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梅
-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密度效应研究
- 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宜川县铁龙湾林场46龄不同密度人工油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林分密度下人工油松林系统乔木、灌木及草本、更新幼苗等生长情况及土壤养分效应,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
- 王铁梅
- 关键词:油松人工林林分密度密度效应
- 文献传递
- 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下植物多样性和更新调查被引量:3
- 2012年
-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土丘陵区45a人工油松林下的植物组成、多样性及幼苗更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坡向和不同干扰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幼苗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阴、阳坡林下的物种组成相似性系数达到74%;原状林与去枯落物林,原状林与采伐上层乔木林地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74%和38%。灌木的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H,D)在不同坡向表现为:阴坡>阳坡;均匀度指数(J)表现为:阳坡<阴坡,草本的各项指数均表现为:阴坡>阳坡;3种处理下灌木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去枯落物林>原状油松林>采伐上层乔木林,均匀度指数表现为:采伐上层乔木林>去枯落物林>原状林,草本各项指数均表现为:去枯落物林>采伐上层乔木林>原状林。采伐上层乔木林下幼苗更新最好,在阴坡表现出良好的更新能力。
- 王铁梅陈云明张学伍王娟侯磊
- 关键词:人工林多样性
- 不同干扰措施下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林生长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为合理经营管理人工刺槐林,提高其稳定性,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干扰措施下林龄为30a左右的刺槐×柠条,刺槐×油松,刺槐×连翘等3种混交林中刺槐与33龄刺槐纯林的生长指标、土壤理化性质及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抚育管理方式对混交林和纯林中刺槐乔木的密度影响较小,刺槐通过无性繁殖自我修复,密度均维持在1 000~1 500株/hm2;纯林中乔木蓄积量显著高于3种混交林;纯林径阶主要分布在8~16cm,占样地内刺槐的79.31%,混交林主要分布在2~12cm,占样地内刺槐的82.58%左右;纯林内刺槐胸径与其树冠的投影面积相关系数r=0.385,混交林内的刺槐为r=0.735,混交林内刺槐树形结构好于纯林;纯林对土壤容重、有机质的改善作用差于混交林,混交林中以刺槐×柠条林改善土壤容重作用最显著,纯林和混交林在0—5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5.50,15.19g/kg,5—6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平均值混交林较纯林高70.6%;纯林林下草本层多样性指数高于混交林,但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低于混交林。
- 高俊芳陈云明许鹏辉王铁梅
- 关键词:刺槐林分密度混交林
- 黄土丘陵区中龄至成熟油松人工林的水文效应动态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中龄至成熟油松人工林的水文效应动态,为当地森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陕北黄龙山林区典型油松人工林的长期水文定位观测,以采伐上层乔木后自然恢复的灌草地(以下简称"采伐地")为对照,研究油松林在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程中林冠层对降水的再分配、枯落物层对降水的截留率及其对产流与产沙量和土壤储水量等的影响。【结果】从中龄林到成熟林,油松林冠年截留率由17.0%增加到29.7%,其年平均截留率为采伐地灌草层的5倍左右;油松林树干年茎流率平均为2.8%,且与林龄、年降水量关系不明显;油松林枯落物层对降水的年截留率约为9.7%,随林龄变化保持稳定,且与采伐地差异不显著;油松林地多年平均径流深和产沙量分别为1.76mm/年和1.11t/(km2.年),采伐地较油松林地分别高出10.4%和100%;油松林地0~300cm土层年均土壤储水量为420.1mm,较采伐地减少139.2mm,且随林龄增加以1.8mm/年的速率下降。【结论】油松人工林由中龄林到成熟林的发育过程中,冠层截留降水能力显著增加,年径流深、土壤储水量呈微弱下降趋势,而枯落物层截留率、林地产沙量等则无明显变化;油松林显示出强大的水土保持功能,采伐上层乔木保留地被物层不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通过合理间伐,可以减轻林地径流深和土壤储水量逐渐减少的不利影响,改善林地水文状况。
- 张学伍陈云明王铁梅曲卫东
- 关键词:油松人工林水文效应降水截留土壤储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