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吉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全身麻醉
  • 2篇麻醉
  • 1篇单肺
  • 1篇单肺通气
  • 1篇性细胞
  • 1篇炎性细胞
  • 1篇炎性细胞因子
  • 1篇医师
  • 1篇依达拉奉
  • 1篇神经阻滞
  • 1篇声门
  • 1篇术后
  • 1篇术后疼痛
  • 1篇术后疼痛控制
  • 1篇疼痛
  • 1篇疼痛控制
  • 1篇通气
  • 1篇喷射通气
  • 1篇住院医师
  • 1篇围术期

机构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3篇胡吉
  • 2篇谢平
  • 2篇李巧云
  • 1篇查本俊
  • 1篇吴志云
  • 1篇王少平
  • 1篇张海华

传媒

  • 1篇广西医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依达拉奉对肺癌根治术围术期炎性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对肺癌根治术围术期炎性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将48例择期行肺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4例。麻醉诱导:2组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1、舒芬太尼0.5μg·kg-1、维库溴铵0.1 mg·kg-1、吸入8%七氟醚。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后给予依达拉奉0.5 mg·kg-1,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麻醉维持:2组均维持七氟醚呼气末浓度1.8%~2.7%,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4~0.08 mg·kg-1、舒芬太尼5~10μg;术毕2组均采用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单肺通气1 h(T1),膨肺后1 h(T2),术后2 h(T3)、6 h(T4)和24 h(T5)时采取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TNF-α、IL-6、IL-1β及IL-10浓度,并计算TNF-α/IL-10、IL-6/IL-10及IL-1β/IL-10比值。结果与T0比较,T1-T5时点2组血浆TNF-α、IL-6、IL-1β、IL-10浓度及TNF-α/IL-10、IL-6/IL-10、IL-1β/IL-10比值均显著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浆T1-T5时点 TNF-α、IL-6、IL-1β浓度及 TNF-α/IL-10、IL-6/IL-10及 IL-1β/IL-10比值均显著降低,而 IL-10浓度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手术创伤可导致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比例失衡诱发机体炎性反应;依达拉奉可有效抑制过度炎性反应,使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比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王少平胡吉谢平
关键词:依达拉奉炎性细胞因子肺癌根治术围术期单肺通气
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在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疼痛控制中的价值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在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疼痛控制中的价值。方法:2019年1月到2019年10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开放性跟骨骨折患者480例,按照入院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40例。所有患者都给予跟骨骨折内固定治疗与全身麻醉,观察组术后给予连续坐骨神经自控镇痛,对照组术后给予静脉自控镇痛,记录疼痛控制效果。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引流时间、引流量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切口干燥时间与切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 h、24 h与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s,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48 h的感觉阻滞情况0级、1级、2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083、0.083,P=1.0、0.773、0.773),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的切口裂开、感染、皮下血肿与皮缘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8%(x2=18.148,P=0.000),两组对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在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应用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且不影响阻滞效果,能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张海华熊华平李巧云胡吉刘金花
关键词:神经阻滞全身麻醉跟骨骨折内固定
非麻醉专业住院医师应用声门上喷射通气进行全身麻醉的效果
2022年
目的观察非麻醉专业住院医师采用声门上喷射通气进行全身麻醉的效果。方法将92例行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43例与喷射组49例。麻醉诱导后由非麻醉专业住院医师进行气道管理,常规组应用常规单手“C-E手法”扣面罩进行通气,喷射组应用声门上喷射通气。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_(0))及麻醉诱导后1 min(T_(1))、3 min(T_(2))、5 min(T_(3))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PaO_(2)、PaCO_(2),并计算以上时间点前1 min内的膈肌运动振幅值。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SpO_(2)、PaO_(2)、PaCO_(2)及膈肌运动振幅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均P<0.05);喷射组T_(2)、T_(3)时的PaO_(2)高于常规组,T_(3)时的PaCO_(2)低于常规组(均P<0.05),但两组患者的膈肌运动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鼻出血等情况,而喷射组患者胃通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非麻醉专业住院医生应用声门上喷射通气能给全身麻醉患者提供相对更恒定的通气量,并可降低胃通气发生率。
查本俊吴志云胡吉谢平李巧云
关键词:面罩通气全身麻醉住院医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