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丹
- 作品数:16 被引量:34H指数:2
- 供职机构:四川外国语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女性跨文化书写的叙事学研究——以中国叙事为例
- 2019年
- 本文采用苏珊·S.兰瑟等学者提出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方法,以20世纪上半叶美国女作家的中国叙事为研究对象,从类文本、叙述模式、叙述声音、情节等方面探讨女性跨文化书写的叙事特征以及叙事对女性书写主体的建构。女性跨文化书写通过文本的越界再现女性跨文化体验的越界体验,女性作者以多种文类互文书写跨文化体验,在文本间融合想象与现实,塑造理想的女性形象;采取多重叙述声音呈现自我与他者的对话,通过他性认识自我;采用半私下型叙述与男性叙事规约协商,建构女性权威,重构现代女性主体。
- 龙丹
- 关键词:中国叙事文本间性女性主体
- 福莱勃尔视野中的中国妇女——项美丽的中国叙事研究
- 2017年
- 本文以美国现代女作家项美丽的第一部中国题材小说《太阳的脚步》和她的跨文化体验为研究对象,从弗洛伊德的"替身"定义出发,聚焦小说中的美国白人女子多萝西和民国妇女陈美凤这一对女性形象,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跨文化书写和跨文化体验化解美国现代女性身份认同的危机和焦虑。作者把传统性别规范投射到他者身上,通过塑造自我与替身这两个女性形象呈现她身份认同中两股矛盾的力量,即新女性福莱勃尔与传统性别角色之间的张力。二者的协商反射了作者的身份认同与女性主张。与最终不得不向传统妥协的福莱勃尔们不同,项美丽在中国结交了诸多中国现代文人,在与他们的合作中吸收中国文化精髓,巩固自己的女性思想,并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先锋,完成了现代女性主体的建构。
- 龙丹
- 关键词:替身
- “美丽的东方”与“邪恶的东方”——英美女作家的中国叙事被引量:1
- 2014年
- 以四位英美女作家以及她们的中国叙事为研究对象,分析她们所塑造的四种不同的中国形象,揭露西方女性的中国想像重复了东方主义话语,把中国建构成美丽的东方和邪恶的东方两个矛盾的意象。西方女性的中国叙事反映了性别与种族的矛盾关系,女性东方话语作为东方主义话语中一个异质性的子话语,既挑战又巩固了男性东方主义话语。同时,这些作家通过对中国他者的想像完成了女性自我的建构。
- 龙丹
- 关键词:中国叙事东方主义女性主体
- 重述他者与自我—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与民国妇女的跨文化镜像认同研究
- 20世纪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在民国时期的中国与中国文化亲密接触,她们以各自的中国体验为素材产生了大量的中国叙事,不约而同把目光聚焦到民国妇女的身上。本论文以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和《群芳亭》、论文集《论男女》...
- 龙丹
- 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的疾病幽灵被引量:2
- 2021年
- 20世纪初标志着英国现代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的断裂,也见证了西方医学在现代疾病诊疗手段上的突破。时间上的巧合促使我们思考英国现代小说与疾病的交集,探索以弗吉尼亚·伍尔夫为代表的英国现代小说家作品中的疾病幽灵。研究发现,面对"物质主义小说"与"精神主义小说"的世纪之争时,伍尔夫把疾病当作特殊的美学体验和小说书写对象,借此论证小说家应该关注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现客观世界引发的思绪、情感、意识和感知。通过书写疾病,伍尔夫对现代小说的形式和主题进行实验性创新,疾病的幽灵潜伏在《达洛维夫人》的结构、人物塑造、叙事视角和主题中。
- 龙丹
- 关键词:疾病《达洛维夫人》
- 《达洛维夫人》中的年龄危机与老年镜像认同
- 2024年
