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彬
- 作品数:6 被引量:43H指数:5
- 供职机构: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多次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有利于脊髓损伤修复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研究多次经蛛网膜下腔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对Wistar大鼠脊髓损伤的功能修复作用。[方法]骨髓基质干细胞经体外分离、培养并用Hoecst33342标记。按照Allen方法把60只在T10-T12平面损伤的Wistar大鼠随机分4组,A、B、C、D组(对照组)。在损伤平面蛛网膜下腔中段放置一硅胶管,在7d后,注入1×106个骨髓基质干细胞。在2、3、5、7、12周荧光显微镜、免疫组化检测骨髓基质干细胞在损伤段脊髓的存活、分布、分化情况并作计数观察。使用BBB评分观测后肢功能恢复。[结果]移植后7~14d骨髓基质干细胞达到高峰,在7d后表达巢蛋白及神经丝蛋白阳性。随时间的延长,移植在损伤部位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数量及神经元样细胞均有减少,但移植3次的细胞数减少速度较其他两组慢。移植3次组大鼠的BBB评分较移植1、2次组有明显的提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次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更有利于脊髓损伤的恢复。
- 李辉映文益民陈克明蓝旭汪大彬孙振刚胡凌云
- 关键词:脊髓损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蛛网膜下腔
- 三磷酸腺苷通过激活mTOR/STAT3信号通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修复被引量:13
- 2010年
- 目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能分化成神经元促进脊髓愈合,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研究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ATP)激活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转录和转导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通路在SCI中的生理和病理机制。方法取96只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4组(n=24):A、B、C组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作T8~10SCI模型后,A组以ATP(40mg/kg)、B组以等量生理盐水、C组以ATP(40mg/kg)加雷帕霉素(3mg/kg)分别治疗7d;D组仅行椎板切除术,不损伤脊髓,等量生理盐水治疗7d。术后1、2、3、4周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法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各时间点取材行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脊髓细胞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巢蛋白(Nestin)、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通路因子mTOR、STAT3的表达。结果术后1~4周,A组大鼠BBB评分呈持续升高趋势,均高于B、C组,低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术后1~4周A组mTOR、STAT3、NSEmRNA表达持续升高,Nestin mRNA表达逐渐降低,但各时间点均高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组GFAP mRNA表达持续升高,但各时间点均低于B、C组,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时间点B、C组各指标mRNA表达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间mTOR、P-mTOR、STAT3、P-STAT3 mRN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蛋白检测结果与mRNA变化相似。结论在大鼠体内ATP能激活mTOR/STAT3通路,诱导内源性NSCs增殖、分化为神经元,有助于SCI愈合。
- 孙振刚文益民毛庆花胡凌云李辉映孙珍娟汪大彬
- 关键词: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三磷酸腺苷信号通路
- 不同次数移植BMSCs修复脊髓损伤的比较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观察经蛛网膜下腔不同次数移植的BMSCs在Wistar大鼠损伤脊髓内的存活、迁移及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修复的作用,探讨BMSCs移植的最佳次数。方法8只2月龄Wistar大鼠,体重约120g。取股骨骨髓体外分离培养第2代BMSCs,用Hoechst33342标记。另取75只成年Wistar大鼠体重约220g,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T9、10SCI模型。随机分为5组(n=15),A组经蛛网膜下腔置管移植1次1×107个/mL BMSCs悬液0.1mL(术后1周),B组2次(术后1、3周),C组3次(术后1、3、5周),D组5次(术后1、3、5、7、9周),E组于术后1、3、5、7、9周各注入0.2mLPBS作为空白对照。SCI术后不同时间点行大鼠后肢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状况,并行荧光显微镜、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BMSCs在体内迁移、存活及分化情况。结果术后3周,A~D组BBB评分均有明显增加,与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9、12周,C、D组BBB评分均明显高于A、B组(P<0.01),B组高于A组(P<0.01)。