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廉文

作品数:28 被引量:137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上海市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儿童
  • 3篇豆状核
  • 3篇豆状核变性
  • 3篇新生儿
  • 3篇诊治
  • 3篇随访
  • 3篇疗效
  • 3篇脑脊髓
  • 3篇脑脊髓炎
  • 3篇急性
  • 3篇急性播散性
  • 3篇脊髓炎
  • 3篇教学
  • 3篇儿科
  • 3篇肝豆状核
  • 3篇肝豆状核变性
  • 3篇播散
  • 3篇播散性
  • 3篇播散性脑脊髓...
  • 2篇单循环

机构

  • 18篇上海交通大学...
  • 10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市儿科医...

作者

  • 28篇王廉文
  • 10篇吴洁
  • 7篇孙朝荣
  • 7篇葛欣
  • 5篇鲍为群
  • 5篇蔡嘉琳
  • 3篇唐跃年
  • 3篇鲍克容
  • 3篇朱建幸
  • 3篇朱晓东
  • 3篇沈瑛
  • 3篇胡松浩
  • 2篇王治平
  • 2篇陈怡绮
  • 2篇冯秀艳
  • 2篇嵇若旭
  • 2篇吴洁
  • 2篇王斌
  • 2篇刘晓青
  • 2篇宋小青

