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小玲

作品数:7 被引量:8H指数:1
供职机构:揭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慢性
  • 4篇白血
  • 4篇白血病
  • 3篇髓性
  • 3篇髓性白血病
  • 3篇慢性髓性
  • 3篇慢性髓性白血...
  • 3篇骨髓
  • 2篇伊马替尼
  • 2篇异常综合征
  • 2篇预后
  • 2篇增生
  • 2篇增生异常综合...
  • 2篇髓系
  • 2篇髓系白血病
  • 2篇综合征
  • 2篇慢性髓系白血...
  • 2篇骨髓增生
  • 2篇骨髓增生异常
  • 2篇骨髓增生异常...

机构

  • 7篇揭阳市人民医...

作者

  • 7篇夏维林
  • 7篇郑小玲
  • 5篇张淳嘉
  • 4篇苏秀连
  • 3篇陈喜填
  • 2篇吴桂香
  • 2篇吴爱玲
  • 1篇杨克

传媒

  • 2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右江医学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艾曲泊帕治疗AA、MDS相关血小板减少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观察艾曲泊帕在临床中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方法,研究2018年7月1日-2019年11月1日在本院就诊的AA或MDS患者45例,按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n=17)和对照组(n=28),治疗组患者予标准方案或原有方案基础联合艾曲泊帕治疗,对照组患者予标准方案或继续当前治疗方案,治疗16周评估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总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和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等,并评估治疗组患者的艾曲泊帕相关的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AE)。结果:治疗组ORR为76.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CR率为52.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艾曲泊帕治疗相关AE程度轻,未发生3级或以上AE。结论:经临床实践,艾曲泊帕治疗AA或MDS相关血小板减少有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张淳嘉吴爱玲郑小玲夏维林苏秀连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小板减少安全性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早期分子学反应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1年
目的分析以第1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作为一线治疗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早期分子学反应(EMR)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9月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以伊马替尼作为一线治疗的CML患者,筛选诊治资料完整的初诊为慢性期患者7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初诊时性别、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外周血嗜碱性细胞比例、乳酸脱氢酶、脾肋下长度、附加遗传学异常(ACA),分析上述因素对患者EMR的影响。单因素分析采用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根据具体情况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continuity correction或Fisher精确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72例患者中,男39例,女33例,年龄10~81岁,中位年龄45岁。EMR(BCR/ABLIS≤10%)为50例,BCR/ABLIS>10%为22例,早期缓解率为69.44%。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50×10^(9)/L组早期缓解率高于白细胞计数≥150×10^(9)/L组(P=0.025);血红蛋白<100 g/L组早期缓解率明显低于血红蛋白≥100 g/L组(P=0.006);非巨脾组(脾肋下长度<7 cm)早期缓解率明显高于巨脾组(脾肋下长度≥7 cm)(P=0.001);外周血无原始细胞组早期缓解率明显高于外周血有原始细胞组(P=0.000);乳酸脱氢酶≥1000 U/L组早期缓解率低于乳酸脱氢酶<1000 U/L组(P=0.016);ACA组早期缓解率明显低于无ACA组(P=0.001)。不同年龄、性别、血小板计数、外周血嗜碱性细胞比例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引入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外周血无原始细胞组早期缓解率明显高于外周血有原始细胞组(P=0.000);脾肋下长度≥7 cm组早期缓解率明显低于脾肋下长度<7 cm组(P=0.009);其他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贫血、巨脾、外周血有原始细胞、乳酸�
张淳嘉吴爱玲郑小玲郑丹钿夏维林
关键词:慢性髓性白血病
伊马替尼一线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2020年
目的:评价生物学因素和治疗相关因素在伊马替尼一线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CML慢性期(CML-C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嗜碱性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脾肋下长度、附加染色体(ACAs)、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伊马替尼治疗第3个月和第6个月的分子学反应。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上述因素对长期生存(OS)率及无事件生存(EFS)率的影响,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独立预后因素。结果:中位随访期为61(4~96)个月,5年中位OS率88.89%,5年中位EFS率41.67%。单因素分析显示,各组内OS率比较,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比例<3%的患者明显高于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比例≥3%的患者(97.1%vs 84.2%,P<0.05);不存在ACAs患者明显高于存在ACAs患者(97.6%vs 28.3%,P<0.05);LDH<1000 U/L患者明显高于LDH≥1000 U/L患者(96.2%vs 84.8%,P<0.05)。各因素组内EFS率比较显示,脾肋下长度<7 cm患者明显高于脾肋下长度≥7 cm患者(41.8%vs 27.0%,P<0.05);不存在ACAs患者明显高于存在ACAs患者(38.4%vs 10.4%,P<0.01);第3个月早期分子学反应(EMR)≤0.1患者明显高于EMR>0.1患者(45.1%vs 16.8%,P<0.01);第6个月EMR<0.1、0.1~0.01、>0.1的3组患者EFS率分别为57.0%、31.8%、15.4%(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存在ACAs[OR=5.821,95%CI(2.015,16.819),P<0.01]及治疗第6个月的EMR[OR=4.850,95%CI(2.887,8.148),P<0.01]对EFS率具有独立的预后价值。结论: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比例、ACAs、LDH可能影响伊马替尼一线治疗CML患者的OS率,脾大小、ACAs、第3、6个月的EMR均会影响患者的EFS率。ACAs和第6个月的EMR对患者EFS率有独立的预后价值。
