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海峰 作品数:17 被引量:155 H指数:6 供职机构: 海南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海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血清KLF2、Ang1水平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2023年 目的探究血清Krüppel样转录因子2(KLF2)、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416例NRDS患儿为NRDS组,根据NRDS组患儿胸部影像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轻度组(145例)、中度组(174例)和重度组(97例);再根据NRDS患儿结局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322例和预后不良组94例;另选取同期该院体检健康的早产儿1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KLF2、Ang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NRDS患儿血清KLF2、Ang1水平与新生儿急性心理学评分围生期补充Ⅱ(SNAPPE-Ⅱ)、1 min Apgar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KLF2、Ang1水平在预测NRDS患儿预后中的价值。结果NRDS组出生体重及血清KLF2、Ang1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NRDS患儿血清KLF2、Ang1水平及1 min Apgar评分随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加重而逐渐降低(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NRDS患儿血清KLF2、Ang1水平均降低,SNAPPE-Ⅱ评分升高(P<0.05);NRDS患儿血清KLF2、Ang1水平与SNAPPE-Ⅱ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与1 min Apgar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KLF2、Ang1水平预测NRDS患儿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1、0.909,二者联合预测NRDS患儿预后不良的AUC为0.949,高于KLF2、Ang1单独预测,且灵敏度为96.81%。结论血清KLF2、Ang1水平在NRDS患儿中均降低,二者水平均随NRDS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加重而逐渐降低,且二者在预测NRDS患儿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 颜海峰 霍开明 林裕庆 周家仍关键词:血管生成素1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单核细胞/HDL-C比率变化及对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 2024年 目的 通过CAP患儿MHR变化探讨其与CAP患儿发生心肌损伤的关系及预测价值,为临床防治CAP患儿发生心肌损伤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从2020年12月3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某院诊治的CAP患儿中随机选取8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年龄、性别匹配同期健康体检儿童8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入院时、对照组体检时均检测单核细胞、HDL-C,计算MHR。统计观察组住院期间心肌损伤发生情况。对比不同MHR水平患儿心肌损伤发生率。分析MHR与CAP患儿心肌损伤的独立关系,评估MHR预测CAP患儿心肌损伤的价值。应用RCS分析MHR与CAP患儿心肌损伤是否存在非线性相关。结果 观察组单核细胞、MHR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P<0.05);80例CAP患儿发生心肌损伤发生率为41.25%(33/80),随着MHR升高,心肌损伤发生率呈升高趋势;Logsitic回归模型分析,调整混杂因素后MHR水平仍与CAP患儿心肌损伤独立相关(P<0.05),MHR评估CAP患儿心肌损伤的AUC值为0.810,置信区间为0.707~0.889,Youden指数最高值为0.517,敏感度为87.88%,特异度为63.83%;MHR与CAP患儿心肌损伤率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36),曲线大致呈“J”形,当MHR≥0.70时,MHR与CAP患儿心肌损伤率呈正相关(β=1.142,95%CI=1.189~8.253,P=0.034)。结论 CAP患儿MHR显著升高,且MHR升高越显著,患儿出现心肌损伤的风险越大,二者大致呈“J”形关系,当MHR≥0.70时,对心肌损伤具有较高预测效能。 吴小红 颜海峰 古裕鸟 霍开明关键词:小儿 社区获得性肺炎 心肌损伤 腺样体肥大患儿血清相关炎症介质及微量元素水平分析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分析腺样体肥大患儿血清炎症介质及微量元素水平。方法选取2014-2016年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腺样体肥大患儿为观察组,同时期80例健康同龄儿童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的血清炎症介质及微量元素水平,同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腺样体-鼻咽腔比值(A/N值)及分型者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锌(Zn)及硒(Se)低于对照组儿童,血清铜(Cu)及其他炎症介质均高于对照组儿童,且观察组中A/N值较高者的血清IL-2、Zn及Se低于A/N较低者,血清Cu及其他炎症介质均高于A/N较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分型者的上述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腺样体肥大患儿血清炎症介质及微量元素的变化较大,且不同肿大程度者的差异较为明显,应给予此类患儿以针对性的干预。 颜海峰 霍开明 韩栋光关键词:腺样体肥大 血清 炎症介质 微量元素 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哮喘患儿血清IgE、白细胞介素水平及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3 2017年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哮喘患儿血清Ig E、白细胞介素(IL)水平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05例哮喘患儿,其中46例发生MP感染(感染组)、59例单纯哮喘(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病程第3、7天血清Ig E和IL-5、IL-6、IL-8、IL-10、IL-17、IL-18,入院后行肺功能检查。结果两组病程第7天均较第3天血清Ig E、IL-5、IL-6、IL-8、IL-10、IL-17、IL-18水平升高(P均<0.05),且感染组病程第3、7天血清各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感染组患儿肺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哮喘患儿血清Ig E、IL水平升高,肺功能降低。 颜海峰 霍开明 韩栋光 周家仍 罗旋 谢延群关键词:肺炎支原体 哮喘儿童 免疫球蛋白E 白细胞介素 百令胶囊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及对血清sPD-1、CYTL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5 2023年 目的观察百令胶囊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及对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sPD-1)、细胞因子样蛋白1(CYTL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1年9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二区诊治支原体肺炎患儿14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百令胶囊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总有效率、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FEV_(1)/FVC)]、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pH、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功能指标[CD4^(+)、CD4^(+)/CD8^(+)、CD3^(+)、免疫球蛋白G(IgG)]、血清sPD-1、CYTL1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86%vs.67.14%,χ^(2)=4.809,P=0.028)。观察组咳嗽减轻时间、血象恢复时间、退热时间和啰音消失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t=23.253、14.382、33.859、14.960,P均<0.001)。治疗2周后,观察组FEV_(1)、FEV_(1)/FV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17.305、8.743,P均<0.001);PaO_(2)、pH、SaO_(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_(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10.717、5.435、7.513、6.426,P均<0.001);血清CRP、IL-6、IL-10、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24.031、7.203、8.499、7.743,P均<0.001);CD4^(+)、CD4^(+)/CD8^(+)、CD3^(+)、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7.130、4.830、7.298、5.698,P均<0.001);血清sPD-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CYTL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10.292、7.787,P均<0.