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国
- 作品数:25 被引量:68H指数:5
-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镇江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住院梅毒32例临床分析
- 2013年
-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诊断、脑脊液异常的含义和价值。方法以住院治疗的32例梅毒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史、放射扫描检查、脑脊液检查,并列表比较分析。结果神经梅毒15例(确诊10例,疑似5例),血清固定9例,潜伏梅毒3例,二期梅毒5例。有脑脊液异常者22例,其中RPR阳性10例,TPHA阳性17例,白细胞计数增高15例,蛋白质增高6例。结论住院梅毒以神经梅毒和血清固定为主,脑脊液检查是明确和排除神经梅毒的重要依据。脑脊液异常情况复杂,在诊断中的地位也不相同,需进行具体分析。
- 马朝东丁克云沈卉君张宇赵志国
- 关键词:梅毒神经梅毒脑脊液检查血清固定
- 成人Still's病2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成人Still's病(AOSD)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确诊的22例成人Still's病的临床资料。结果高热、关节痛、皮疹三大主要特征的发生率分别为100%、90.9%、86.4%。22例患者检测血清铁蛋白均升高,超过1000μg/ml。结论 AOS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系统性疾患,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清铁蛋白在AOSD的治疗及病情活动度的判断上有重要作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常用的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SAIDs)、糖皮质激素和抗风湿药(DMARDs),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 张宇赵志国丁克云马朝东徐圣经
- 应用表皮干细胞与去表皮的真皮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皮肤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用人皮肤表皮干细胞(ESCs)接种至同种去表皮的真皮上,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方法用两步酶消化法分离获得角质形成细胞,并用Ⅳ型胶原快速粘附法筛选ESCs并培养;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和用免疫组化法对ESCs进行鉴定;将ESCs接种至去表皮的真皮上浸没培养7d后转成气-液面培养,4周后取培养的组织工程皮肤切片分别做HE染色和角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培养的ESCs呈铺路石样、克隆状生长;角蛋白K19和β1-整合素的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培养5周的组织工程皮肤可见有3~6层细胞,并可见角质层,表皮角蛋白染色阳性。结论应用人皮肤的ESCs与去表皮的真皮可以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皮肤。
- 王新宇陆洪光卜晓琳彭琳琳赵志国汤朝武王洪涛
- 关键词:人工皮肤干细胞表皮真皮
-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诱导黑素瘤B16细胞凋亡的体外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诱导黑素瘤B16细胞凋亡。方法用不同浓度的SEA(0.001、0.01、0.1、μg/m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B16细胞,采用荧光法观察SEA诱导B16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用末端标记法(TUNEL)计算细胞凋亡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B16细胞的凋亡周期。结果三种方法均显示SEA对小鼠B16细胞有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SEA在0.01μg/mL浓度时B16细胞的凋亡率最高。结论超抗原SEA对体外培养的小鼠B16细胞有诱导凋亡的作用。
- 杨志涛陆洪光王娜吴承龙赵志国申小平
- 关键词:超抗原肠毒素类黑色素瘤
- 脑脊液异常的14例梅毒患者临床分析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诊断及脑脊液检查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梅毒患者临床特点及脑脊液检查结果。结果确诊神经梅毒7例,疑似神经梅毒3例,排除神经梅毒4例。脑脊液检查RPR阳性7例,TPHA阳性13例。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增高8例,蛋白质测定增高10例。结论神经梅毒诊断无金标准,均需根据临床表现、血清学试验、脑脊液检查及放射学扫描综合判断。部分病例诊断困难。脑脊液检查在神经梅毒诊断中具有不可缺失的重要地位。
- 马朝东丁克云沈卉君赵志国张宇
- 关键词:梅毒神经梅毒脑脊液
