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翔

作品数:2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手术
  • 2篇斜视
  • 1篇眼球震颤
  • 1篇眼外科
  • 1篇眼外科手术
  • 1篇眼位
  • 1篇震颤
  • 1篇治疗儿童
  • 1篇视力
  • 1篇手术疗效
  • 1篇双眼
  • 1篇综合征
  • 1篇外科
  • 1篇外科手术
  • 1篇外斜
  • 1篇外斜视
  • 1篇疗效
  • 1篇后徙
  • 1篇后徙术
  • 1篇间歇性外斜

机构

  • 2篇山东大学

作者

  • 2篇郭敬丽
  • 2篇王利华
  • 2篇马翔
  • 1篇李琳
  • 1篇王琪

传媒

  • 2篇山东大学耳鼻...

年份

  • 2篇2014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22例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22例连续性病例的病历资料。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患儿,经1 h诊断性遮盖前后注视6 m及33 cm调节性视标第一眼位的斜视度。检查患儿的融合功能和立体视锐度。依据诊断性遮盖后测量的最大看远斜视度,行双眼外直肌对称性定量后徙术。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查患儿的斜视度和双眼视功能。疗效评价标准为斜视度≤±8 PD为正位。结果 22例诊断性遮盖前看远与看近斜视度的差值为(17.3±7.9)PD,诊断性遮盖后看远与看近斜视度的差值为(0.5±3.3)PD。双眼外直肌后徙量(7.2±1.2)mm。术后平均随访(8.6±5.4)月。末次随访的正位率为81.8%(18/22)、过矫率为4.5%(1/22)、欠矫率为13.6%(3/22)。手术前后融合和立体视锐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诊断性遮盖后测量的最大看远斜视度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可有效的矫正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
马翔郭敬丽王利华
关键词:儿童眼外科手术
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合并斜视的手术疗效
2014年
目的:探讨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 INS)合并斜视的手术设计及其手术疗效。方法对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中心住院手术治疗的11例INS合并水平性斜视、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检查患儿的矫正视力、异常头位( anomalous head postures, AHP)、眼位及立体视锐度。手术设计原则为:在注视眼上设计水平直肌后徙联合截除的手术量以矫正AHP,在非注视眼(斜视眼)上设计水平直肌后徙联合截除的手术量以矫正并存的内斜视或外斜视,且该手术量根据注视眼的手术量进行适当调整。随访时间均≥6个月。结果11例中,合并外斜视6例,内斜视5例;5~15岁,平均(9.0±4.7)岁;平均随访(9.4±5.3)个月。术后5例AHP治愈,6例改善;9例眼位正位,2例欠矫;6例双眼视力增进≥2行,4例双眼视力增进1行,1例双眼视力不变。结论对于INS合并水平性斜视患者,按照在注视眼上设计手术量以矫正AHP、在非注视眼上设计并调整手术量以矫正斜视的原则,可达到矫正AHP和眼位、改善视功能之目的。
郭敬丽王琪王利华马翔李琳
关键词:眼球震颤斜视眼位视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