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红莲
- 作品数:4 被引量:53H指数:3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市级医院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层螺旋CT胰腺检查:不同注射条件下时间窗的选择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胰腺三期增强扫描,不同注射条件下时间窗的选择。资料与方法40例无胰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20例,A组注射条件为:对比剂总量为120ml,注射流率为5ml/s;B组注射条件为:对比剂总量为90ml,注射流率为3ml/s。行胰腺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于不同时间点,分别测定胰腺、肝脏实质及胰周主动脉、门静脉的CT值,最后分别绘制时间密度曲线。结果两组胰周主动脉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33.2±3.8)s(A组)及(40.1±3.8)s(B组),而20s(A组)及25s(B组)时胰周动脉CT值多可达200HU;胰腺实质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42.7±3.3)s(A组)及(46.8±4.5)s(B组);胰周门静脉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47.5±4.8)s(A组)及(53.3±4.8)s(B组);肝脏实质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59.2±4.7)s(A组)及(64.2±4.5)s(B组)。结论在不同的注射条件下,多层螺旋CT胰腺检查三期增强扫描的时间窗的设定并不相同。笔者推荐,对比剂总量为120ml,注射流率为5ml/s时,动脉期延迟时间为20s,胰腺期延迟时间为45s,肝脏期延迟时间为65s;对比剂总量为90ml,注射流率为3ml/s时,动脉期延迟时间为25s,胰腺期延迟时间为50s,肝脏期延迟时间为65s。
- 李卉曾蒙苏周康荣张利军缪熙音陆怡许红莲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时间窗时间-密度曲线注射流率胰腺实质胰周
- 正常胰腺在3.0TMR不同DWI序列上的ADC值评价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分析评价正常胰腺在3.0T MR不同DWI序列上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方法:在3.0T MR上,对30例正常志愿者行基于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的不同DWI扫描(b值为0和600s/mm2),包括X、Y、Z三轴扩散梯度憋气DWI(BH600ALL)、Z轴扩散梯度憋气DWI(BH600SI)、呼吸门控DWI(TRIG600ALL)、呼吸门控反转恢复脂肪抑制DWI(TRIG600ALL+BS)及自由呼吸反转恢复脂肪抑制DWI(FB600ALL+BS),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比较分析不同DWI序列中正常胰腺及胰腺不同部位的ADC值。结果:正常胰腺在BH600ALL、BH600SI、TRIG600ALL、TRIG600ALL+BS和FB600ALL+BS 5个DWI序列中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1.864,P<0.001),胰腺ADC值在FB600ALL+BS序列上最高,BH600SI序列上最低;各序列胰腺不同部位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胰头的ADC值最低,且与胰尾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正常胰腺在3.0T MR不同DWI序列的ADC值不同,且在胰腺不同部位呈现不均衡表现。
- 姚秀忠许红莲顾君英饶圣祥孙非王鹤曾蒙苏
- 关键词:胰腺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
- 多层螺旋CT颈动脉成像中智能触发监测点的合理选择被引量:40
- 2005年
- 目的比较4处不同智能触发监测位置对多层螺旋CT(MSCT)颈动脉成像的影响,以期获得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合理的智能触发监测点。方法通过排列区分组法随机将120例分入颈总动脉、主动脉弓升部、主动脉弓降部、肺动脉主干4个监测组内,根据120条颈动脉、颈静脉的3段感兴趣区(ROI)强化情况综合评价,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盲法评价,对比4组不同智能触发监测点对成像的影响。结果30例颈总动脉智能触发组中,11例触发失败,19例成功;30例主动脉弓升部智能触发组中,触发失败7例,23例成功;30例主动脉弓降部智能触发和30例肺动脉主干智能触发组全部触发成功。颈总动脉、主动脉弓升部、主动脉弓降部和肺动脉主干各组触发成功时分叉水平颈动脉强化值分别为318.1、275.8、301.2、293.9HU,邻近颈静脉的强化值分别为88.7、147.4、257.5、91.7HU;触发失败时,颈总动脉、主动脉弓升部强化值分别为279.6、247.4HU;邻近颈静脉的强化值分别为285.4、74.1HU。结论4组比较,肺动脉主干智能触发不仅成功率高,且静脉回流程度最轻,是颈动脉MSCTA的理想触发点。
- 周建军周康荣陈祖望吴东陈惠明陈刚陈锦缪熙音刘豪陆秀良许红莲张利军
- 关键词:颈动脉血管造影术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触发点监测点主动脉弓
- 2种弥散加权成像对胰腺癌和肿块型胰腺炎的鉴别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分析比较呼吸门控脂肪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与憋气DWI在胰腺癌和肿块型胰腺炎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0例胰腺癌与17例肿块型胰腺炎患者术前行3.0T磁共振DWI检查的资料。DWI基于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包括憋气DWI和呼吸门控脂肪抑制DWI序列,b值为600 s/mm2。分析比较胰腺癌及肿块型胰腺炎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比较2种DWI序列鉴别诊断胰腺癌及肿块型胰腺炎的效能。结果:在憋气DWI序列上,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呼吸门控脂肪抑制DWI序列上,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呼吸门控脂肪抑制DWI序列中,以ADC≥1.33×10-3 mm2/s为诊断阀值从肿块型胰腺炎中鉴别诊断胰腺癌,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7%和88.9%,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3%和66.7%。在憋气DWI序列中,以ADC值≥1.45×10-3 mm2/s为诊断阀值从肿块型胰腺炎中鉴别诊断胰腺癌,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3%和88.9%,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7%和50.0%。结论:与憋气DWI比较,呼吸门控脂肪抑制DWI序列对胰腺癌和肿块型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更高。
- 冯豪许红莲顾俊英姚秀忠
- 关键词:胰腺癌胰腺炎扩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