- 晕痣的免疫组化特点与自发性消退机制的研究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研究晕痣自发性消退早期及晚期皮损区炎细胞表型、数目及其分布特点,探讨晕痣自发性消退的免疫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晕痣皮损区、非皮损区及正常对照皮肤进行CD3、CD4、CD8、CD20、CD1a、CD56、CD68染色,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Image-proPLUS6.0观察及定量分析。结果晕痣早期及晚期皮损区CD4、CD8、CD20、CD1a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高于非皮损区及正常对照皮肤(P〈0.01),皮损区CD1a、CD68阳性细胞直径明显大于非皮损区及正常对照皮肤(P〈0.01)。消退晚期CD8与CD4阳性细胞数目比值(2.05:1)高于消退早期(1.82:1),CD8阳性细胞在痣细胞巢内大量浸润。结论CD4、CD8、CD20、CD1a、CD56、CD68阳性细胞均参与晕痣自发性消退,CD8阳性T细胞在晕痣消退中起主要作用。
- 金城陆洪光赵志国黄敖
- 体外生物诱导人表皮黑素细胞去分化为黑素干细胞
- 赵志国丁克云金城
- 甘草锌颗粒联合硼酸溶液局部外涂治疗轻中度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观察甘草锌颗粒口服联合硼酸溶液局部外涂治疗轻中度寻常性痤疮的疗效.方法:将109例轻中度(Ⅰ ~ Ⅲ级)寻常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治疗组):给予甘草锌颗粒口服联合3%硼酸溶液外涂;B组(B对照组):给予甘草锌颗粒口服;C组(C对照组):给予3%硼酸溶液外涂.三组疗程均为6周,疗程结束后根据皮损数目减少及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估.结果:A、B、C三组痊愈分别为12例(32.4%)、3例(1 3.9%)、4例(12.5%),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1%、38.9%、40.7%,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和A、C两组分别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B、C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草锌颗粒口服联合硼酸溶液局部外涂治疗轻中度寻常性痤疮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方法简便,值得推广.
- 赵志国徐圣经张彩萍张宇马朝东尹雪锋丁克云
- 关键词:寻常性痤疮甘草锌颗粒
- 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 探讨人肝细胞生长因子(rhHGF)对体外培养正常人黑素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rhHGF(0.1,1,10,20,60,80,100μg/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正常人黑素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及酪氨酸酶活性,用倒置显微镜对比观察不同时期rhHGF(60μg/L)处理组黑素细胞形态的改变,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黑素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结果0.1~100μg/L rhHGF有促进黑素细胞增殖作用,在20,60,80μg/L浓度时促增殖比较显著(P〈O.01),rhHGF各浓度组均增加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P〈0.01或P〈0.05);浓度为60μg/L的rhHGF能使黑素细胞数目增多、胞体增大、树突增多,并有促进黑素细胞由GdG。期进入S期及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 rhHGF可增强体外培养的人黑素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 赵志国陆洪光龚石卜晓琳王新宇彭琳琳
- 关键词:肝细胞生长因子黑素细胞细胞
- 526例丹毒患者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影响丹毒患者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丹毒住院患者526例,根据出院后1~5年的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n=152)与初发组(n=372),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一般和既往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病史、血压、体温、血糖、血常规、血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随访和比较2组患者出院后1~5年病情(是否复发、复发时间及复发部位)、维持治疗方案、维持治疗时间及病程描述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以上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26例患者中发生复发性丹毒152例,复发率为28.9%;2组患者的发病时间、部位、CRP升高、WBC升高、标准治疗、住院时间、慢性淋巴水肿、行淋巴结清扫、痛风、外伤及非标准治疗等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慢性淋巴水肿(OR=3.593,P<0.05)、淋巴结清扫(OR=13.102,P<0.05)及患侧外伤(OR=0.197,P<0.05)为丹毒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慢性淋巴水肿、肿瘤患者淋巴结清扫及患侧外伤是丹毒复发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 赵志国栾文康马朝东张宇张彩萍尹雪锋丁克云
- 关键词:丹毒复发淋巴水肿皮肤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