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庆凯

作品数:13 被引量:43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语言文字
  • 4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语言
  • 3篇遗产
  • 3篇语言学
  • 3篇认知语言学
  • 2篇多义
  • 2篇学界
  • 2篇遗产价值
  • 2篇以物为本
  • 2篇隐喻
  • 2篇语法
  • 2篇认知语法
  • 2篇识解
  • 2篇思辨
  • 2篇记忆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动词
  • 1篇动词隐喻
  • 1篇动态识解
  • 1篇多义网络
  • 1篇多义性

机构

  • 8篇浙江农林大学
  • 6篇浙江大学
  • 1篇普渡大学

作者

  • 13篇马庆凯
  • 2篇张煜
  • 1篇钦白兰
  • 1篇吴宗杰
  • 1篇沈弘
  • 1篇程乐
  • 1篇张煜

传媒

  • 2篇铜仁学院学报
  • 2篇包头职业技术...
  • 1篇东南文化
  • 1篇吉林广播电视...
  • 1篇文化研究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宁波教育学院...
  • 1篇文化艺术研究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际遗产学界新趋势--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我国文化遗产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文化遗产为何不活,如何才能活起来?国际遗产学界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探讨,出现了一股新的遗产反思潮流(Critical HeritageStudies).其总体特点是以人...
马庆凯
关键词:遗产价值人本主义
隐喻否定形式的理解——兼评《谈Lakoff和Johnson隐喻理论的两个问题》被引量:1
2010年
隐喻的否定形式的理解是隐喻中一个棘手的问题。高原在《谈Lakoff和Johnson隐喻理论的两个问题》一文中以Lakoff和Johnson隐喻理论在解释隐喻否定形式时陷入困境,作为一个重要理由质疑莱氏隐喻理论。分析文章在该部分的论述存在不当之处,指出"两步加工"的观点没有实证基础,由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马庆凯
关键词:隐喻
模因与语言再思考
2010年
本文对时下流行的"语言模因论"观点进行重新思考,从四个角度挑战其解释力:模因到底是什么,让人费解;将人的作用置于何处,未能说明;模因接受有差别的原因模因论难以作出解释;难以解释语言所体现的人的目的意图。将其与仿拟研究作对比分析,显示该观点并没有表现出优于仿拟研究的解释力。
马庆凯
关键词:模因语言模因论仿拟
VPN结构的动态识解研究
2012年
本文关注介词的空间意义,将其置于动-介-名结构,对动词-介词-名词结构进行动态识解分析。名词在介-名组合意义的产生中有影响,动词对介-名组合施加了限制,从而催生了识解的完成和最后意义的产生。在这一过程中介词的意义变化不大,其在不同的动-介-名结构中的不同意义是不同的上下文实时给出的,介词的多义网络可以简化。
马庆凯
关键词:动态识解认知语言学
空间人文学:技术·途径·展望被引量:3
2016年
空间人文学是空间视角下的综合性人文社科研究领域。本文回顾了美国开发西部荒原国土时的空间观,以及近些年兴起的人文社科研究"空间转向"。空间从被动的社会背景,变成社会变革的积极的、决定性的因素和社会变革的重要产物。对人文社科研究而言,地理信息系统虽然具有强大的信息储备与处理功能,但人文学者们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对其有批判性的认识。地理信息系统一度被大量地运用于社会科学与历史学研究当中,但它始终缺乏从文化角度审视空间的表述意义的能力。最后本文还展示了一些地理信息技术系统与人文社科研究相结合的空间人文研究案例:地理信息技术能通过虚拟现实呈现历史空间的视觉原貌。以记忆和地方为中心,人文空间可以构成地理信息系统及其他技术辅助的一种深度绘图。未来空间人文学力图将真实空间和概念空间的定量数据和定性资料融合为一体,对记忆和空间变量进行动态地表征。这种研究方式必定会带来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新理解,是一种值得追求的学术愿景。
戴维·J.博登海默马庆凯钦白兰吴宗杰
关键词:记忆
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回归:国际遗产学界新趋势被引量:29
2019年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我国文化遗产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国际遗产学界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探讨,跨学科、有反思性的研究潮流正在兴起。其总体特点是以人为本,对遗产的物质性与文化性进行整合思考,重新理解遗产,更加重视遗产发挥的作用。其研究主题包括遗产的再理论化、遗产价值、对遗产保护运动中忽视民众的偏颇进行反思、对世界文化遗产再思考等。国内遗产保护与利用应与时俱进,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遗产活起来,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路。
马庆凯程乐
关键词:以物为本遗产价值以人为本
从圣迹到遗产——孟子遗迹的话语变迁与遗产实践
在国内遗产领域,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遗产为何不活?困难在哪里?  山东邹城是亚圣孟子的故乡,有孟庙、孟林和孟府,其中前两...
马庆凯
动词隐喻的识解与翻译被引量:8
2011年
从词类的角度去梳理研究隐喻及其翻译,探究动词隐喻的在线认知过程,可以使隐喻翻译研究走向深入,更加充实。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动词隐喻翻译中的识解过程,译者首先是一个解喻者,一个成功的译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成功的解喻者。在认知取向的指导下,根据原语与译入语认知方式的同与异可对动词隐喻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张煜马庆凯
关键词:动词隐喻识解
《伤逝》的文体特征分析
2010年
运用文体学基本理论,从叙述角度,词汇,句法,修辞四个层面对《伤逝》的文体特征进行了分析。文章揭示了《伤逝》叙述角度的独特,词汇句法的丰富多彩,修辞的多样,展现了其独特的语言艺术与魅力。
马庆凯
关键词:叙事角度修辞
介词over多义性再思考:对原则性多义网络的反思
2013年
认知语言学兴起后,介词多义性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在Lakoff(1987)等学者早期研究的基础上,Tyler与Evans(2003)提出了原则性多义网络理论,首次提出介词义项认定的原则,为介词over提出了更加简约的多义网络,影响深远。本研究是从认知语法的视角去审视反思该理论,发现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前提错误,将介词与其邻近词合作产生的意义加给了介词本身,其结果就是依然给介词划分了过多的本不属于介词的义项;二是在具体做法上存在实例与义项错配的现象。研究认为,在介词多义性的研究中,需要对介词的语义本质正本清源,如此方可得出更为合理的多义理论。
马庆凯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认知语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