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南
- 作品数:16 被引量:67H指数:5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DEC流行特征分析及stx基因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目的: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 DEC)依其携带的毒力基因及致病性一般可分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或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
- 王若南
- 关键词:急性腹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荧光PCR检测
- 文献传递
- 经肠道播散诱导内源性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建立经肠道播散诱导发生内源性感染的小鼠模型,为研究肠道微生态与内源性感染的相关机制提供可靠的实验模型。方法24只I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模型组B和对照组C。模型组A给予广谱抗生素溶液口服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后尾静脉注射5-氟尿嘧啶(5-FU)进行免疫抑制。在模型组A的基础上给予白假丝酵母菌灌胃引入机会性致病菌即为模型组B。对照组C同等方法给予生理盐水处理。实验过程中持续观察小鼠粪便菌群变化,平板计数法检测小鼠组织载菌量,HE染色观察小鼠肺、肝、盲肠和大肠组织病理变化,荧光定量PCR法观察小鼠肠道主要菌群定量变化。结果实验终点时模型组A小鼠组织器官均出现细菌感染,模型组B小鼠表现为细菌和真菌混合感染。两模型组小鼠肺和肝脏组织器官均表现为典型的炎症表现,而盲肠和大肠表现为黏膜炎症和屏障完整性被破坏。肠道菌群定量结果显示两模型组肠道主要菌群结构发生紊乱,肠道定植抗力下降,B/E值<1。结论在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和免疫抑制的条件下,肠道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突破肠道黏膜屏障引起组织器官感染,该模型能够为从肠道微生态方面预防及控制内源性感染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模型基础。
- 叶先飞陈丽王若南葛超荣陈瑜
- 关键词:内源性感染动物模型抗生素肠道菌群
- 2010—2017年急性腹泻患者气单胞菌流行特征分析
- 目的 :了解气单胞菌的流行现状及毒力特征,为临床上科学地开展气单胞菌的常规检测提供依据,为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浙江省5家医院急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采用常规微生物检验程序...
- 王若南陈晓
- 关键词:气单胞菌检出率急性腹泻
- 浙江省临床分离沙门菌血清型、药物敏感性和毒力基因的研究被引量:15
- 2020年
- 目的研究浙江省临床分离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耐药状况和携带毒力基因的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7年浙江省9个地区临床分离的463株沙门菌,依据沙门菌属Kauffmann-White抗原表对比确定沙门菌属的血清型。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菌株的11种毒力基因。结果463株沙门菌共检出35种血清型,其中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41.90%(194/463)]和肠炎沙门菌[22.25%(103/463)]。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66.52%(308/463)]最高,其次为氨苄西林/舒巴坦[46.87%(217/463];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3.24%(15/463)]较低;无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株;多重耐药菌株188株(40.60%)。毒力基因hilA、ssrB、marT、siiD、sopB、pagN在所有沙门菌株中都存在。毒力基因vexA只在伤寒沙门菌和都柏林沙门菌中检出;毒力基因icmF主要存在于肠炎沙门菌中;毒力质粒基因spvB和pefA表现为成对出现,且主要分布于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中;毒力基因cdtB则主要分布于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中。结论浙江省临床分离的沙门菌以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为主,多重耐药形势严峻,且携带多种毒力基因。
- 王月陈晓王若南成军孙长贵曹红翠
- 关键词:沙门菌属血清分型药物敏感试验
- 2013-2017年浙江省急性腹泻患者来源的副溶血弧菌病原特征及变异变迁
- 目的 :副溶血弧菌是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浙江地处沿海地区,是副溶血弧菌感染的高发区。研究2013-2017年浙江省急性腹泻患者来源的副溶血弧菌的病原特征及变异变迁规律,对副溶血弧菌相关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和诊治具有重要意...
