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永辉
- 作品数:21 被引量:164H指数:8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PTEN、MMP-7、VEGF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中的PTEN、MMP-7、VEGF表达与“三结合分类”、病理分级及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骨巨细胞瘤标本PTEN、MMP-7、VEGF基因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骨巨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期、分级及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PTEN、MMP-7、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95%、72.30%、49.20%;在“三结合分类”组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68.10%、28.00%,呈下降趋势,良性与中间性组间差异不显著(P=0.271),而中间性与恶性组间差异明显(P=0.001);而MMP-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00%、72.50%、96.00%,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67%、54.50%、68.00%,组间差异明显(P=0.031、0.001);在转移组中PTEN、MMP-7、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0%、100%、85.00%,在无转移组中PTEN、MMP-7、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80%、60.00%、33.3%,两组间差异明显(P=0.003、0.001、0.001);复发组中PTEN、MMP-7、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0%、93.30%、86.60%,无复发组中PTEN、MMP-7、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00%、66.00%、38.00%,两组间差异明显(P=0.035、0.038、0.001),且PTEN与MMP-7、VEGF负相关(P=0.001、0.020),而与病理分级及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TEN、MMP-7、VEGF的表达与“三结合分类”有一定的关系,并与转移、复发显著相关,联合检测有助于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评估,对其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陈述伟杨述华张劲松朱续胜袁永辉
-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PTENMMP-7VEGF免疫组织化学
- 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成骨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分析被引量:20
- 2006年
- 傅德皓杨述华邵增务李鲲宁旭袁永辉
-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2成骨过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生长因子诱导成骨
- PTEN、MMP-7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2006年
-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中的PTEN、MMP-7表达与临床分期分级及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骨巨细胞瘤标本PTEN、MMP-7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骨巨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期、分级及复发与转移的关系。结果PTEN、MMP-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0%、72.3%,其中在MMP-7阳性表达组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为30.0%,在MMP-7阴性表达组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为48.5%,二者呈负相关;在“三结合分类”组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68.2%、28.0%,MMP-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0%、72.5%、96.0%,组间差异明显,(P<0.05);复发组中PTEN、MMP-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86.3%,无复发组中PTEN、MMP-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68%,两组间差异明显(P<0.05),而与病理分期、分级及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TEN、MMP-7的表达与“三结合分类”有一定的关系,并与转移,复发密切相关,联合检测有助于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评估,对其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陈述伟杨述华张劲松袁永辉
-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05年
- 廖永德赵金平周晟黄畦袁永辉Doris Mayer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免疫组织化学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裸鼠淋巴瘤血管生成的影响被引量:4
- 2005年
-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淋巴瘤从低度向高度恶性的进展有关,且VEGF表达高的淋巴瘤易发生早期远处转移。目前,VEGF反义脱氧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s,ASODN)对淋巴瘤血管生成影响的研究尚少。本课题拟通过体内、体外实验探讨硫代磷酸化修饰的VEGFASODN对淋巴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终浓度分别为10、20、30μmol/L的VEGFASODN和错义序列与人淋巴瘤细胞系Namalwa细胞分别孵育24h、48h,采用RT-PCR检测VEGFmRNA的表达,采用链酶菌抗生素蛋白鄄过氧化酶免疫组化法(streptavidin/peroxidase,SP法)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用VEGFASODN处理的Namalwa细胞注射入裸鼠,监测裸鼠肿瘤的大小,并采用SP法分析淋巴瘤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结果:凝胶图像分析表明VEGFASODN3个浓度组(10、20、30μmol/L)处理的Namalwa细胞VEGFmRNA的表达分别为1.28、0.86和0.47,错义序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79和1.84。VEGFASODN组、错义序列组和对照组VEGF蛋白的表达分别为23.3%、46.9%和47.8%。VEGFASODN组、错义组、PBS组的细胞接种裸鼠,其新生血管的数目分别为12.26±0.78、23.92±1.14和24.13±1.21。