传媒

  • 4篇临床儿科杂志
  • 2篇中国临床药学...
  • 2篇实用儿科临床...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医药导报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医药导报
  • 1篇医学与哲学(...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教育生物学杂...
  • 1篇2012年儿...
  • 1篇2013年全...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19
  • 2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6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奈替米星的临床应用被引量:5
1996年
奈替米星(Netromycin)是一较新的半合成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它具有性质稳定,抗菌谱广,耐药性少,疗效确切的特点,为静止期的杀菌剂.奈替米星的抗菌作用与庆大霉素基本相似,对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杆菌、枸橼酸杆菌、绿脓杆菌、硝酸盐阴性杆菌、肠杆菌属、变形杆菌、志贺菌属等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葡萄球菌属(金葡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和其他革兰氏阳性球菌的作用则优于其他氨基糖甙类;对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本品的另一优点是,由于游离的氨基和羟基数最少均为3,是氨基糖甙类药物中最不易被细菌所产生的核苷酸转移酶所钝化,因此细菌对该药产生耐药的速度较慢,对大多数耐其他氨基糖甙类的菌株有较好的作用.在临床中成为主要控制各种严重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有文献报道在治疗554例尿路感染的总有效率为96%,其中痊愈率为70%;治疗461例败血症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分别为88%和71.8%;
王廉文周云芳孙朝荣
关键词:奈替米星革兰氏阴性杆菌氨基糖甙阳性率抗菌作用绿脓杆菌
新生儿惊厥回顾性分析(附6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分析新生儿惊厥的原因,与围产期的关系,以期加强围产期保健,尽可能预防新生儿惊厥的发生,从而有利于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方法 总结我院儿内科新生儿病房收住的新生儿惊厥68例,对引起惊厥的病因、惊厥发作类型、惊厥发生的时间分布以、新生儿惊厥的转归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对其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68例新生儿惊厥中感染组13例,非感染组50例,原因不明组5例,其中以颅内出血17例,缺氧缺血性脑病13例,低钙血症10例,分列前三位,而以往占首位的颅内感染则退居第四。结论 新生儿惊厥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新生儿期常见症状,临床以围产期因素多见,同时,新儿生惊厥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原因之一,并对不成熟的脑造成损伤,因而及早明确新生儿惊厥的原因和其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脑性瘫痪发生率、智力发育迟缓发生率等有重要意义。
王廉文朱晓东葛欣吴洁邵新华王治平
关键词:新生儿惊厥围产期
儿科临床用药现状分析和对策
目的 探讨儿童发育状态对药动学的影响、儿童药效学的特殊性、儿童药物基因组学与儿童药动学药效学的关系.方法 查阅国内外资料,统计我国儿童用药的品种、剂型及比例.结果 儿童患者使用的药品1 103种,其中64种(占5.8%)...
胡松浩孙朝荣王斌唐跃年王廉文
关键词:儿童用药
我国医生的心理状况meta分析被引量:11
2011年
回顾目前近5年我国医生的心理状况实证性研究,以了解医生的心理健康,通过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得到30篇文献,9篇符合纳入条件,采用Meta统计方法分析数据。结果显示,近5年我国医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常模,SCL-90症状自测量表中有8项高于普通成年人,其中以焦虑和偏执郁最为严重,其次为抑郁,强迫,唯独人际关系敏感这一项没有受到影响。提示我国医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不佳,需要家庭、医院、社会的关注。
黄丽素张拥军吴洁王廉文刘晓青
关键词:医生心理健康META分析
儿童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新进展
近年来,小儿心力衰竭药物的治疗策略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应用多年的洋地黄药物,在疗效发生机制和应用指征上有很大改进。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肾上腺素能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使心衰的治疗效果取得了重大进展,新药物如左西...
孙朝荣胡松浩唐跃年王廉文
关键词:心力衰竭药物儿童患者药理分析临床疗效
文献传递
lOO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2
1997年
<正> 正常新生儿早期可出现生理性黄疸,此时若伴有其他高危因素则可造成高胆红素血症(以下简称高胆),其中部分患儿原因不明~[1],但因其严重的并发症——胆红素脑病而为临床医师所重视。本文收集了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新生儿高胆,分析其发病的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一、诊断标准根据金氏高胆的诊断标准~[2],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疽.胆红素浓度>85μmol/L.生后72小时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04μmoI/L,早产儿>Z55μmo1/L,符合以上标准者诊断为高胆。 二、一般资料从1987年5月一1994年5月收集以高胆诊断入院的新生儿(除去母婴不合溶血病外)共100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21例.男女之比为3.8 : l ;足月儿80例.早产儿20例;胎龄35-37Wll例,<35W9例;黄疸出现的最早时间为20h.平均黄疸出现时间4.1天,最迟5天;胆红紊值为204—544μmol/L(?: 238/μmol/L),96例为间接胆红索升高,4例为直接、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陈静朱建章王廉文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因素
新生儿中性粒细胞非髓过氧化物酶介导系统活性的研究
2003年
目的 探讨细菌感染状态下 ,新生儿中性粒细胞非髓过氧化物酶 (non myeloperoxidase,NMPO)介导系统活性的变化 ,以及脐带血血浆对NMPO介导系统激活的影响。方法 利用佛波醇乙酯 (phorbol1 2 myristate 1 3 acetate ,PMA)、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刺激脐带血中性粒细胞 ,并将脐带血的血细胞或血浆与成人外周血的血细胞或血浆进行交叉混合 ,结合荧光染色 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NMPO介导系统的活性。结果 利用PMA刺激 ,以模拟非感染状态下NMPO介导系统的激活 ,新生儿脐带血中性粒细胞的NMPO介导系统的活性与成人相比明显低下 (t=3 378,P <0 0 1 )。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刺激 ,以模拟感染状态下NMPO介导系统的激活 ,新生儿脐带血NMPO介导系统的活性均表现为低下 ,但是在大肠埃希菌刺激时表现的更明显 (t=1 2 1 50 ,P <0 0 0 1 )。同时 ,在利用大肠埃希菌刺激时 ,脐带血血浆可以明显地抑制NMPO介导系统的活性 ,表现为混合了脐带血血浆的新生儿脐带血和成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MPO介导系统的活性均明显降低。结论 新生儿的中性粒细胞功能本身可能存在着发育的不完善。大肠埃希菌刺激时 ,新生儿脐带血NMPO介导系统的活性明显低下 ,可能与新生儿血浆中所含有免疫球蛋白量较低有关 ,这提示免疫?
朱晓东陈同辛嵇若旭周晓苓王廉文朱建幸
关键词:新生儿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
住院患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分布及耐药分析被引量:19
2004年
目的 了解儿科住院患儿中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SBLs)菌株的分布情况以及相关菌株的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3年 2月期间儿科住院患儿中ESBLs阳性菌感染情况 ,根据NCCLS(1999版 )规定做药敏结果分析。结果 在所进行的 6 32 3次细菌学检测中有 994株阳性菌株 ,其中大肠埃希菌 30 4株 ,肺炎克雷伯菌 71株 ,阴沟肠杆菌 2 2株 ,其他菌株为 5 97株。ESBLs阳性菌株为 97株 ,总检出率 1 5 3% ;其中内科系统检出 80株 ,外科系统检出 17株 ,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ESBLs阳性菌中有6 9株为大肠埃希菌 ,2 5株为肺炎克雷伯菌 ,3株为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最高 (35 2 1% ,2 5 / 71) ,与大肠埃希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ESBLs阳性菌对不同抗生素耐药及敏感率不同。结论 ESBLs阳性菌已经成为儿科住院患儿中较为重要的耐药菌株 ,对其治疗应当依据细菌学药敏检测结果 ;亚胺培南等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仍是治疗ESBLs阳性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朱晓东嵇若旭刘瑛狄华王廉文朱建幸
关键词:住院患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分析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射干合剂中次野鸢尾黄素含量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射干合剂中次野鸢尾黄素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建立新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InertsilODS-3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5‰磷酸(p H值=2.55)=60∶40;流速:1.0 m L·min-1;进样量20μL;紫外检测波长265 nm。结果以平均峰面积(A)对浓度(C,μg·m L-1)回归得线性方程:A=422.6+2 158.5 C(μg·m L-1),r=0.999 9。3个添加水平平均回收率100.25%,RSD=0.75%。结论射干合剂样品由9味中药制成,成分复杂;该方法操作简单,精密度高,分离度好。
孙朝荣王廉文
关键词:次野鸢尾黄素
部分性发作儿童癫癎的治程探讨被引量:1
2001年
为探讨部分性发作癫痫患儿的合理治程,对1984年~1993年诊治随访的部分性发作癫癎患儿分两组观察。A、组118例,规则治疗至发作控制后3年停药;B组40例,于发作控制后6个月至1年即停药。两组均于停药后继续随访3年。A组复发率为26.3%,B组为85.0%,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两组复发时间大多均在停药后2年内。EEG癫癎波消失多滞后于临床发作控制。结果提示儿童部分性发作癫癎的治程宜在发作控制后继续维持治疗3年以上。对EEG多次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棘—慢综合波的患儿停药需谨慎,停药后继续随访十分重要。
鲍克容蔡嘉琳鲍为群王廉文
关键词:部分性发作癫痫疗程复发儿童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