- 陈晓朱巧昀王若南刘衍超陈瑜
-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急性腹泻流行株病原特征
- 急性腹泻患者类志贺邻单胞菌流行及药物敏感性分析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了解类志贺邻单胞菌在急性腹泻患者中的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疾病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浙江省4家医院急性腹泻患者病例,采用常规微生物检验程序对常见肠道致病菌进行分离培养及检测。分离到的类志贺邻单胞菌采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收集1 640例病例,共分离到类志贺邻单胞菌共41株,检出率为2.5%,占所有分离菌株的7.5%,居细菌性病原第四。41例病例中,男女检出率分别为2.6%和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半数以上分布在18-44岁;每月均能够分离到类志贺邻单胞菌,其中夏季(6-8月)分离率最高,达3.9%。类志贺邻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89.3%,对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在30%-50%,未出现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耐药株。结论类志贺邻单胞菌是沿海地区夏秋季腹泻较为常见的病原菌之一,是临床肠道感染中不可忽视的病原。
- 王若南李医陈晓万颖陈瑜
- 关键词:急性腹泻类志贺邻单胞菌抗菌药物耐药性
- 浙江省腹泻患者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血清型分布及其鉴定效率的评价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 了解浙江省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血清型分布并探讨其血清学鉴定分类方法的鉴定效率。方法 对2009年7月至2013年6月浙江省腹泻症候群病原谱监测网络菌株库中的696株DEC菌株(通过毒力基因鉴定)开展血清学凝集试验,比较毒力基因和血清学鉴定分类的结果。结果 696株DEC中288株(41.4%)能明确O抗原型别,分属于35种O血清群。171株(24.6%)H血清凝集,分属于21种H型。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凝集率分别为31.9%(130/408)、70.6%(127/180)、31.5%(29/92)和14.3%(2/14),分属于30、18和15种O血清群,1株EHEC为O157∶H7。EAEC和EPEC血清群相对较多样化,而ETEC则相对集中,不同类型DEC可具有同一血清群/型。根据血清学结果可分类的75株DEC中,42株毒力基因和血清学分类结果一致,33株不一致。结论 浙江省DEC血清群/型种类多样,单纯采用血清学筛查可造成极大的漏检或误分,建议采用毒力基因鉴定分类。
- 余斐王若南陈晓郑书发王忆吟陈瑜
- 关键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血清型
- 急性腹泻患者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流行情况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5
- 2017年
- 目的了解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在急性腹泻患者中的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疾病的防控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采用常规病原菌检验流程对常见肠道致病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分离到的疑似大肠埃希菌采用多重PCR和单重PCR进行鉴定、分型,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各型DEC进行18种常用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从1 019例急性腹泻患者标本中分离到396株病原菌,其中DEC230株,分离率为22.6%,占所有分离菌株的58.1%,居病原菌首位。230株DEC中,ETEC占56.5%,EAEC占30.4%,EPEC占8.7%,STEC占0.4%,混合型DEC占0.9%,未发现EIEC。各型DEC全年均有检出,其中夏季(6~8月)分离率最高,达24.0%,患者主要分布在19~45岁,男女检出率分别为21.8%和2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EC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达49.3%,对头孢唑林、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46.4%、35.7%、30.9%,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低于15.0%,未出现亚胺培南耐药株。207株DEC中,产ESBLs菌株占41.1%,多重耐药菌株占44.9%。结论 DEC是本地区急性腹泻最常见的细菌性病原,是临床肠道感染中不可忽视的病原之一,尤其是同时携带多型别毒力基因菌株及产ESBLs菌株和多重耐药菌。长期持续监测其分布及耐药趋势,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蒋俊丽陈晓叶先飞王若南陈瑜
- 关键词:急性腹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抗菌药物敏感性
- 浙江湖州地区2017—2020年食源性腹泻患者来源副溶血弧菌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浙江湖州地区2017—2020年食源性腹泻患者分离的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血清分型及药敏特征,为当地副溶血弧菌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浙江省湖州市5家医院食源性腹泻就诊患者粪便中分离的181株副溶血弧菌,采用副溶血弧菌O、K血清试剂对181株副溶血弧菌进行分型,PCR法检测其毒力基因(tdh、trh、tlh和T3SS1、T3SS2)和遗传标志基因(toxRS/new、orf8),K-B法检测20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结果浙江湖州地区副溶血弧菌在7、8月份检出最高[56.34%(102/181)],感染人群以青壮年(>20岁且≤40岁)为主[15.86%(83/181)]。181株副溶血弧菌主要血清型为O3:K6型,占53.6%(97/181)。181株副溶血弧菌均携带tlh,164株携带tdh,179株携带T3SS1,167株携带T3SS2α基因,1株携带trh基因,未检出携带T3SS2β基因;130株为大流行菌株,51株为非大流行菌株。181株对氨苄西林(AMP)、哌拉西林(PRL)、阿米卡星(AK)、庆大霉林(CN)、头孢呋辛(CXM)耐药性相对较高,分别为100%、25.44%、20.12%、11.83%、10.06%,所有菌株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亚胺培南(IPM)、美罗培南(MEM)、左氧氟沙星(LEV)、环丙沙星(CIP)、四环素(TE)、氯霉素(C)均100%敏感。结论浙江湖州地区食源性腹泻患者副溶血弧菌感染有着明显的季节规律,感染人群以青壮年为主,毒力基因携带率高,大多数为大流行菌株,主要血清型为O3:K6型,总体对抗菌药物耐药率不高,不同的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的抗菌活性。
- 强鑫华王若南郑书发陈晓陈瑜
- 关键词:食源性腹泻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血清分型药敏试验
- 副溶血弧菌一种新型O抗原及特异性血清制备
- 本发明提供副溶血弧菌一种新型O抗原及特异性血清制备。该副溶血弧菌的分类命名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O17:K4,保藏编号为CGMCC No.31706。通过采用副溶血弧菌现有诊断血清...
- 陈瑜陈晓王若南王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