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谦林

作品数:10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2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电影
  • 2篇人性
  • 2篇宗教
  • 2篇文学
  • 2篇握手
  • 2篇《第二次握手...
  • 1篇大众
  • 1篇大众文化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动人
  • 1篇新文化
  • 1篇学史
  • 1篇疑惑
  • 1篇中国高校
  • 1篇中国文学
  • 1篇中国文学史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中国现当代
  • 1篇中国现当代文...

机构

  • 7篇吉首大学
  • 6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邓谦林
  • 1篇申绪湘

传媒

  • 3篇艺苑
  • 1篇南方文坛
  • 1篇小说评论
  • 1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甘肃联合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第二次握手》的历史书写方式被引量:1
2012年
张扬的小说《第二次握手》是"文革"期间被广泛传抄的一本小说。它的历史书写方式具有集体无意识、民粹和民族主义色彩;以及某种宗教化特征。从张扬等人对小说及张扬案的反思中可见,作家的思维仍没有走出那个时代,从中它传递给了我们今天生活的特殊信息。
邓谦林
关键词:民粹民族主义宗教化
难以动人的华语大片
2010年
21世纪以来,所谓的"大片"在中国影坛异军突起,其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功不可没。华语大片视听效果较佳,但鲜能动人和启人思索,其原因主要在于剧本粗糙、过分依赖"明星"、缺少"人间情怀"以及制片人、导演对其作品市场定位的失误和各种文化权力的制约等等。电影是一种用镜头语言表现的视觉文化,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我们的电影人应该创作出更多既"好看"又"动人"的优秀大片。
邓谦林
关键词:华语大片剧本明星人间情怀
北大歌谣研究兴起的机缘被引量:3
2017年
北京大学在1920年代前后发起的歌谣征集运动,站在民间立场,视线下移,为中国新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找到了丰富的本土资源。这既契合“五四”时期倡导的“平民文学”“人的文学”的文学理想,也有利于民族文学的创造和民族自信心的重建,还为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开辟了新路。
邓谦林
关键词:平民文学民间立场文学理想中国新文化
突破·守成·疑惑——评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2012年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三人在《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发表论文《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①这一概念,打开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思路与视野,掀起了重写这段历史的热潮,至今未退,期间产生出了一些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样有创见的研究成果。严家炎先生主编的于2010年9月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邓谦林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
论小说《第二次握手》的宗教思维
2012年
张扬的小说《第二次握手》是"文革"期间被广泛传抄的一本小说。它是那个时代社会思维的标本,有明显的宗教化特征;其中人们的信仰和爱情都因政治化而神圣,人们盼望在"苦行"中获得拯救,他们的痛苦在"禳解"仪式中得到净化、转化,"膜拜"让人获得了神圣的力量。由此分析我们或许对当时社会的非理性狂热有更清醒的认识。
邓谦林
关键词:《第二次握手》
无声的历史——论电影《金陵十三钗》
2012年
电影《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汇集了各种优势资源的而制成的"大片"。它反映的是南京大屠杀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但它却仅仅停留在的娱目、娱情的层次,没有将重大历史转变成为一种"增才益智的"资源。历史的悲情陷阱,创作者的急功近利,学者的惰性和理论惯性,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让历史发声,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珍视,对艺术创作与批评同样意义重大。
邓谦林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
从工具到人——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思想的转变被引量:1
2009年
改革开放30年来因体制改革、中外思想文化的影响和高等教育界的学习探索,中国的高校人才培养在实际运行中经历了从社会本位、市场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这种转变既有利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实现人才强国的目标,也有利于保障人的个性与自由以及促进古今文化的融会创新和中外文化的沟通交流,因而这一思想的贯彻实施将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文化的复兴与和谐世界的建立产生积极效应。
申绪湘邓谦林
关键词:人性化
作者身份的穿越——以王朔及其《空中小姐》为例
2013年
1984年发表的《空中小姐》是王朔的成名作。作者身份由体制内的"干部"到面向市场写作的"个体户"的穿越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初文学期刊寻求新变、大众文化氛围的熏陶和王朔商业意识的形成都促成了这种身份的穿越。身份穿越的意义在于突破思维的"牢笼",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想象与可能性。
邓谦林
关键词:大众文化
“红色经典”里的“人”——论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2011年
《这里的透明静悄悄》是表现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巨大的一部经典电影。这部电影之所以至今仍能深深打动观众,是因为它用细腻的手法表现了女兵们的美好人生、追求以及战争对她们的毁灭性伤害,尤其是,它在复杂的关系中表现了人性的丰富性。探讨这部电影,对于我们红色电影在提高人的表现这一点上,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邓谦林
关键词:《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人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