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君 作品数:67 被引量:204 H指数:7 供职机构: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黑龙江省海外学人科研资助项目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文化科学 更多>>
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卒中的分析与研究 2020年 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的缺血性卒中称为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卒中(MTAIS)。由于MTAIS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死亡率的特点,所以对其应该做到早期识别,给予及时的干预,争取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其生存期。现就MTAIS的一般特点、可能的发病机制、生物标志物以及治疗相关信息做一综述。 蒙凡亮 潘玉君关键词:恶性肿瘤 缺血性卒中 D-二聚体 发病机制 生物标志物 丙戊酸钠注射液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现状 被引量:9 2012年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epilepticus,SE)的年发病率为(41~61)/10万,死亡率可达2%~5%。临床上治疗SE公认的首选药物为地西泮。利多卡因用于治疗癫痫持续状态也已有报道,而丙戊酸钠因其较高的有效率、安全性,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用于治疗SE的兴趣。结合近几年相关文献,本文就丙戊酸钠治疗SE做一综述。 司承庆 潘玉君关键词:癫痫持续状态 丙戊酸钠 年发病率 首选药物 利多卡因 70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分析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2016年6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的70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这些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为锁骨下动脉盗血,并根据椎动脉血流频谱特征将SSS分为3型,即隐匿型、部分型、完全型。结果 (1)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为63例,大动脉炎为7例;(2)44例后循环供血区缺血的SSS患者中出现头晕为38例(86%);34例患侧上肢缺血的SSS患者中表现为麻木20例(59%);(3)51例测得双上肢血压差的患者中双上肢收缩压差≥20 mm Hg为48例(94%),而双上肢舒张压差≥20 mm Hg为34例(67%);(4)30例术后进行随访的患者1~3年后再通率分别为93%、87%和80%;发生再狭窄的患者中遵医嘱进行规律服药的患者仅40%。结论动脉粥样硬化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的首要病因;SSS患者临床症状以后循环供血区缺血和患侧上肢缺血为主,其中以头晕和患侧上肢麻木最常见;双侧收缩压差≥20 mm Hg较双侧舒张压差≥20 mm Hg提示SSS更敏感;未遵医嘱进行合理二级预防可能是再狭窄的重要原因。 王刚 李哈莉 潘玉君 周颖关键词: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 收缩压 彩色多普勒超声 新冠病毒疫苗诱导的伴有血小板减少的免疫性血栓综合征的报告率 被引量:2 2022年 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新冠病毒疫苗的快速研发和应用,2020年年底以来国内外陆续有4类11款新冠疫苗已获批附条件紧急上市。上市前,这些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都表现良好。但是疫苗上市后,在真实世界(real-world)随着接种剂次的增加,某些疫苗接种后陆续出现罕见的不良反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所有的不良反应中,尤以疫苗诱导的伴有血小板减少免疫性血栓最为严重。此病虽然发生几率低,但一旦发病比较危重,死亡率高。欧美国家使用的主流4款疫苗,阿斯利康黑猩猩腺病毒载体疫苗、强生人26型腺病毒载体疫苗、Moderna mRNA疫苗和辉瑞mRNA疫苗,接种后引起的伴有血小板减少免疫性血栓的报告率分别为每百万人5.7~21.7、0.9~11.5、0.9~5.6和0.4~1.9例。我国使用的4款灭活疫苗、1款人5型腺病毒载体疫苗和1款基因工程重组蛋白疫苗以及俄罗斯使用的人5型/26型腺病毒载体疫苗,到目前为止没有此病的病例报告。但随着接种剂次的增加,应密切注意和随访可能出现的、罕见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曲畅达 颜畅 潘玉君血浆β-淀粉样蛋白对MCI及AD患者检测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浆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及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中的识别诊断作用,为寻求MCI识别诊断和转归预测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期间哈尔滨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老年人46名作为病例组,另外选取同期认知功能正常的健康老年人30人作为对照组。根据认知评估量表将病例组分为AD组和MCI组,每组各23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浆中Aβ1-40及Aβ1-42蛋白浓度。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判断Aβ生化指标对鉴别诊断MCI及AD患者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正常对照组、MCI组及AD组患者血浆Aβ1-40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05.33±113.88)pg/mL比(523.05±173.94)pg/mL比(423.59±74.23)pg/mL,F=6.206,P<0.05]。