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猛
- 作品数:29 被引量:539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理学更多>>
- 典型矿区固体混合充填材料力学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11
- 2019年
- 通过压实试验,得到了矸石和粉煤灰、矸石和黄土以及风积沙和黄土3种固体混合材料试样在不同配比下的应变-应力及变形模量-应力曲线,结果表明:随着各配比试样中矸石或风积沙质量的不断减少,矸石和粉煤灰、风积沙和黄土这2种混合材料试样的应变呈不断增大而变形模量呈不断减小的趋势;矸石和黄土混合材料试样的应变呈先逐渐减小而后逐渐增大的趋势,变形模量呈先逐渐增大而后逐渐减小的趋势;压应力从0~2 MPa过程是试样变形的主要阶段。通过优化得到矸石和粉煤灰较佳配比为1∶0.35,矸石和黄土较佳配比为1∶0.95,风积沙和黄土较佳配比为1∶0。对3种较佳配比试样进行时间相关特性试验,分析得出了各试样应变主要发生在第1个月,之后应变变化极小,已趋于稳定。在3个矿井的工程应用中,使用各自较佳配比的混合充填材料后可以满足有效控制地表变形的设计要求。
- 兰立信李猛张强邰阳
- 关键词:压实特性
- 深部煤炭资源采选充绿色化开采理论与技术被引量:135
- 2018年
- 深部煤炭资源开采已势在必行,但面临更加复杂的开采环境、更加危险的开采扰动诱导潜在灾变过程。结合深部煤炭开采"四高一扰动"的挑战与充填开采在岩层控制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总结分析了深部充填开采面临的五大技术难题,提出深部煤炭资源采选充绿色化开采构想,即直接在井下构建煤炭开采、煤矸分选与矸石就地充填一体化生产系统,形成深部煤炭采选抽充防协同生产模式,实现深部煤炭及伴生资源的安全高效及绿色开采。该构想的初步技术体系已基本形成,并在平煤集团十二矿、开滦集团唐山矿等深部矿井建立了示范工程或基地。后续将继续深入开展深部充填开采岩层控制等6个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创新采选充绿色化系统布置、自动化充填、物料大流量输送、煤矸智能分选等7项关键技术,形成深部煤炭资源采选充绿色化开采的系列理论与技术体系,为实现深部资源绿色化开采提供可靠基础。
- 张吉雄张强张强巨峰周楠李猛
- 关键词:充填开采岩层控制
- 煤矿“采选充+X”绿色化开采技术体系与工程实践被引量:70
- 2019年
- 煤炭接续资源多在深部和优质资源多在西部并存的现状使得深部与西部开采成为煤炭资源开发的新常态,绿色矿山建设、绿色矿业发展与绿色化开采推进已势在必行。本文提出了煤炭资源"采选充+X"绿色化开采技术构想,即直接在井下构建煤炭开采、煤矸分选、矸石充填与"岩层移动主动控制、沿空留巷、瓦斯抽采、灾害防治、保水开采"一体化生产系统,形成了煤炭"采选充+X"(控、留、抽、防、保)协同生产模式;明确了"采选充+X"绿色化开采技术的内涵与技术框架,阐述了"采选充+X"的四代演化历程,分析了其践行绿色化的技术优势,给出了科学化的工程设计方法;阐述了5类典型"采选充+X"技术对应的技术原理、工程需求、设计流程与方法、关键技术及工艺装备等。工程实践分别证明了采选充+控、采选充+留、采选充+抽等"采选充+X"技术具有的显著技术优势与工程示范效应。未来"采选充+X"绿色化开采将延伸采选充+处、采选充+智、采选充+调、采选充+协等技术模式。整体形成的"采选充+X"技术体系,可为实现煤炭及伴生资源绿色化开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 张吉雄张强巨峰周楠李猛张卫清
- 关键词:充填开采
- 充填采煤面收作眼围岩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 2016年
- 为解决充填采煤面收作眼断面大、难支护及撤架困难等难题,采用理论分析和FLAC3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收作眼围岩变形破坏规律,提出了滑架通道锚(索)网加强支护、"井"字型木垛封闭灌浆的临时支护和收作眼空间注浆永久支护相结合的围岩控制技术方法,优化设计了"井"字型木垛形成的混凝土墩柱支护参数。结果表明:混凝土墩柱间排距均为2 000 mm时,墩柱承载能力可满足临时支护的要求。该技术在淮北矿业集团杨庄煤矿进行了应用,通过监测工作面上方垂距约为80 m的巷道变形,其巷道累积下沉量仅为60 mm,表明收作眼围岩变形控制效果显著。
- 李猛张吉雄巨峰刘世伟曹远威
- 关键词:固体充填采煤支护岩层控制
- 刮板输送机直线度光纤精准感知与调直关键技术被引量:7
- 2023年
- 煤矿智能化是实现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围绕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刮板输送机直线度感知与调直技术、光纤形状传感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介绍了刮板输送机直线度光纤精准感知与调直的关键技术。针对刮板输送机形态感知不全面,感知信息可靠性差、感知精度低以及刮板输送机直线度调直不具备实时性、调直误差大等问题,基于“科学采矿”和“煤炭精准开采”理念,提出了智能工作面刮板输送机直线度光纤精准感知与调直的研究技术路线。首先建立刮板输送机形态监测模型并开发光纤形状传感重构算法,然后研究在纯弯曲、旋转以及扭转受力下光纤形状传感器中心波长的响应特性,提出光纤形状传感器纯弯曲与旋转、扭转分离的理论方法,构建光纤形状传感器的误差补偿模型;其次研究基于LSTM神经网络算法的刮板输送机直线度误差预测模型,对刮板输送机的目标轨迹进行动态预测,建立刮板输送机目标调直轨迹的修正模型和刮板输送机调直理论模型;最后开展了刮板输送机直线度光纤感知系统的具体工程应用,实现了刮板输送机形态的实时曲线显示、历史数据及曲线查询、数据存储、自动预警/报警等功能。研究成果为研究智能化工作面刮板输送机形态感知与调直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场实践经验。