张淳嘉郑小玲郑丹钿夏维林苏秀连
关键词:伊马替尼慢性髓性白血病预后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监测慢性髓系白血病外周血BCR-ABL融合基因水平的价值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监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外周血BCR-ABL融合基因水平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CML患者35例,应用qRT-PCR法检测患者的BCR-ABL融合基因水平,并监测不同疾病分期患者BCR-ABL转录水平,动态监测不同BCR-ABL融合基因水平组患者伊马替尼的治疗效果及无病生存期(DFS),患者治疗前后的BCR-ABL转录水平变化。结果急变期患者的BCR-ABL转录本水平明显高于加速期和慢性期,加速期患者的BCR-ABL转录本水平明显高于慢性期,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8,P=0.00)。疗效满意方面:低水平组与中水平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均明显高于高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DFS方面:BCR-ABL融合基因低水平组患者的中位DFS明显长于中水平组、高水平组,中水平组的中位DFS明显长于高水平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6.15,P=0.00)。伊马替尼靶向治疗第3、6、12个月后的BCR-ABL转录本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0);通过伊马替尼靶向治疗,患者的BCR-ABL转录本平明显降低,但前6个月的下降幅度最明显。结论 qRT-PCR技术可准确地监测患者外周血BCR-ABL融合基因水平,有利于辅助CML患者疾病的诊断和病情分期,同时,通过对CML患者不同时期外周血BCR-ABL融合基因水平的动态监测有利于准确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对CML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陈喜填夏维林郑小玲吴桂香
关键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慢性髓系白血病外周血BCR-ABL融合基因
国产阿扎胞苷联合维奈托克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观察
2024年
目的:探究国产阿扎胞苷联合维奈托克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高危MDS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为初诊。用国产阿扎胞苷每日75 mg/m^(2),持续5~7 d,皮下注射,4周为1个周期;同时在第1天联合给予100 mg维奈托克,口服,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步增量,最大量不超过400 mg 1次/d,每周期服用时间不超过28 d。分析入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部分缓解率(PR)以及总体反应率(ORR)。结果:中高危MDS患者共30例,经2个周期国产阿扎胞苷联合维奈托克治疗后,15例(50%)CR,11例(36.7%)PR,ORR率为86.7%,4例(13.3%)转化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结论:国产阿扎胞苷联合维奈托克治疗中高危MDS患者可获得较高的治疗反应率,不良反应的严重性、发生率和不良事件类型均与2种药物的已知安全性一致。
陈喜填李泳青江宏彬罗耿聪郑小玲夏维林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阿扎胞苷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的预后系统及因素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比较Sokal、Euro和EUTOS积分系统以及3个月、6个月的早期分子学反应(early molecular response,EMR)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hronic phase,CML-CP)中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1日收治的以伊马替尼为一线治疗药物的CML-CP患者共72例,研究Sokal积分、Euro积分、EUTOS积分三大预后系统,以及治疗3个月、6个月的EMR对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影响,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各组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入组72例患者,男39例,女33例,初诊中位年龄45(10~81)岁。截至2019年12月31日,伊马替尼治疗后中位观察期为61(4~96)个月,有8例患者死亡,中位5年OS率为88.89%;有42例患者出现疾病进展,中位5年PFS率为41.67%。各组OS率显示,Euro积分系统(96.97%VS 87.50%VS 51.14%)、EUTOS积分系统(96.23%VS 31.58%)、6个月的EMR(100.00%VS 83.33%VS 76.47%),各组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01、0.039;Sokal积分系统(90.00%VS 94.87%VS 78.26%)及3个月EMR(92.00%VS 81.82%),各组中位5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07、0.120;Sokal积分系统(70.00%VS 41.03%VS 26.09%)、Euro积分系统(51.52%VS 40.63%VS 0.00%)、EUTOS积分系统(49.06%VS 21.05%)、3个月EMR(54.00%VS 13.64%)、6个月的EMR(74.07%VS 20.83%VS 5.88%),各组中位5年P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01、0.016、<0.001、<0.001。结论Euro积分系统、EUTOS积分系统、6个月的EMR可预测TKI治疗CML-CP患者的OS,Sokal积分系统、Euro积分系统、EUTOS积分系统、3个月EMR、6个月的EMR均对PFS有明显预测作用。
张淳嘉郑小玲郑丹钿夏维林苏秀连
关键词:慢性髓性白血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预后因素
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地塞米松和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地塞米松(VAD)和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地塞米松(BTD)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MM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β2微球蛋白、M蛋白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BTD组血清肌酐水平低于VAD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比P<0.05。结论:BTD方案治疗MM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临床适用性强。
吴桂香夏维林杨克陈喜填苏秀连张淳嘉郑小玲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