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莉

作品数:8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早产
  • 4篇早产儿
  • 4篇产儿
  • 2篇新生儿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早产儿呼吸
  • 2篇早产儿呼吸窘...
  • 2篇综合征
  • 2篇窘迫综合征
  • 2篇呼吸窘迫
  • 2篇呼吸窘迫综合...
  • 2篇活性
  • 2篇肺表面
  • 2篇肺表面活性
  • 2篇肺表面活性物...
  • 2篇表面活性物质
  • 1篇蛋白
  • 1篇蛋白产物
  • 1篇低体重
  • 1篇低体重早产儿

机构

  • 7篇昆明市第一人...

作者

  • 7篇梁莉
  • 2篇李忱
  • 2篇杨振坤
  • 1篇叶凌
  • 1篇木英
  • 1篇李平

传媒

  • 3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极低和极早早产儿随访检测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极低和极早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该组病例均选自该院自2013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57例极低和极早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将患儿分为三组:A组,19例,为胎龄小于32周,出生体重1 500 g以上;B组,19例,胎龄大于32周,出生体重小于1 500 g;C组,胎龄小于32周,出生体重小于1 500 g。全部患儿均给予校正年龄,并给予为期1年的观察随访,记录患儿一般情况及发育情况,记录0~1年内患儿体重、身长及头围情况,观察引起患儿生长发育迟缓的因素及患儿的临床表现。结果根据头围、身长及体重分别进行观察发现,C组患儿均明显高于A组与B组(P〈0.05),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发生RDS、BPD及ROP比较,明显高于A及B组患儿,全部患儿中,出院时17例患儿表现为神经发育异常,在给予患儿矫正年龄6个月后观察发现,全部患儿出现神经发育异常征象的有11例,患儿多表现为上下肢肌张力偏高或偏低、原始反射持续时间延长、抬头困难等情况,给予早期干预后,3~4个月后神经发育异常征象均开始消失;1年后,仍有4例患儿存在神经发育异常征象。在对11例智力发育落后患儿进行持续跟踪随访正校正年龄18个月后,3例患儿确诊为脑瘫。观察发现,胎儿宫内生长发育受限(IUGR)、新生儿坏死性小结肠炎(NEC)及剖宫产在智力发育落后患儿中占比明显高于智力发育未受影响的患儿(P〈0.05)。对全部患儿进行矫正年龄,并给予为期1年的观察随访,全部患儿中,C组患儿中,1例出院后2个月死亡。结论极低且极早早产儿发生RDS、BPD及ROP比较,明显高于极低体重及极早早产儿,且生长发育也较其他二者迟缓。给予对症处理后,患儿神经发育异常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分析认为,其与IUGR、NEC及剖宫产有一定关系。
梁莉杨振坤
关键词:极低体重早产儿并发症影响因素
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儿童间歇性哮喘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4年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儿童间歇性哮喘的效果及对气道重塑、T辅助细胞1(Th1)/T辅助细胞2(Th2)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4年3月于我院治疗的80例间歇性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使用布地奈德治疗,观察组联合使用孟鲁司特钠治疗,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气道重塑指标[气道总面积(Ao)、气道外径(D)、气道壁面积(WA)],T辅助细胞水平(Th1、Th2)、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流量峰值(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Ao、D、W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各气道重塑指标均有降低,且观察组水平更低(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Th1、Th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Th1水平高于对照组,Th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FEV1、FEV1/FVC、PE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儿童间歇性哮喘效果良好,可改善患儿气道重塑、肺功能及T辅助细胞水平,且不会增加患儿不良反应。
周艳菊李忱梁莉
关键词:布地奈德孟鲁司特钠气道重塑辅助细胞
LISA技术治疗极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
2024年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技术治疗极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2021年8月~2023年8月收治于我院儿科的88例极早产儿RDS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取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LISA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情况、血气指标、肺循环功能、血清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s)水平、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肺血管阻力(PVR)、平均肺动脉压(mPAP)、血管外肺水含量(EVLW)低于对照组,右室每搏做功指数(RVSWI)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8-OHdG、AOPPs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SA技术治疗RDS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血气指标和肺循环功能,调节血清8-OHdG、AOPPs水平。
唐克卉梁莉
关键词:晚期氧化蛋白产物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联合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
2024年
目的探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联合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应用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效果分析。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2月~2024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早产合并RDS的新生儿分为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试验组采用NIPPV联合LISA治疗,对比两组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后6h的血气分析指标、操作中的不良反应、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结果注入PS后6h,试验组的氧分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操作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无创通气时间、氧疗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气管插管率、再次使用PS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NIPPV联合LISA技术能够改善RDS早产儿的血气指标,减少操作中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周艳菊冯娟梁莉
关键词: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一种新生儿鸟巢仿生式水床
一种新生儿鸟巢仿生式水床,包括鸟巢式床体、水囊袋和铺巾,所述铺巾覆盖于鸟巢式床体的表面且尼龙粘贴固定,所述水囊袋可拆式固定于鸟巢式床体中;所述鸟巢式床体由高度可调床沿和可收纳水囊袋的底托组成外高内低的鸟巢式结构,所述高度...
王琴仪秦世美叶凌胡凤娟李海李平梁莉郭萍萍张枝芳杨振坤
探究振幅整合脑电图对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价值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对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出生的172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早产儿出生3 d内的振幅整合脑电图展开评分,以早产儿脑损伤诊断结果为依据将其分为两组,A组中包含107例早产儿,临床诊断为非早产儿脑损伤,B组中共包含65例早产儿,临床诊断为早产儿脑损伤,对两组早产儿出生后3 d内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指标评分进行观察,并分析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B组早产儿Co评分、LB评分、Cy评分明显低于A组早产儿;研究中172例早产儿中63例振幅整合脑电图异常、109例振幅整合脑电图正常,振幅整合脑电图异常早产儿的胎龄、母孕期高血压、出生体质量、胎盘胎膜及脐带异常情况与振幅整合脑电图正常早产儿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可准确、直观的反映早产儿脑功能的改变情况,在早产儿出生3 d内实施对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较高,有助于医生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脑损伤早产儿所面临的后遗症发生风险;早产儿的胎龄、母孕期高血压、出生体质量、胎盘胎膜及脐带异常情况皆为早产儿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结果的影响因素。
梁莉
关键词:振幅整合脑电图早产儿脑损伤影响因素
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0例,观察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围生期窒息史、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硬肿症、肺炎以及败血症等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中的90例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低出生体质量儿占82.22%(74/90),明显高于正常出生体质量儿的17.78%(16/90)(P<0.05),表明低出生体质量儿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出生体质量儿;早产儿占70.00%(63/90),明显高于正常出生体质量儿的30.00%(27/90)(P<0.05),表明早产儿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本研究中的90例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有围生期窒息史者占51.11%(46/90),是引起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他高危因素还包括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硬肿症、肺炎以及败血症等。结论降低早产儿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对原发病及早进行治疗,是预防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关键因素。
李忱木英梁莉
关键词: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预防措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