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芳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资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1篇蛋白表达
  • 1篇动物
  • 1篇动物试验
  • 1篇养蚕
  • 1篇药物缓释
  • 1篇药物缓释载体
  • 1篇药物控制
  • 1篇在家
  • 1篇人源
  • 1篇人源化
  • 1篇生态
  • 1篇生态模式
  • 1篇丝素
  • 1篇丝素蛋白
  • 1篇糖蛋白
  • 1篇糖蛋白表达
  • 1篇糖苷
  • 1篇农村
  • 1篇农村经济

机构

  • 4篇浙江大学
  • 1篇浙江省农业科...
  • 1篇浙江省临安市...
  • 1篇桐乡市蚕业管...

作者

  • 4篇缪云根
  • 4篇周芳
  • 2篇牛艳山
  • 2篇杨华军
  • 2篇李兴华
  • 1篇刘光清
  • 1篇江丽军
  • 1篇王丹
  • 1篇云涛
  • 1篇张科良
  • 1篇谢世筠
  • 1篇王梅仙
  • 1篇孙春光

传媒

  • 2篇蚕业科学
  • 1篇蚕桑通报
  • 1篇昆虫学报

年份

  • 3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昆虫细胞内N-糖基化途径及人源化糖蛋白表达被引量:1
2011年
虽然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蛋白表达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不能表达复杂的末端唾液酸化的N-糖链,使得该系统在生物制药行业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通过比较哺乳动物细胞和昆虫细胞内糖基化途径可知,其起始步骤一致,之后再发生分化,主要表现为3方面,即昆虫细胞内缺乏哺乳动物细胞所具备的N-乙酰葡萄糖氨转移酶II、半乳糖基转移酶/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α-2,3-唾液酸转移酶和α-2,6-唾液酸转移酶等延长N-糖链的糖基转移酶;另外,昆虫细胞内具有能够特异性地将蛋白质末端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残基从GlcNAcMan3GlcNAc(±α3/6-Fuc)GlcNAc上切除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及核心α-1,3-岩藻糖基转移酶。本文从上述异同出发,综述了克服昆虫细胞内不能表达人源化糖蛋白这一缺陷所进行的N-糖基化途径的改造研究——主要集中在昆虫细胞内GlcNAcase的抑制和昆虫细胞内GnT2,GalT/GalNAcT,ST3及ST6等基因的导入等方面,结果表明经改造的昆虫细胞可表达人源化糖蛋白,这将极大地拓宽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应用领域。本文还探讨了选择特殊细胞系及特殊培养条件以在昆虫细胞内表达唾液酸化蛋白的可行性。
胡嘉彪张芃牛艳山Bhaskar ROY李兴华杨华军周芳缪云根
关键词:昆虫细胞哺乳动物细胞糖蛋白糖苷
利用杆状病毒Bac-to-Bac系统在家蚕表达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E蛋白和M蛋白被引量:4
2010年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传染性病原。PRRSV病毒的E蛋白和M蛋白基因是开发PRRSV病毒新型疫苗的目标基因。利用杆状病毒Bac-to-Bac表达系统,将PRRSV病毒的E蛋白和M蛋白的基因亚克隆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BacHTb中,获得重组转移质粒pFastBacHTb-E和pFastBacHTb-M,转化大肠杆菌Bm DH10 Bac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杆粒BmNPV Bacmid-E、BmNPV Bacmid-M,将这些重组杆粒转染家蚕培养细胞Bm5,获得重组病毒BmNPV-E和BmNPV-M。将2种重组病毒分别接种5龄起蚕,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在重组Bacmid DNA转染的Bm5细胞和感染重组病毒的家蚕幼虫血细胞中分别检测到分子质量约20 kD和18 kD的E蛋白和M蛋白,表明PRRSV病毒的E蛋白和M蛋白在家蚕培养细胞及幼虫体内获得了表达,为利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研制PRRSV的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奠定了基础。
王丹BHASKAR Roy李兴华杨华军周芳缪云根云涛刘光清
关键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E蛋白M蛋白
浙江蚕区养蚕生态模式及其经济效益调查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蚕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也是传统的出口创汇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入工业、企业、城镇,农药、工业污染和微粒子病日益严重,对蚕桑生产已构成很大威胁。农村经济的发展,蚕丝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下降,
江丽军姚丽娟张科良吴纯清周芳缪云根
关键词:生态模式农村劳动力养蚕蚕区农村经济
纳米丝素颗粒药物缓释剂的研制及在治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药物控制释放作用被引量:7
2011年
利用天然丝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制备纳米丝素颗粒作为药物缓释载体。通过磷酸盐缓冲液及乙醇综合处理1 mg/mL丝素蛋白溶液得到颗粒直径比较均匀的纳米级丝素颗粒。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丝素蛋白在pH 8.0的磷酸盐缓冲液作用下其链状胶束结构发生聚集而将药物包裹,自组装形成规则的直径为200~600 nm的球形颗粒,完成与药物的结合,即药物的搭载。在pH 8.0的缓冲液中,单纯柳氮磺吡啶(SASP)药物粉末在1 h左右即将药量的90%释放出来,而加入纳米丝素蛋白的丝素载体药物2 h释放出约60%的药物量,使达到最高药物浓度的时间比单纯药物粉末延长,从而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有利于机体对药物的有效吸收利用。将丝素载体药物用于治疗人工诱导小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果丝素载体药物治疗组小鼠6~12 h血液药物浓度和结肠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降低幅度要低于单纯SASP药物治疗组小鼠,证实了纳米丝素蛋白具有良好的载药、释药功能。
孙春光谢世筠张芃王梅仙周芳牛艳山缪云根
关键词:丝素蛋白药物缓释载体动物试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