- 童允洁张敏邹萍郭荣袁永辉
- 关键词:VEGF反义脱氧寡核苷酸淋巴瘤
- 辛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核因子κB-DNA结合活性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3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1
- 2006年
-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核因子κB-DNA结合活性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3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辛伐他汀降脂效应以外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方法36只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被随机分为低脂对照组、高脂对照组和辛伐他汀组,喂养12周。实验结束时,分别用酶标法、电泳移动迁移技术、免疫组织化学和形态学方法观察三组兔的血脂水平、主动脉组织中核因子κB-DNA结合活性、基质金属蛋白酶1和3的表达及血管内膜厚度。结果实验结束时,低脂对照组和辛伐他汀组血脂水平、核因子κB-DNA结合活性、基质金属蛋白酶1和3的表达及血管内膜厚度均明显低于高脂对照组(P<0.05);辛伐他汀组血脂水平与低脂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但核因子κB-DNA结合活性、基质金属蛋白酶1和3的表达及血管内膜厚度均明显低于低脂对照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以抑制核因子κB-DNA结合活性,减弱基质金属蛋白酶1和3的表达,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 杨晓云王琳曾和松周宁卜军袁永辉
- 关键词:辛伐他汀核因子ΚB基质金属蛋白酶动脉粥样硬化
- IL-8在食管癌中表达对肿瘤血管形成及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0
- 2005年
-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8(IL8)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以及此变化对肿瘤血管形成、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RT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食管癌及正常组织中IL8mRNA和蛋白表达,并采用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检测微血管密度。结果食管癌组织中IL8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IL8mRNA高表达与远处淋巴结转移、微血管高密度、生存时间短(<26个月)、早期复发(<16个月)有关(均P<0.05)。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比周围正常组织高(P<0.01)。结论在食管癌中,IL8mRNA高表达的患者发生转移机率高,复发早,生存时间短;IL8可以作为一个判定食管癌预后的指标。
- 苏铁芬Bettina Tilton袁永辉李娜萍Martin Schilling吴人亮
- 关键词:食管癌白细胞介素-8微血管密度
- 人肺癌GSTM1基因多态性与p53突变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谷胱苷肽 S转移酶 μ1(GSTM1)基因的多态性与抑癌基因 p5 3突变在人肺癌发生中的关系。方法 收集 4 8例人肺癌标本 ,HE染色做病理诊断 ,抽提基因组 DNA,PCR扩增 GSTM1基因的第 4外显子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基因的多态性。对相应的肺癌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做突变型 P5 3蛋白表达的检测 ,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在人的肺癌组织中 ,GSTM1基因的缺失率较高 ,达 5 4 .2 % ;突变型 P5 3蛋白总的表达率为 5 6 .3% ,其中GSTM1基因缺失者与非缺失者的 p5 3突变率分别为 73.1%和 36 .4 % ,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结论 在人肺癌组织中 ,GSTM1基因的多态性与 p5 3基因突变明显相关 ,GSTM1基因的缺失可能会导致 p5
- 韩泽民熊密马志明郝春荣袁永辉杨毅
- 关键词:肺癌基因多态性P53基因基因突变
- 非小细胞肺癌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检测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通过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感染状况,初步探讨高危型HPV感染与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44例非小细胞肺癌及18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中HPV16/18两型DNA相关序列,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PV16/18E6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及肺良性病变组中高危型HPVDNA阳性率分别为43.18%(19/44)和5.56%(1/1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肺癌组E6癌蛋白的检出率为36.36%(16/44),对照组未发现阳性病例(0/1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统计分析显示:高危型HPV感染与肿瘤临床分期(Ⅰ~Ⅱ期)、吸烟史有关,与其他因素(年龄、性别、病理分型、肿瘤发生部位、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可能与HPV16/18型感染有关;免疫组化检测E6癌蛋白简便可信,可作为检测高危型HPV感染的常规方法。
- 黄邦杏吴翠王秀红潘华雄袁永辉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人乳头瘤病毒
- 原位细胞凋亡TUNEL法的改进及其应用被引量:25
- 2004年
- 目的 :寻找一种能快速、准确检测以石蜡切片、冰冻切片与细胞爬片或涂片等为实验材料的原位细胞凋亡的 TUNEL法。方法 :在原已建立的 TUNEL技术基础上作了如下改进 :1石蜡切片用微波修复技术替代蛋白酶 K的消化作用 ;冰冻切片与细胞爬片或涂片用含 0 .1 % Triton X- 1 0 0和 0 .1 %枸橼酸三钠混合液作穿透处理。 2在滴加反应混合物前 ,切片用 0 .1 %焦碳酸二乙酯 ( DEPC)浸泡 ,抑制内源性核酸内切酶活性。 3在 POD转换剂前 ,切片用 3% H2 O2 -甲醇液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 ,并用正常山羊血清封闭非特异结合位点。4苏木素套染细胞核。结果 :改进后的 TUNEL法能特异地显示凋亡细胞为棕黄色 ,其他细胞核为蓝色 ,且对比明显 ,背景浅 ,组织结构完整清晰 ,便于显微照相等特点。结论 :改进后的 TUNEL法是一种快速、准确检测以石蜡切片、冰冻切片与细胞爬片或涂片等为实验材料细胞凋亡的有效方法。
- 袁永辉吴人亮王曦陈多恩
- 关键词:细胞凋亡TUNEL法原位缺口末端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