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秋辉

作品数:7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化学工程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6篇废水
  • 3篇厌氧
  • 3篇青霉素废水
  • 2篇厌氧毒性
  • 1篇毒性
  • 1篇毒性试验
  • 1篇厌氧消化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有毒废水
  • 1篇雨强
  • 1篇在线监测
  • 1篇生物处理
  • 1篇生物组
  • 1篇生物组合
  • 1篇水解酸化
  • 1篇水生
  • 1篇水生物
  • 1篇酸化
  • 1篇推求
  • 1篇曝气

机构

  • 7篇广州大学

作者

  • 7篇郑秋辉
  • 5篇胡晓东
  • 3篇樊建军
  • 2篇梁晓媚
  • 2篇李润祺
  • 2篇徐森
  • 1篇陈鹏飞

传媒

  • 2篇工业水处理
  • 2篇环境科学与管...
  • 1篇节水灌溉
  • 1篇2008年中...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废水生物处理中有毒物质毒性阀值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在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存在对微生物具有抑制的毒性物质,影响废水的生物处理。不同控制条件下,有毒物质毒性阀值有很大差异。文中就pH、水温、溶解氧、处理工艺、水力停留时间、生物体浓度、驯化等因素对有毒物质毒性阀值的影响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废水生物处理中毒性阀值需要解决的问题。
郑秋辉胡晓东
关键词:生物处理
间歇曝气法处理青霉素废水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试验研究了间歇曝气法处理青霉素废水过程中pH值、处理周期、温度、冲击负荷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该法中的兼氧及好氧菌能在不需对青霉素废水中的SO42-和"1231"进行物化预处理的前提下有效地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进水COD浓度可达10 000 mg/l,COD去除率在85%以上,投配负荷达7 kgCOD/m3.d,最大冲击负荷达14 kgCOD/m3.d。青霉素废水中"1231"产生的泡沫不会影响SBR处理装置的正常运行。在曝气过程中泡沫可自行消失。"1231"去除率高达97%以上。提出间歇曝气法是处理青霉素废水一条较理想的途径。
胡晓东郑秋辉徐森
关键词:青霉素废水间歇曝气影响因素
青霉素废水厌氧毒性试验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采用单体试验、重复试验、相互作用试验考察青霉素废水厌氧消化过程中的抑制性物质及其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青霉素废水厌氧消化的抑制性物质主要是破乳剂1231和SO42-。采用厌氧生物法处理青霉素废水时,需将破乳剂1231的进水质量浓度控制在<200mg/L,将SO42-的进水质量浓度控制在<1000mg/L。
胡晓东梁晓媚樊建军李润祺郑秋辉
关键词:青霉素废水厌氧消化
生物组合工艺处理抗生素废水现状及展望被引量:21
2011年
抗生素废水通常具有组成复杂、有机污染物种类多、浓度高、BOD/COD低的特点。现阶段处理工艺主要有物化法、生物法、物化—生物法组合等处理工艺。在分析总结抗生素废水的来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近年来抗生素废水处理中应用的生物组合处理工艺,并提出水解酸化—好氧生物处理组合工艺有望成为抗生素废水处理的主导工艺。
徐森胡晓东郑秋辉
关键词:抗生素废水好氧厌氧水解酸化
青霉素废水厌氧毒性试验研究
采用单体试验、重复试验、相对作用试验考察青霉素废水厌氧消化过程中的抑制性物质及其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青霉素废水厌氧消化的抑制性物质主要是破乳剂1231和SO42-。采用厌氧生物法处理青霉素废水时,适宜将破乳剂...
胡晓东梁晓媚樊建军李润祺郑秋辉
关键词:青霉素废水
文献传递
废水OUR值在线监测初步研究
随着工业的发展,城郊密集型工业园区的建立,工业废水量不断增加。由于工业废水的水质及水量变化大,在实际管理中很难保证排入城市污水系统的废水满足水质要求,此外某些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可能会有毒性或抑制性物质进入工业园区内污...
郑秋辉
关键词:有毒废水OUR
文献传递
推求暴雨强度公式的统计资料年限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目前,国内学者大多认为,采用年最大值法推求暴雨公式需要20年以上资料,年多个样法需要10年以上,且资料年限越长越好。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展,改变了地表、建筑状况以及全球气候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了城市降雨。因此,本文以推求X市暴雨强度公式为依托,根据不同降雨资料年限推算出X市暴雨强度的精度以及降雨总平均值进行对比,并结合气候和各种因素差异的分析,探讨气候变化引起的降雨雨量雨型的改变对设计暴雨的影响,进而得出推求暴雨强度公式的资料年限并不是越长越好。
陈鹏飞樊建军郑秋辉
关键词:暴雨强度公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