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令胶囊联合阿奇霉素能明显提高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疗效,缩短症状改善时间,增强肺功能,改善血气分析指标,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提高免疫功能,降� 梁文婷 吴小红 颜海峰 霍开明关键词:支原体肺炎 百令胶囊 阿奇霉素 单核细胞HLA-DR和血乳酸在脓毒症新生儿的表达及预后关系 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观察脓毒症新生儿单核细胞HLA-DR和血乳酸水平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脓毒症患儿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脓毒症新生儿62例(脓毒症组),根据住院治疗期间是否死亡,又分为存活亚组40例和死亡亚组22例;同时选取健康新生儿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治疗前后HLA-DR表达率和血乳酸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HLA-DR表达率、血乳酸水平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治疗前脓毒症组患儿HLA-DR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4h后脓毒症组患儿HLA-DR表达率明显高于治疗前,血乳酸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亚组脓毒症患儿HLA-DR表达率明显低于存活亚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亚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LA-DR表达率与血乳酸水平呈负相关(r=-8.41,P<0.05)。HLA-DR表达率和血乳酸预测脓毒症的AUC分别为0.904(95%CI:0.821~0.998)、0.748(95%CI:0.625~0.9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LA-DR下降,△血乳酸升高是脓毒症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04和2.306,均P<0.05)。结论脓毒症患儿HLA-DR表达率明显下降,血乳酸水平明显升高;两者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脓毒症的灵敏度;两者与脓毒症预后密切相关,可用来预测患儿预后情况。 颜海峰 霍开明关键词:脓毒症 HLA-DR 血乳酸 新生儿 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在儿科学专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24年 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沿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三段式教学模式,不少院校开展了以器官-系统整合课程(OSBC)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模式。本文概述了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并以儿科学专业为例就OSBC在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霍开明 古裕鸟 颜海峰关键词:医学教育 益生菌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2018年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s)的防治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门诊收治的RRTIs患儿85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分为益生菌组43例和安慰剂组42例。益生菌组给予益生菌片(每片重0.5 g,含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均≥0.5×106CFU)2片,3次/日,口服3个月;安慰剂组给予安慰剂(片剂外观、口味与益生菌片相同但无益生菌成分),用法同益生菌组。治疗后两组患儿均随访观察12个月,并详细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呼吸道感染次数、抗生素使用及咳嗽、发热、患病天数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随访12个月,益生菌组与安慰剂组年呼吸道感染次数分别为(3.8±1.6)次、(7.3±1.8)次,抗生素使用时间分别为(12.1±5.6)d、(22.6±7.1)d,咳嗽时间分别为(11.6±4.6)d、(20.3±6.7)d,发热时间分别为(6.4±2.3)d、(13.5±4.2)d,患病时间分别为(13.2±6.0)d、(23.4±7.8)d,两组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益生菌防治小儿RRTIs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以减少呼吸道感染次数,减少抗生素使用、咳嗽、发热和患病天数。 霍开明 颜海峰 黄学晓 庄秀娟 王艳 朱中元 殷俊德 谢延群 韩栋光关键词:益生菌 儿童 反复呼吸道感染 肠炎宁颗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观察肠炎宁颗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7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30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散,6个月以下患儿每次1/3袋,1~2岁患儿每次2/3袋,3岁以上患儿每次1袋,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肠炎宁颗粒,6个月以下患儿每次1/3袋,1~2岁患儿每次2/3袋,3岁以上患儿每次1袋,3次/d。两组患儿治疗时间均为5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主要症状改善时间、中医症候评分、血清炎症因子和肠道菌群。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退热时间、止泻时间、止吐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大便清稀、低热、呕吐、食欲不振、腹胀、口渴评分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且治疗组中医症候评分降低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较对照组更低(P<0.05)。经治疗,两组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大肠杆菌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较对照组更高,大肠杆菌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肠炎宁颗粒联合蒙脱石散可有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改善临床症状和中医症候,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抑制炎症等有关。 吴小红 颜海峰 古裕鸟关键词:蒙脱石散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退热时间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DNMT1、DNMT3a和BDNF检测对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血清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1、DNMT3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检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84例新生儿HIE患儿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84例于我院出生的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根据患儿病情程度分为轻度组36例、中度组28例、重度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DNMT1、DNMT3a和BDNF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HIE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DNMT1、DNMT3a和BDNF水平对新生儿HIE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轻度、中度、重度组新生儿HIE患儿血清DNMT1、DNMT3a水平依次升高(P<0.05),BDNF水平依次降低(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新生儿HIE患儿血清DNMT1、DNMT3a水平升高(P<0.05),BDNF水平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情程度、DNMT1、DNMT3a是影响新生儿HIE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新生儿Apgar评分、BDNF是影响患儿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血清DNMT1、DNMT3a、BDNF联合检测预测新生儿HIE患儿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5,均优于其各自单独预测(Z_(联合检测-DNMT1)=2.046,P=0.020;Z_(联合检测-DNMT3a)=3.046,P=0.001;Z_(联合检测-BDNF)=2.073,P=0.019)。结论新生儿HIE患儿血清DNMT1、DNMT3a水平升高,BDNF水平降低,在新生儿HIE患儿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价值。 颜海峰 霍开明 吴小红 周家仍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DNMT1 BDNF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