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电离层
  • 1篇低纬
  • 1篇低纬度
  • 1篇电波传播
  • 1篇电磁辐射
  • 1篇电离层加热
  • 1篇中低纬
  • 1篇中低纬度
  • 1篇受激
  • 1篇双流不稳定性
  • 1篇纬度
  • 1篇极区
  • 1篇ES
  • 1篇ITU
  • 1篇不均匀体

机构

  • 2篇中国电波传播...
  • 1篇南阳师范学院

作者

  • 2篇郝书吉
  • 2篇杨巨涛
  • 2篇张文超
  • 2篇马广林
  • 1篇张雅彬
  • 1篇车海琴
  • 1篇李清亮
  • 1篇闫玉波

传媒

  • 1篇物理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中低纬度电离层偶发E层电波传播建模被引量:2
2017年
基于电离层偶发E层(sporadic-E,Es)对电波传播的多条链路实测数据,认为电离层Es对入射电波的作用是反射和散射两种机制,且反射/散射的比例常数随着电离层Es临界频率的变化而变化,进而建立了包含反射、散射以及反射与散射共同作用的三段式电离层Es电波传播模型,并与国际电联(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ITU)给出的Es层传播的电波场强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本文所建模型的正确性.该模型尤其适用于中低纬地区甚高频信号经Es层的传播研究.
郝书吉张文超张雅彬杨巨涛马广林
关键词:电波传播
极区受激电磁辐射实验研究
2024年
受激电磁辐射(stimulated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s, SEE)复杂的谱线特征,为研究电离层加热物理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手段.本文基于2017年和2022年我国学者利用EISCAT加热系统开展电离层加热实验期间的SEE数据,分析了加热电磁波的极化、频率、功率以及波束指向对SEE谱线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相比于非寻常波,加热波为寻常波实验期间更易观测到丰富的SEE谱线结构,如频率上移分量最大值(upshifted maximum, UM)、热窄带连续谱(thermal narrow continuum, NCth)及向下偏移最大值(downshifted maximum, DM)等;(2)加热频率由4.07 MHz增至4.10 MHz,向下偏移峰值(downshifted peak, DP)频移与加热频率呈强线性相关,当加热频率达到电子回旋倍频时,DP和DM谱消失,上混杂波的产生过程被抑制.因此,结合电离层加热过程中DP和DM谱特征可以实时快速估算加热区内电子回旋频率的大小;(3)加热功率由24 MW增至192 MW,在DM和加热频率之间出现了一种新型下移谱特征,即中间向下偏移最大值(intermediate downshifted maximum, IDM),本实验中观测到UM随功率的变化是IDM相对于加热波频率的镜像行为;(4)结合超高频非相干散射雷达联合探测发现,加热波束指向为垂直方向逆时针夹角6°时,更易激励振荡双流不稳定性的密度纯增长模式,形成更多人工密度不均匀体,从而获得更强DM谱线.
陈靓杨巨涛何凌磊李清亮郝书吉马广林闫玉波车海琴梁勇敢李海英张文超
关键词:电离层加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