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慧
- 作品数:38 被引量:223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南海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海南省气象科技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政治法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海南省四十年来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分析被引量:40
- 2003年
- 利用Morlet子波变换对海南省16个站1961~200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小波分析,结果表明:二维小波系数图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气候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演变特征,并能对未来的气候演变趋势作出定性估计.小波方差图显示海南省逐月平均气温存在1.3~5.3年、7.5~10.7年的显著周期;逐月降水存在1.3~7.5年、10.7~21.3年的显著周期.气温和降水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小波系数变化曲线图揭示了气候的长期和短期变化趋势有很大不同.
- 吴慧陈小丽
- 关键词:气候变化小波分析气温降水
- 海南两系杂交稻制种关键发育期气候风险区划被引量:5
- 2023年
- 为了对海南两系杂交稻制种关键发育期进行精细化气候风险区划,对海南两系杂交稻制种产业区域布局提供指导,利用2006—2020年海南岛南部8个市县144个区域气象站的资料,在数据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根据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风险等级指标,制定海南岛两系杂交稻制种关键发育期气候风险区划。结果表明,不育临界温度22℃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昌江、东方、乐东、三亚、保亭、陵水和万宁;不育临界温度23℃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东方、乐东、三亚、保亭和陵水大部分地区;不育临界温度23.5℃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乐东、三亚和陵水大部分地区;不育临界温度24℃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乐东、三亚和陵水沿海地区。所构建的气候风险区划可为海南两系杂交稻制种种植规划提供有效借鉴,对南繁扩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吕润车秀芬吴慧吴慧陈小敏张亚杰白蕤
- 关键词: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精细化
- 重度低温阴雨天气对海南农业的影响及减灾措施被引量:11
- 2008年
- 1重度低温阴雨天气过程2008年1月24日至2月16日,受强冷空气不断补充南下的影响,海南大部分地区出现日平均气温小于15℃、每天日照时数少于2小时的低温阴雨天气过程,全省平均气温14.3℃,较常年同期偏低4.7℃,创1951年以来同期最低记录:其间最低气温大部分地区小于10℃,2月12日儋州出现7.6℃的全省最低气温;大部分地区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3成以上,定安、
- 朱乃海吴慧陈汇林李伟光
- 关键词:海南农业减灾措施气温冷空气降水量
- 三亚站气温序列非均一性检验订正及其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利用RHtestsV4软件包中的PMF方法对三亚国家基本气象站1959—2020年的逐月气温序列进行均一性检验,结果显示,气温序列存在非均一性。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最高气温序列突变主要是由迁站引起,月平均最低气温序列的不连续受观测时次变更和迁站共同影响。对于观测时次变更引起的突变选用QM订正法进行订正;对于迁站引起的突变,采用高度订正法将迁站后的气温序列订正到迁站前同高度。通过订正得到三亚国家基本气象站均一化的月气温序列,对订正结果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959—2020年三亚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增温趋势,增温幅度分别为0.27、0.24和0.46℃/10a,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最强;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序列在不同月份均呈显著性增温趋势,冬季的增温趋势强于夏季,月平均最高气温在夏季的增温趋势强于其他季节。本研究结论有利于气候资料持续应用,也为今后气候变化、气候预测等相关科研提供参考依据。
- 方勉吴慧吴慧张日晶刘经山
- 关键词:气温均一性检验订正方法
- 海口汛期不同等级降水与旱涝关系的分析被引量:7
- 2003年
- 利用海口市1951~2000年5~10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汛期不同等级降水日数与汛期总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口市汛期总降水量与相当暴雨日数关系相当密切,与暴雨日数关系次之,与中雨和小雨日数的关系不明显。汛期总降水量与相当暴雨日数具有较一致的气候变化规律。
- 吴慧陈小丽
- 关键词:降水气候变化规律旱涝预测
- 海南省汛期旱涝特征被引量:16
- 2004年
- 通过Z指数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对海南省汛期(5~10月)降水作旱涝等级划分、型态分布和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海南省各地汛期降水具有一致性, 1960年代中期以来, 汛期旱涝具有由偏旱转为偏涝的趋势,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全省的旱涝多发区。进一步研究表明,汛期严重旱涝年的前期和同期环流的差异场均存在显著差异区,汛期旱涝等级与前期逐月环流场之间都有高相关区,且存在明显的隔季相关。由普查出的前期各月环流场的高相关因子经相关稳定性检验后作逐步回归,结果表明以位势高度场为因子的预报方程具有较好的拟合和预报能力。
- 吴慧邢旭煌
- 关键词:汛期旱涝特征环流场
- 2013年影响海南热带气旋异常偏多成因分析被引量:10
- 2016年
- 利用1983—2013年热带气旋年鉴、NCEP/NCAR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指数资料等,统计分析了近30 a西太平洋以及影响海南的热带气旋特征,并对2013年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偏多、秋台集中以及影响海南热带气旋偏多的异常特征从天气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夏季风、越赤道气流、海表温度及北半球极涡等环流系统异常,是形成2013年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偏多的主要原因。南半球冷高压发展激发越赤道气流增强,引发赤道西风加强;副热带高压偏北偏弱,夏季风增强,副高南侧热带辐合带对流活跃;南海-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偏高;极涡偏弱偏西,经向环流偏弱,中纬度冷空气活动不频繁等。多条件共同作用,有利于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生成。另外,副高呈东西向分布,南海海表温度偏高使得南海及菲律宾以东生成的热带气旋易于向西移动影响海南。
- 朱晶晶赵小平吴慧吴胜安邱明宇
- 关键词:热带气旋副热带高压海表温度
- 海南岛新旧气候态下气候的差异及其影响
- 2023年
- 利用1966—2022海南岛1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气温、降水和日照观测数据,对比了新气候态(1991—2020年)和旧气候态(1981—2010年)下海南岛的气温、降水及日照时数的差异特征,并分析了气候态更替对气候业务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气候态下海南岛各地较旧气候态偏暖,年平均气温增幅呈北半部高南半部低的空间分布,年平均最低/最高气温也偏高,其中平均最低气温的增幅最大,各月气温一致性偏高,不同阈值高温日数均增多;(2)新气候态下大部分地区的气候较旧气候态下的气候偏湿,新旧气候态差异呈月际非均一性和空间不一致性特征,冬季和夏季偏湿,夏季增湿最显著,春季和秋季偏干,新气候态下海南岛的暴雨、大暴雨及以上等级的极端降水发生概率增加;(3)新气候态的年日照时数总体少于旧气候态的年日照时数,且各月变化分布不均匀;(4)气候态更替对海南岛气候影响评价、气候预测业务以及服务都造成一定影响,尤其对于差异较大的地区和月份.
- 邢彩盈吴胜安胡德强朱晶晶吴慧
- 关键词:气候态气象要素
- 海洋热状况对海南省气候的影响研究
- 吴慧翟盘茂吴胜安邢旭煌邱明宇吴长宽冯文李君海何君涛孙佳
- 利用EOF、SVD、偏相关分析、线性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详细研究了前期和同期全球不同区域海温异常对海南省四季气候的不同影响。重点研究了ENSO和暖池对海南省季节气候影响的差异性、互补性和年代际变化。研制了海南省各季气...
- 关键词:
- 热带气旋月预测的相空间投影技术被引量:3
- 2007年
- 利用非线性理论,同时考虑影响海南省热带气旋(TC)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建立了海南省汛期月TC影响频数的相空间投影预测模型,经2000~2005年6年汛期的预测检验表明,总准确率达到88.9%,预测效果明显高于目前短期气候预测业务水平。
- 吴慧
- 关键词:热带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