丰富的α-生育酚和γ-生育酚,含量分别为5.78 mg/100 g和10.50 mg/100 g果籽。此外果籽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含量的75.23%)和多种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含量的26.62%)。研究结果为火龙果籽在食品、药品及日化用品中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 江鑫曹君白新鹏李川曹忠艳冯琤
- 关键词:脂肪酸氨基酸生育酚
- 国内食品生物化学教材内容设置分析及建议
- 2019年
- 通过对国内现有的面向高等院校本科层次食品类专业学生的食品生物化学教材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了目前国内食品生物化学教材内容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促进国内食品生物化学教材质量进一步提高。
- 潘永贵曹君黎寿英
- 同步荧光法监控人乳脂质替代品氧化过程被引量:3
- 2018年
- 以市售大豆油、玉米油、椰子油、葵花籽油和鱼油为原料油脂,通过气相色谱仪检测其脂肪酸含量,并根据原料油脂的脂肪酸特点和GB 10765-2010的相关规定,通过Matlab软件和Excel线性规划求解,设计出6种人乳脂质替代品样品,采用Schaal烘箱加速氧化法,研究同步荧光技术结合传统化学试剂法(氧化指标:过氧化值、茴香胺值、总氧化值)监控6种样品的氧化过程,通过统计学分析数据,探索荧光强度和氧化指标之间的统计学关系。结果表明:椰子油的主要脂肪酸为月桂酸和肉豆蔻酸,其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93.75%±0.06%);而其余油脂主要由棕榈酸、亚油酸等组成,其中鱼油的不饱和脂肪酸最高。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逐渐减弱,氧化指标数值不断增大;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6种样品的氧化指标与荧光强度的变化均呈负相关,R^2均大于0.9。
- 李雪曹君白新鹏张芳芳
- 关键词:同步荧光法
- 采用HS-SPME-GC-MS分析棕榈油热处理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被引量:3
- 2017年
-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棕榈油(24℃)热处理过程(180℃)中挥发性成分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处理前后的棕榈油中共鉴定出63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醛类、醇类、酸类、酮类、烃类和杂环类;棕榈油中挥发性成分种类随加热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多后减少趋势;经热处理后,棕榈油中挥发性成分种类以醛类和烃类为主,且醛类物质含量最高,加热12 h后达80.413%;此外,1-辛烯-3-醇、己酸、2-十五烷酮和2-戊基呋喃的检出表明棕榈油中亚油酸发生了氧化分解,其变化趋势表明棕榈油随加热时间延长氧化劣变程度加深,油脂品质劣变加重。
- 姬彦羽赵宏亮魏静瞿兆蕙曹君张伟敏
- 关键词:棕榈油挥发性成分HS-SPME-GC-MS
- 热加工过程中棕榈油理化特性、脂肪酸与自由基的变化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以棕榈油(24℃)为原料,采用国标法测定棕榈油在不同温度(160、180、200℃)下常规理化指标(酸价、过氧化值、丙二醛值、p-茴香胺值和总氧化值)随时间的变化,在此基础之上,分别采用GC-MS法与电子自旋共振(ESR)法对180℃下棕榈油脂肪酸组成和自由基含量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加热温度越高和加热时间越长棕榈油理化指标值越大,其中过氧化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棕榈油中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约为1∶1,且随着加热时间延长,比例基本不变。ESR实验表明,加热时间越长,2-苯叔丁基硝酮(PBN)捕获的自由基量越多,棕榈油氧化程度越深。
- 姬彦羽赵宏亮魏静瞿兆蕙曹君张伟敏
- 关键词:棕榈油脂肪酸组成自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