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倩倩
- 作品数:8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颞下颌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6年
-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是一种少见的滑膜良性增生性破坏性疾病,以膝关节多发,发生于颞下颌关节者罕见。本文报告1例病例,手术切除后6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
- 高倩倩冯元勇卜令学宋凯戴欣王艳赵鹏尚伟
- 关键词: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颞下颌关节腱鞘巨细胞瘤
- 普萘洛尔联合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
- 目的:评价口服普萘洛尔联合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6-2015.5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治疗的56例婴幼儿血管瘤患者,2013.6-2014.6治疗患...
- 冯元勇尚伟卜令学高倩倩戴欣赵鹏肖怀通孙晓玉
- 关键词:婴幼儿血管瘤噻吗洛尔普萘洛尔
- 颊部小唾液腺黏液囊肿误诊1例报告被引量:1
- 2021年
- 小唾液腺黏液囊肿好发于下唇,颊部较为少见。颊部黏液囊肿通常位于黏膜下层颊肌肌束间,作为黏液囊肿的临床表现并不典型,临床上容易产生误诊。本文报告1例颊部小唾液腺黏液囊肿误诊为脂肪瘤的病例,以期为颊部肿物的诊疗提供经验。
- 高倩倩尚伟刘晓华
- 关键词:小唾液腺黏液囊肿颊部
- 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反应性增生的间质磁共振造影表现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反应性增生的dextran-DTPA-Gd间质磁共振造影特点。方法 :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及颈部淋巴结转移2组模型。建模成功后,行双侧舌缘黏膜下注射dextranDTPA-Gd各0.2 m L,分别于注射后5、15、45、60 min,4、24 h行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interstitial magnetic resonance lymphography,IMRLG)检查,分析其淋巴显影强化程度,计算强化前、后的信号强度(E%),绘制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并对磁共振图像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组45 min时的信号强度达到峰值(289%),增生组30 min达到峰值(367%),相同时间的信号强化率差异显著(P<0.05)。IMRLG肿瘤组诊断为转移阳性淋巴结24枚,其中,2枚经病理证实为假阳性,阳性诊断率为91.67%(22/24);增生组27枚淋巴结误诊为肿瘤转移5枚,假阳性率为18.5%(5/27)。结论:Dextran-DTPA-Gd间质磁共振造影具有鉴别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反应性增生的应用价值。
- 高倩倩冯元勇刘世恩万升标江涛尚伟
- 关键词:转移性淋巴结淋巴造影
- 颞下颌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报告
-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是一种少见的滑膜良性增生性破坏性疾病,以膝关节多发,发生于颞下颌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极为罕见,作者报道一例发生于...
- 高倩倩冯元勇卜令学宋凯尚伟
- 关键词: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颞下颌关节腱鞘巨细胞瘤
- 颞下颌关节滑膜软骨瘤病2例报告被引量:1
- 2016年
- 结合2例颞下颌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临床表现,X线、CT和MRI特征,以及术中所见,分析发生于颞下颌关节的滑膜软骨瘤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2例患者术前均有关节区疼痛、肿胀,无开口受限。X线片见颞下颌关节间隙增宽,其中1例CT显示颞下窝关节面骨质破坏并硬化,MRI可见关节腔内多发小结节状影。术后未出现咬合紊乱及开口受限。颞下颌关节滑膜软骨瘤病少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好发于关节上腔,钙化性游离体是其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常见软骨结构样小体,伴周围组织慢性炎症及纤维增生,一般需手术治疗。
- 戴欣冯元勇卜令学宋凯高倩倩尚伟
- 关键词:滑膜软骨瘤病颞下颌关节游离体
- 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反应性增生的间质磁共振造影的实验研究
- 目的:应用自行研制的大分子造影剂Dextran-DTPA-Gd进行兔颈肿瘤转移淋巴和炎性增生淋巴结的间质核磁共振淋巴造影(IMRLG)实验,探讨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反应性增生的Dextran-DTPA-Gd间质磁共振造影的特...
- 高倩倩
- 关键词:淋巴造影
- 青岛地区800例口腔医院门诊患者分叉下颌管的CBCT研究
- 2022年
- 目的统计分析青岛地区800例口腔医院门诊患者分叉下颌管发生概率,并总结各类型分叉下颌管的位置、走形及形态特征。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800例患者(共计1600侧下颌骨)的CBCT影像资料,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并记录数据,对下颌神经管分支的类型及其特征进行归纳分类。结果800例患者中分叉下颌管的发生率为15.75%(126/800),共发生于146侧(9.13%)的下颌骨中。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前进管,其次为磨牙后管及牙管。未发现颊舌向分支。磨牙后孔至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釉牙骨质界的平均距离为14.21 mm。结论本研究使用CBCT作为研究手段,得出了青岛地区人群中分叉下颌管的发生率及各类型分叉下颌管的位置、走形及形态特征,有助于特定手术时术前确认下颌管分叉情况预防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 高倩倩刘艳艳葛志朴
- 关键词:下颌管锥形束CT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