各时间点C、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显微镜观察示术后3周,移植的BMSCs存活于损伤脊髓边缘,A组细胞数达高峰;随后A组细胞数逐渐减少,B、C、D组分别于术后5、7、7周细胞数达高峰后逐渐下降。12周C、D组存活细胞数显著多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时间点C、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示术后3周损伤脊髓形成的空洞A、B、C、D组逐渐减小,12周C、D组空洞最小,A、B组次之,E组最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 200,NF-200)细胞数变化趋势与BMSCs存活细胞数类似。术后12周NF-200阳性细胞数在C、D组表达较A、B组明显;神经元样细胞发出的神经丝穿过损伤区在C、D组最明显,A、B组较少。结论多次移植BMSCs更有利于SCI修复,移植以3次为最好。
- 李辉映文益民罗亚丽蓝旭汪大彬孙振刚胡凌云
- 关键词:BMSCS脊髓损伤细胞移植蛛网膜下腔
- 壳聚糖-藻酸盐支架复合BMSCs修复急性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3
- 2010年
- 目的研究壳聚糖-藻酸盐支架复合BMSCs构建组织工程脊髓,桥接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断端,促进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修复的作用。方法取1只成年雄性SD大鼠骨髓,分离、培养BMSCs。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壳聚糖-藻酸盐支架,扫描电镜观察结构,用浸提液实验检测毒性。将支架材料与第2代BMSCs以细胞密度1×106个/mL体外复合培养制备组织工程脊髓,于培养后1、3、5d扫描电镜观察其生物相容性。取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制备急性脊髓T9半横断损伤模型,根据修复方法不同随机将大鼠分为4组(n=10)。A组于损伤区植入组织工程脊髓,B组植入单纯支架,C组植入20μL1×107个/mLBMSCs,D组直接缝合硬膜作为空白对照。术后1、2、4、6周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术后6周取材行麦芽凝集素-辣根过氧化物酶(wheat germ agglutinin-horseradish peroxidase,WGA-HRP)神经逆行示踪检测、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扫描电镜观察示壳聚糖-藻酸盐支架呈三维多孔海绵样结构。浸提液实验显示支架材料的细胞毒性等级为0~1级。扫描电镜观察示BMSCs与支架材料复合培养3d后即可黏附于支架材料表面,细胞呈一定方向排列。术后2、4、6周A组BBB评分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D组明显低于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4、6周高于C组(P<0.05)。术后6周,各组WGA-HRP神经逆行示踪检测示阳性神经纤维均未能穿过脊髓断端。HE染色与免疫荧光染色显示A组宿主脊髓与组织工程脊髓连接紧密,损伤区内无明显瘢痕组织长入,有较多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 200,NF-200)阳性细胞发生的神经纤维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阳性神经元样细胞;B组支架植入外周可见成纤维细胞形成的瘢痕组织以及少量侵入尚未降解的支架材料;交界区可见少量NSE、NF-200阳性细胞;C、D�
- 汪大彬文益民蓝旭李辉映
- 关键词:壳聚糖藻酸盐BMSCS急性脊髓损伤
- 壳聚糖—藻酸盐支架复合BMSCs修复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 背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骨科领域的常见创伤,通常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和残疾,不仅影响个人生理和心理健康,同时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负担。随着交通、工矿、体育及建筑业的日益发达...
- 汪大彬
- 关键词:壳聚糖藻酸盐BMSCS急性脊髓损伤
- 文献传递
- 壳聚糖-藻酸盐多通道支架材料细胞相容性研究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细胞与支架材料复合培养实验和体内植入试验,评价壳聚糖-藻酸盐支架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方法]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具有纵行、平行排列通道的壳聚糖-藻酸盐支架材料。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stromalcell,BMSCs)与其浸提液培养,采用MTT法检测培养1、3、5d时支架材料的细胞毒性。在体外将BMSCs与壳聚糖-藻酸盐支架材料复合培养3、5、7d后行扫描电镜检测,并将其植入急性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中,6周后行免疫荧光检测BMSCs在材料中的生长与分化情况。[结果]MTT法检测示壳聚糖-藻酸盐支架材料的细胞毒性为0-1级。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材料复合培养3d后即可粘附于支架材料表面,细胞呈一定方向排列。术后6周,Neurofilament200、NSE免疫荧光检测证实,支架材料内有大量BMSCs存活,部分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结论]壳聚糖-藻酸盐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有望成为一种较理想的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汪大彬文益民蓝旭李辉映孙振刚胡凌云
- 关键词:壳聚糖藻酸盐细胞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