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少博

作品数:8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文学
  • 2篇骚体
  • 2篇视域
  • 2篇文化
  • 2篇文化视域
  • 2篇文学研究
  • 2篇两汉
  • 2篇经学
  • 2篇楚辞
  • 1篇代文
  • 1篇东方朔
  • 1篇东汉
  • 1篇读本
  • 1篇学理
  • 1篇学术
  • 1篇骚赋
  • 1篇骚体文学
  • 1篇尚书
  • 1篇生子
  • 1篇诗经

机构

  • 8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侯少博
  • 1篇高长山
  • 1篇曹胜高

传媒

  • 1篇教育探索
  • 1篇北方论丛
  • 1篇天中学刊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乐府学
  • 1篇华夏文化论坛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东方朔《七谏》及其与“九体”之关系被引量:2
2017年
东方朔《七谏》取'七体'之体式,又吸收'吊屈原'及'哀时命'的主题以成篇。其各章相对独立、自拟标题,这一创作形式成为拟骚文学的重要范式,被王褒《九怀》、刘向《九叹》所吸收。随着屈原《九章》的编定,两汉士人拟骚之作遂由七章改为九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九体'。《七谏》虽然仅列七章,但其在内容和形式上对'九体'多有开创之功。
侯少博高长山
关键词:七体
文化视域中的两汉骚体文学研究
骚体文学,也称楚辞体文学,是指形式上近于屈原《离骚》《九章》,以带有“兮”为句式特征、以抒情为旨归的一类文学。骚体文学的地位虽然不及两汉政论散文、乐府和辞赋,但却是两汉士人抒发情感的主要途径。这是因为,两汉时期的制式文章...
侯少博
关键词:两汉骚体楚辞
文献传递
姜嫄“履迹生子”的文献生成与学理调和被引量:1
2015年
自《诗经·大雅·生民》而出的姜嫄"履迹生子"说,既包含着历史真实,也具有神话色彩。其与感生说、圣王说皆有密切的关系,经过两汉的文献整合与学理调和,最终形成了圣王有父感生之说,为后世帝王感生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侯少博
关键词:史学经学
文化视域中的两汉文学研究——第二届汉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7年
2017年9月23—24日,第二届汉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由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及国学研究院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72家教学、科研、出版单位的专家共提交论文86篇。
曹胜高侯少博
关键词:文化视域汉代文学文学研究两汉
“通儒”马融与《尚书》研究
西汉后期出现的今古文经学之争,可以视为今文经学家对于异端学说的排斥。这一方面出于学者对于师承家法的维护,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持政治制度的稳定。因而,今古文之争在起初,便已经着眼于义理之争。经过新莽王朝,古文经学越来越多地得...
侯少博
关键词:通儒东汉经学《尚书》
文献传递
秦汉骚体文学的赋化路径
2017年
楚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加赋法成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时间、空间、情感流程和体物描写手法,并由此强化其抒情的特质。汉骚的赋法使用得更为频繁,表现手法也更为完善,但其目的多是为了消解情感,与楚骚有所不同。
侯少博
关键词:骚赋铺陈楚辞文体
两周诗乐研究的新突破——评《两周乐官的文化职能与文学活动》
2016年
《两周乐官的文化职能与文学活动》一书以乐官职能及其文学活动为视角,研究周乐的运行机制、两周诗乐生成的历史机制、周代音乐的义理等问题,为《诗经》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提出了新的见解。论著注重分析文化制度在共时及历时两个维度的差异性与融通,并以专题的形式将之呈现。作者谨慎地选择和使用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保证了论断的可靠性。
侯少博
关键词:乐官诗乐诗经学二重证据法
国学教育与中学生的自我修为——以《初中国学读本》为例
2016年
由身心关系学会面对自我,由人伦关系学会人际交往,由与社会关系学会思考人生价值,由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社会的建构,以此来教育和引导学生的自我修为,可以说是国学教材编写的新思路。
侯少博
关键词:初中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