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荧光
  • 2篇荧光定量
  • 2篇实时荧光
  • 2篇实时荧光定量
  • 2篇实时荧光定量...
  • 2篇病毒
  • 1篇新型冠状病毒
  • 1篇阳性
  • 1篇阳性率
  • 1篇乙肝
  • 1篇疫苗
  • 1篇疫苗补种
  • 1篇源性疾病
  • 1篇食源
  • 1篇食源性
  • 1篇食源性疾病
  • 1篇梭菌
  • 1篇禽流感
  • 1篇流感
  • 1篇免疫

机构

  • 4篇重庆市渝北区...

作者

  • 4篇陈小凤
  • 3篇何九宏
  • 2篇严谨
  • 1篇任强
  • 1篇海英
  • 1篇高常
  • 1篇韩小娅
  • 1篇刘惠

传媒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分子诊断与治...
  • 1篇实验室检测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芯片式数字PCR检测禽流感病毒方法的性能验证
2023年
目的 对芯片式数字PCR检测禽流感病毒的方法进行评估,并与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分别用芯片式数字PCR(d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两种方法检测不同浓度梯度的质粒标准品,对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线性范围,一致性,批内精密度,最低检出限等方面进行比较评估。并对31份农贸市场禽流感环境标本分别用数字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利用配对卡方检验来评估两种方法阳性率的差异,并用Bland-Altman法分析与荧光定量PCR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质粒标准品在3.05×10~2copies/mL~1.00×10~7copies/mL的浓度范围内,与dPCR检测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69,dPCR和qPCR在线性范围内斜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96,P=0.321);dPCR在不同稀释度的批内精密度变异系数(CV)范围为2.36%~22.78%;dPCR的估计检测下限(LOD)为410(95%CI:344~570)copies/mL,qPCR的估计LOD为845(95%CI:749~1 004)copies/mL;用dPCR和qPCR检测31份农贸市场环境标本,dPCR的检出率96.8%,qPCR的检出率80.6%(Kappa=0.244,P=0.063)。结论 本研究验证了芯片式数字PCR系统的性能及其与荧光定量PCR系统的方法学比较。芯片式数字PCR在其动态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R~2=0.996 9,能够准确且高精度(CV)范围为2.36%~22.78%的定量不同浓度(3.05×10~2~1.00×10~7copies/mL)的复杂样本。
严谨姜欣余阎琪陈小凤
关键词:实时荧光定量PCR
两起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检测与分析
2024年
目的对两起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可疑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与结果分析。方法采集食源性疾病事件样本,利用FilmArray快速检测和食源性致病菌核酸多重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进行初筛,根据提示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及确证试验,对分离的阳性样品进行毒素基因检测。结果第一起事件27件样品中有11件检出产气荚膜梭菌,检出率为40.74%,10件样品检出α毒素基因、肠毒素,1件样品检出肠毒素;第二起事件53件样品中16件检出产气荚膜梭菌,检出率为30.1%,10件样品检出α毒素,3件样品检出α毒素、肠毒素,3件样品未检出毒素。结论两起食源性疾病事件均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
毛双双陈小凤何九宏田清树高常
关键词:产气荚膜梭菌食源性疾病
不同灭活温度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不同灭活温度处理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影响。方法收集该中心2020年1月25至2月25日采集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标本14份,每份标本分别采取未灭活56℃、35 min和65℃、15 min恒温金属浴灭活处理,比较未灭活标本和灭活标本循环阈值(Ct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未灭活组和56℃、35 min灭活处理组,未灭活组和65℃、15 min灭活处理组,56℃、35 min灭活处理组和65℃、15 min灭活处理组开放读码框1ab(ORF1ab)、核衣壳蛋白(N)基因扩增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t值≥34的标本中未灭活组和56℃、35 min灭活处理组,未灭活组和65℃、15 min灭活处理组,56℃、35 min灭活处理组和65℃、15 min灭活处理组ORF1ab、N基因扩增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t值<34的标本中未灭活组和56℃、35 min灭活处理组,未灭活组和65℃、15 min灭活处理组,56℃、35 min灭活处理组和65℃、15 min灭活处理组ORF1ab、N基因扩增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56℃、35 min灭活处理和65℃、15 min灭活处理新型冠状病毒标本对核酸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对Ct值较大标本也未发现有明显影响,对于试验条件有限的基层检测机构可以采用上述方式处理标本以保护实验人员安全。
严谨陈小凤熊金萍蒋佳辰夏凤霞何九宏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核酸病毒灭活
2012年重庆市某区中小学生乙肝疫苗补种后免疫水平调查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了解重庆市某区2009-2011年中小学生完成乙肝疫苗补种活动后6—24个月内的乙肝免疫水平现况,为进一步制定免疫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2年采用容量比概率抽样方法,随机抽取重庆市某区参加2009-2011年乙肝疫苗补种的6—14岁中小学生进行问卷及静脉血采样,用ELISA法对乙肝五项免疫标志物进行检测,以单纯(抗-HBs)阳性作为具有免疫力为标准。分析不同接种针剂次人群补种后乙肝抗-HBs阳性率。结果共最终获得样本2956份,该人群补种后只接种一针剂次人群的乙肝抗-HBs阳性率为58.69%,只接种二针剂次人群的乙肝抗-HBs阳性率为64.58%,三针剂次全程接种人群为79.73%,未参种人群为49-31%三针次阳性率明显高于二针次、一针次阳性率(分别χ^2=17.05,P=0.0006;χ^2=25.15,P=0.00001),一针次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参种人群阳性率(χ^2=5.71,P=0.018)。标化后,参种人群乙肝抗-HBs总体阳性率为74.74%,未参种人群为49.31%,种后整个中小学生总体阳性率58.02%,参种后该人群总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未参种人群(χ^2=36.19,P=0.0009)。结论重庆市某区2009-2011年在中小学开展乙肝疫苗补种活动后显著提高了本地区中小学生的乙肝整体免疫水平,但与其他普种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距离75%以上的免疫控制屏障水平还有15%的巨大提升空间。
韩小娅刘惠海英陈小凤何九宏任强
关键词:抗-HBS阳性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