- 伍尔夫在《达洛维夫人》中用大量笔墨书写达洛维夫人的年龄表征及其变老体验,从文学老年学的视角观之,小说呈现了人物的年龄危机及其老年镜像认同,表现出对老年的积极想象。具体而言,由于战后英国社会的年龄歧视及其双重性别标准,50岁的达洛维夫人对即将来临的老年充满恐惧。身患“恐老症”的她拒绝认同老年镜像,表现为将老年镜像归为他者,并坚持老去的仅仅是身体、而非心灵。达洛维夫人对老年镜像的否定事实上是对“衰退叙事”和“包袱叙事”等老年话语的拒绝,她通过邻居老妇重新想象积极的老年镜像。貌似被社会隔绝的老妇对其孤寂、独立的老年生活感到自洽,同时与大本钟象征的伦敦社会保持半隐退式认同,从集体文化中寻求其生命的价值。受此鼓舞,达洛维夫人在阁楼象征的老年空间中探索积极的变老方式,重新认识年岁增长带来的智慧和自由。
- 龙丹
- 关键词:《达洛维夫人》
- 主体与镜像的辩证关系——镜像认同的三种样态被引量:18
- 2018年
- 拉康在《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首次提出镜像理论并在晚期进行了修正。阿尓都塞在"询唤"理论中、齐泽克在意识形态对象化理论中与拉康对话,他们都论及主体与他者的认同关系,其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沿着从黑格尔到拉康到阿尓都塞和齐泽克的这一理论谱系,我们发现主体与他者的想象性认同并非如拉康所言是一场异化的悲剧,而是因主体状态不同表现为多种认同方式:空无主体的他者化认同、充实主体的对象化认同以及分裂主体的否定性认同。厘清主体与镜像的关系为分析跨文化书写中的自我与他者形象及其心理机制提供了理论视角。
- 龙丹
- 关键词:镜像
- 《瘟疫年纪事》的创伤叙事与中产阶级情感结构被引量:2
- 2020年
- 笛福在《瘟疫年纪事》中再现了1665年袭击伦敦的大瘟疫及其对英国正处在萌芽中的中产阶级的情感结构产生的影响。就个体而言,瘟疫给幸存者造成心理创伤,小说呈现典型的创伤叙事特征,即强迫性重复、生存与死亡的交叉叙事及创伤移情等;就群体而言,瘟疫造成的经济停滞、疯癫与迷信及权力对个人的管控危及中产阶级追求财富、理性和个体自由的价值观,二者之间的矛盾沉淀至中产阶级情感结构,瘟疫这一意象成为不可控的灾难性事件的隐喻。就文学样式而言,笛福在书写瘟疫时尝试了目击者叙事、双重叙事、元小说叙事等技巧,这在形式上为与中产阶级同步兴起的文学样式——小说增添了活力。《瘟疫年纪事》在内容上对中产阶级心理创伤、情感结构的再现,在形式上对小说的创新性尝试,揭露了瘟疫与人的关系。
- 龙丹杨莉鸽
- 关键词:丹尼尔·笛福情感结构
- 左翼思想视野中的中国妇女——史沫特莱的中国书写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本文从当代左翼思想家斯拉沃热·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对象化这一视角出发,研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大地的女儿》和《革命中的中国妇女》如何在左翼思想的框架下书写、认同中国妇女以及如何通过女性跨文化书写重构自我。就内容而言,史沫特莱塑造了献身民族解放、追求女性独立的中国女性形象;就形式而言,她采用了"百纳被"的拼贴叙事和叙事易装等策略模糊了自我与他者界限,巧妙地把自我投射在他者身上。
- 龙丹陶家俊
- 关键词:史沫特莱叙事策略
- 女性跨文化镜像认同——赛珍珠与闵安琪的跨文化书写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位于太平洋两岸的中美两国女性互为书写对象,产生了大量的女性跨文化书写作品。本文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出发,以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小说《群芳亭》和华裔作家闵安琪反写赛珍珠作品的小说《中国的珍珠》为研究对象,聚焦她们笔下的中美女性形象,分析女性跨文化书写中的理想化再现及其心理机制,探索女性跨文化镜像认同在女性主体建构中所起的作用。赛珍珠和闵安琪在上述两部作品中互为书写对象,相互为镜,互相建构。无论是赛珍珠对中国妇女的跨文化书写,还是闵安琪对赛珍珠的跨文本对话;无论是赛珍珠对彼岸镜像的认同,还是闵安琪从镜子反面对镜像的反认同,二位作家都选择在女性身份认同遭遇危机时书写太平洋彼岸的他者,将他者塑造为理想的女性,通过与他者的想象性认同重构女性主体。
- 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