与对照组和AD组相比,MCI组Aβ1-40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值分别为0.001和0.009)。AD组Aβ1-40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血浆Aβ1-42表达水平及Aβ1-40/Aβ1-42比值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教育水平、性别对Aβ1-40均无显著影响(P>0.05)。Aβ1-40诊断MC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3(P=0.005),Aβ1-40对MCI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当Aβ1-40浓度临界值为415.06时,鉴别诊断MCI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9%和43.4%。结论Aβ1-40对于识别诊断MCI的敏感性较好,而血浆Aβ1-42及Aβ40/Aβ1-42尚不能作为识别诊断MCI及AD的生物学指标。 曲畅达 张丽梅 潘玉君 姚海乾 姜世香关键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阿尔茨海默症 Β-淀粉样蛋白 囊虫性假肥大性肌病11例 1997年 囊虫性假肥大性肌病主要见于囊虫病流行区,1926年Priest最早报道本病。据称本病主要见于亚洲。作者经验本病11例,其中8例经肌肉活组织检查证实。现将11例的临床资料和8例肌肉活组织检查资料报道如下。 潘玉君 刘家琪 胡晓娟 顾彦文 宿丽英关键词:囊虫性 多发性肌炎 吡喹酮治疗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细胞浸润 肌病 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的后循环缺血识别方法 被引量:2 2021年 眩晕(dizziness/vertigo)是后循环缺血常见的临床表现。特别是表现为孤立性眩晕(isolated vertigo)的后循环缺血,由于缺乏特异性的神经专科症状和体征,很难与一些周围性前庭疾病如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等相鉴别,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临床的误诊概率。本文将从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概述、表现形式以及识别方法的一些进展进行综述。 陈溪 温世荣 潘玉君关键词:后循环缺血 前庭神经炎 神经专科 BPPV 识别方法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尽早治疗对于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非常重要,主要研究其临床表现、致病因素、定位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将2013年1月21日至2016年7月28日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92例CVST患者针对人口资料、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及预后综合分析。结果男性38例,女性54例,年龄为12~71岁,平均年龄40.21±14.28岁。临床表现:头痛75例(81.52%)、听觉障碍7例(7.60%)、意识障碍11例(11.95%)、言语障碍17例(18.47%)、轻度瘫痪14例(15.21%)、癫痫12例(13.04%)。本组病例未发现遗传性家族史。腰穿检查的77例患者中,脑脊液压力在80~400mm H2O,平均234.09±79.12mm H2O。抗凝治疗后复查腰穿22例,这22例患者治疗后压力平均下降约40mm H2O,且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累及静脉窦范围的不同,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位:乙状窦61例(66.30%)、上矢状窦39例(42.39%)、横窦82例(89.13%)。结论 CVST好发于青年,亚急性,慢性头痛发作可能是患者神经系统的唯一主诉。D-二聚体水平与累及静脉窦范围有关。血栓多数同时发生于多个部位,老年患者单纯的颅内压增高症状不常见,而精神症状和意识障碍较常见且预后不良。 李林 潘玉君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 老龄化 病因学 头痛 影像学评估 基因转移治疗小鼠神经母细胞瘤NBA_2的体外研究 1997年 构建了由PGK启动子驱动HSV-tk基因的重组质粒pKGTK,反转录病毒载体pLNTK,并成功地转移至小鼠神经母细胞瘤NBA2 细胞内。体外实验证实NBAKGTK和NBALNTK对阿昔洛韦(acyclovir,ACV)的杀伤敏感性分别为NBA2 约100倍和500倍。应用3 HTdR掺入法检测DNA的合成能力,证实ACV能够明显抑制NBAKGTK和NBALNTK的DNA合成。共培养实验证实存在旁观者杀伤效应。 潘玉君 顾彦文关键词:胸苷激酶基因 神经母细胞瘤 基因转移 吉兰-巴雷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疗的相关进展 被引量:10 2016年 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引起急性迟缓性瘫痪的常见病因之一,以迅速进展的对称性肢体无力或感觉异常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GBS与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由前驱感染引起免疫系统错误识别周围神经髓鞘与病原体,造成神经髓鞘脱失甚至轴索损害。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是治疗GBS的有效措施,但仍然有部分患者遗留运动或感觉异常。目前有关GBS发病机制及诊疗的相关研究也有了更深入的进展。 曹娜 申东方 潘玉君关键词:吉兰-巴雷综合征 神经节苷脂 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