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丹

作品数:2 被引量:28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氮水平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吸收
  • 1篇氮吸收
  • 1篇有效性
  • 1篇玉米
  • 1篇玉米产量
  • 1篇制种
  • 1篇制种玉米
  • 1篇水稻
  • 1篇水稻土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理化
  • 1篇土壤理化性
  • 1篇土壤理化性质
  • 1篇重金
  • 1篇重金属
  • 1篇理化性质
  • 1篇轮作
  • 1篇轮作系统

机构

  • 2篇西南大学
  • 1篇新疆农业职业...
  • 1篇重庆市农业资...

作者

  • 2篇刘丹
  • 1篇赵秀兰
  • 1篇阮震
  • 1篇崔孝强
  • 1篇郭彦军
  • 1篇刘丹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西北地区制种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对供氮水平的响应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针对我国制种玉米氮素吸收与累积规律不明确的问题,研究制种玉米生物量累积、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对供氮水平的响应,旨在为制种玉米高产高效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面积制种的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于2019-2020年开展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4个供氮水平,分别为只施底肥对照(CK)、168 kg N·hm^(-2)、240 kg N·hm^(-2)和320 kg N·hm^(-2),研究不同供氮水平对制种玉米父母本生物量、杂交种产量和氮素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制种玉米父母本生物量累积随供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产量随供氮水平的提高先增加后保持稳定,N240处理同时实现了较高的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籽粒氮浓度,两年结果较为一致。N168处理在试验第2年达到较高产量,但氮浓度低于N240处理。母本秸秆及父本整株氮浓度均为高氮处理高于低氮处理;灌浆期母本实现最大生物量的临界氮浓度为15.08 g·kg-1,收获期母本生物量与氮浓度呈线性相关。各追施氮肥处理的花后生物量两年间均大于花前,且随供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花后氮吸收比例随供氮水平的变化规律与生物量一致。N320处理与N240处理的产量水平、生物量累积和氮吸收均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产量与制种玉米品质时,N240可作为该区域制种玉米生产的推荐施氮量。【结论】优化施氮通过调控制种玉米父母本花前花后氮吸收比例实现增产增效。本研究揭示了优化施氮量稳定花前氮吸收,保障花后氮供应是制种玉米高产高效的关键,为制种玉米绿色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丹刘丹陶笑笑王孝忠吕典秋郭彦军陈新平郭彦军
关键词:制种玉米氮吸收
耕作方式对稻-油轮作系统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被引量:23
2012年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下稻-油轮作系统中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变化规律,测定了21年长期定位试验稻-油轮作系统中土壤及其剖面的主要理化性质和重金属有效含量,分析了二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垄作免耕使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显著提高,并具有明显的表层聚集现象,土壤pH值明显降低。耕层土壤Cd、Cu和Zn有效量以垄作免耕处理最高,土壤Pb的有效量则以常规平作处理最高,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效Cd和Pb出现表聚现象,但有效Zn和Cu随土壤深度的变化无明显规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Cd、Zn有效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b、Cu有效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pH值与土壤Pb有效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4种重金属有效量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由此推测,耕作方式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影响重金属元素的有效性,垄作免耕较翻耕在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上有较大优势,却使0-20cm和20-40cm土层重金属有效量显著增加,表现出明显的表层富集趋势。
崔孝强阮震刘丹赵秀兰
关键词:耕作方式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水稻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