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江龙

作品数:20 被引量:89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经济管理
  • 9篇社会学
  • 4篇文化科学
  • 3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社会工作
  • 3篇社区参与
  • 2篇大学生
  • 2篇地震
  • 2篇汶川大地震
  • 2篇民办
  • 2篇赋权
  • 2篇大地震
  • 2篇12
  • 1篇大学生主观幸...
  • 1篇幸福感
  • 1篇移民
  • 1篇以人为本
  • 1篇易地扶贫
  • 1篇易地扶贫搬迁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灾害救援
  • 1篇政治
  • 1篇政治领域
  • 1篇知识

机构

  • 16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贵州民族大学

作者

  • 16篇张江龙
  • 8篇谭祖雪
  • 2篇杨世箐
  • 2篇胡亚琴
  • 1篇周炎炎
  • 1篇章晓
  • 1篇童晓

传媒

  • 1篇商业时代
  • 1篇江汉论坛
  • 1篇理论导刊
  • 1篇学习与实践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社科纵横
  • 1篇天府新论
  • 1篇领导科学论坛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科技信息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社会工作
  • 1篇管理学刊
  • 1篇大学教育
  • 1篇决策论坛——...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5篇2011
  • 2篇201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服务学习本质回归的高校公民教育对策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服务学习从产生之日起,始终与公民责任感培育紧密联系,逐渐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在我国引进和运用服务学习的过程中,其理念越来越偏于其本质,或强调服务或强调学习,在具体操作层面也遇到了课程设置、角色整合等方面的困境。只有通过实现服务学习目标理念的过程化、课程设置的项目化、学生反思的常态化、价值元素的中国化等措施,推进其本土化,方可为大学生公民教育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撑。
张江龙谭祖雪章晓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教育本土化
流动人口聚居区社区融合的主体选择被引量:4
2010年
通过对流动人口聚居区社区融合中涉及的角色逐一进行分析,认为这一融合过程是一种主体的互动过程,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都是社区融合的主体,只有以主体间性理论指导流动人口的社会工作,建立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交往的支持体系,才能推进流动人口聚居区社区融合的进程。
张江龙章晓
关键词:流动人口主体间
基于系统自组织理论视角的社区参与系统审视与重构被引量:2
2011年
本文通过对社区参与系统自组织演进的内外审视,以社区参与系统自组织演进的二维空间为介入点,从纵向深度不断挖掘自下而上的社区主体自主参与的潜力空间,从横向广度拓宽社区参与要素之间互助协同的合作空间出发,来探寻实现社区参与系统自组织自主有序稳定结构形成的新途径,从而有力推动社区向更高阶段的发展。
胡亚琴谭祖雪张江龙
关键词:社区参与系统自组织
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研究——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被引量:4
2011年
本文基于"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影响其介入救援的功能与作用发挥"的假设,通过对灾区群众、社会工作服务组织负责人、社会工作者及当地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收集资料,分析了当前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的内容、状况、特征及不足,探讨了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的构建原则、内容及策略。
谭祖雪杨世箐张江龙
关键词:社会工作灾害救援
空间理论视域下农民工社会融合实践研究——以“外来者”聚居区福村为例被引量:10
2017年
以集聚城中村的农民工,即"外来者"为研究对象,借用空间实践的概念审视"外来者"的社会融合。文章指出"外来者"的社会融合是主体的空间实践,实体空间是外来者生存理性或道义的选择结果,精神空间是一套"置错"的认知系统和行为模式,社会空间表现为"我们"与"他们"的区隔和"团状集聚"两种空间形式的结合。认为"外来者"社会融合的构建必须放在一种新的主体间关系中探讨,这种新交互主体融合视景不仅需要从制度体制层面,还需从"外来者"的日常生活层面入手来建构,通过直接面向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行动来促进社会融合。
张江龙谭祖雪章晓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融合社会空间
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组织生态:意涵、问题与策略
2025年
民办社会工作机构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当前,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组织生态不断优化,以制度为主体的社会环境愈加完善,以政府、枢纽型组织等为主体的组织环境愈加友好。然而,相较于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其组织生态建设仍旧面临着诸多梗阻性问题,如目标“枢纽化”与愿景“抽象化”、路径“规模化”与领域“全能化”、组织“科层化”与服务“内卷化”,以及正式制度尚未成体系、非正式制度供给不足、行业生态整体不佳、战略生态导向不明等。建议从组织的内部与外部生态建设两个方面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高质量发展。
张江龙陈艳珊
关键词:组织生态
福利多元化视野下的民办社会工作组织发展
2011年
在社会政策体系中,政府(政治领域)、市场(经济领域)和社会(社会领域)分别以不同机制发挥作用。国家以强制性作为行为依据,其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市场通过竞争提高效率,追求经济效益;社会则依靠互助与合作发挥其公共领域功能。福利多元化主张由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承担输送社会福利的责任,强调“分权”和“参与”。
谭祖雪张江龙童晓
关键词:办社会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经济领域
我国慈善组织助学模式评析
2011年
慈善组织参与助学事务,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在对我国慈善组织历史回顾,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探析了我国慈善组织现行的助学模式,发现慈善助学模式存在行政色彩浓厚、重资助轻发展、重感恩轻责任、助学模式单一、评估方法僵化等问题,并提出要建立以项目为平台,以能力建设为手段,以发展为目,以慈善助学包为形式的人性化助学体系。
张江龙
关键词:慈善组织助学模式
社会工作助力数字乡村建设:内在逻辑与可能策略被引量:3
2024年
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村民主体性难培养、乡村情境性难契合、城乡数字鸿沟难跨越等实践壁垒和现实障碍。其可能原因在于数字技术无法与乡村关系进行有效嵌合,社会工作将关系作为核心内容,贯穿社会工作实务的全过程,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专业优势。基于此,从社会工作助力数字乡村建设的“技术—关系”视角出发,遵循社会关系建设和社区赋能两个方面的内在逻辑,提出可能策略,包括:以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为内容推进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以数字友好社区建设为目标推进数字关怀型社区构建,以数字文化相融为切口推进数字乡村文明建设来破解数字乡村建设梗阻,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积极探索。
张江龙赵熙睿
关键词:社会工作数字乡村
面向空间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意义和实现路径被引量:10
2020年
当前社会工作实践面临碎片化与技术化困境,社会空间理论能够有效回应这些困境,并能够提供一个包括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整合性的解释框架。社会工作者从生活的空间性出发,可以更全面、更系统地洞察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可以整合性分析服务对象所处的空间场景以及各因素的空间意涵。空间面向的社会工作实践重拾专业本质,彰显社会工作想象力,契合专业的反思性实践的特征,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推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要实现社会工作实践的空间转向,社会工作者就必须树立空间思维,充分运用空间的社会性和建构性理解服务对象空间生产的过程,分析空间元素的不同组合以及作用于服务对象空间的规训策略,探索空间建构的社会意义,与服务对象一起对其空间进行再生产,促进空间赋权,维护空间权益,增加生活福祉。
张江龙
关键词:社会工作碎片化技术化赋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