- 方新秋陈宁宁冯豪天宋扬梁敏富吴刚张璠李家璇李猛乔富康吴洋
- 关键词:误差补偿
- 联合布置采区底板巷道合理布置深度研究
- 2013年
- 联合布置采区底板巷道的布置深度一直是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难点与重点,文章以翟镇煤矿三采区运输下山为研究背景,采用UDEC3.1数值模拟软件对2号煤、4号煤开采时对不同布置深度的运输下山围岩变形与应力分布特征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为了确保巷道的安全使用,运输下山与4号煤的间距应大于15 m。在实际应用中对巷道变形进行监测,巷道变形量处于安全范围,巷道可以正常使用。
- 李剑李猛王志平王东升耿佃凯
- 关键词:底板巷道数值模拟围岩变形应力分布
- 充填回收房式煤柱采场煤柱稳定性分析被引量:23
- 2016年
- 为了提供充填回收房式煤柱采场围岩稳定性分析的理论依据,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学推导对充填体-煤柱共同支撑下的围岩力学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煤柱区域弹性地基系数kp、充实率φ、顶板抗弯刚度EI、覆岩载荷q是影响煤柱稳定性的主要控制因素。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建立了顶板岩梁的挠度方程,提出了煤柱区域及充填体的弹性地基系数计算方法,推导出了充实率对煤柱受力、顶板下沉量、采场应力分布特征的计算方程组,并建立了煤柱稳定性的评价公式。
- 安百富张吉雄李猛黄鹏
- 关键词:煤柱稳定性弹性地基
- Eu@UiO-66-(COOH)_(2)荧光体系的构建和重金属离子检测的应用
- 2024年
- 铜是生命体的必需营养素,也是典型的重金属污染物,因此对生命体和水体中的铜进行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检测对于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镧系金属有机框架(Ln-MOFs)在结构与发光方面的优异性能,可以实现对镧系离子(Ln^(3+))荧光强度变化定性/定量的特异性探测,但是Ln^(3+)的高配位数、结构不易控制、水稳定性差等缺点限制了Ln-MOFs在水溶液检测中的实际应用。本文通过后合成修饰的方法,得到了一种镧系离子掺杂的Eu@UiO-66-(COOH)_(2),该Ln-MOF材料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荧光性能,能够对水溶液中的Cu^(2+)进行探测,响应时间30 s,检测限低至0.63μmol/L,在干扰阳离子共存的复杂条件下仍然呈现出高灵敏度的荧光检测性能。该研究为今后Ln-MOFs荧光传感材料的设计与环境相关领域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 高源李猛于睿周子涵高禹蒋荣立张吉雄
- 关键词:荧光传感干扰离子检测限
- 煤矿采空区储能式充填技术及储能增效机制被引量:5
- 2022年
- 为了解决传统垮落法开采形成的采空区空间结构极不稳定所导致的井下空间开发利用率低的难题,基于充填维护地下空间稳定性特征,构建了充填开采协同地下空间利用的井下采空区储能式充填模式,提出了煤矿储能式充填空间热能储存与提取的系统构成与布局方式,阐释了煤矿储能式充填的技术原理与技术关键,给出了储能式充填空间热能储存与提取效果主控因素,通过数值与理论分析得到了充填材料热物性能、管路布置及载热流体对储能效果的影响规律,揭示了煤矿采空区储能式充填储能增效机制,为实现热能地下高效储存与煤矿井下空间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 李百宜张吉雄刘恒凤周楠闫浩李猛
- 关键词:充填开采地下空间利用储能
- 煤矿矸石井下分选协同原位充填开采方法被引量:77
- 2020年
- 煤矿开采伴随着矸石等固废排放和采场矿压与地表沉陷控制问题,推进煤矿绿色开发将是从源头上保护矿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统筹考虑煤炭采掘、原煤加工和固废排放的关系对于建设绿色矿山尤为重要,而煤矿井下采-选-充协同将是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途径。基于此,在充分考虑采煤、分选和充填基础上,以井下分选为核心,围绕充填开采方法构建了煤矿矸石井下分选协同原位充填开采模式,阐述了煤矿井下采、选、充系统的时空协同关系,揭示了“就近分选+原位充填”的科学内涵,实现了充填能力与分选能力匹配、采充系统与分选系统布置、采充工艺与分选工艺组织和矸石物流运输与调控4个方面的协同;提出了实现不同目标层次的煤矿矸石井下分选协同原位充填开采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全粒级分选、煤矸分离和毛煤排矸3个不同等级的井下煤矸分选技术和实现采场矿压与地表沉陷控制、矸石处理和资源回收不同目标的井下原位充填技术2个方面;分析评价了新型跳汰分选、旋流器分选、重介浅槽分选、动筛跳汰分选和γ射线分选5种井下煤矸分选方法的适用性,给出了煤矿矸石井下分选方法选择流程,确定了煤矿矸石井下分选系统及巷硐布置要求,探讨了煤矿井下全粒级分选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全采全充、全采局充、局采局充和局采全充4种典型充填开采方法,明确了4种典型充填开采方法的定义、系统布置及技术优势,形成了充填开采方法选择流程,进一步对比分析了4种典型充填开采方法的地表沉陷与采场矿压控制效果。研究成果为实现煤矿煤炭开采、井下分选和矸石处理集约化提供技术借鉴,进一步丰富我国煤矿绿色开采的技术体系。
- 张吉雄巨峰李猛周楠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