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晓洁
-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结合叶绿体基因matK/trnK序列和生境分析不同生态型芦苇的系统发育被引量:5
- 2009年
- 以甘肃省临泽县境内的4种生态型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18个样品为材料,采用PCR扩增技术,以通用引物"matK-FF74",和"matK-trnK-2R"扩增matK/trnK序列,对纯化后的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序列比对软件为Clustal W,系统发育软件分析为PAUP4b10并用以构建MP和ML发育树和计算遗传距离,外群为芦竹(Arundo donax)。结果表明:matK/trnK序列长为1745~1753 bp,含有91个简约信息位点和120个可变位点,获得3个严格一致树。MP树和ML树共同说明水生芦苇是最古老的类群,它与沙丘芦苇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远,重度盐渍过渡型芦苇和轻度盐渍过渡型芦苇属于中间过渡类群。
- 龚晓洁闫广为浦铜良
- 关键词:生态型芦苇系统发育最大简约法
- 基于cpDNA分析河西走廊地区4种生态型芦苇系统发育关系
- 河西走廊地区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生长着四种生态型芦苇,其各自的形态,生理生化及生境特点各不相同,对该四种生态型芦苇进行分类和系统演化关系的分析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课题。前人已根据生境特点将其分别命名为水生芦苇/(swamp...
- 龚晓洁
- 关键词:生态型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
- 文献传递
- 几种防褐剂对马铃薯愈伤组织培养褐化现象的抑制效应被引量:10
- 2009年
- [目的]在马铃薯的组织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外植体褐化现象。外植体表面的酚类物质容易氧化而生成褐色醌类,严重影响愈伤组织的诱导过程,适当控制培养条件可抑制褐化。[方法]选取硫代硫酸钠(Na2S2O3)、活性炭、维生素C、柠檬酸、聚乙烯吡咯烷酮(PVP)5种抗褐剂进行防褐化效果的研究。每种抗褐剂都取不同的浓度进行平行试验。培养基为1/2 MS+0.3%琼脂+1.5%蔗糖+1.0 mg/L NAA+2.0 mg/L 2,4-D,于15℃下暗培养,每周转瓶1次。最后,统计褐化率,比较不同抗褐剂的作用效果。[结果]各种抗褐剂对马铃薯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抗褐效果,其中,2.0 g/L的硫代硫酸钠和8.0 mg/L柠檬酸的防褐效果最好,可以将褐化率降低到15%以下。[结论]对生长的外植体添加一定的防褐剂有助于抑制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褐化现象。
- 龚晓洁
- 关键词:褐化现象防褐剂马铃薯块茎
- 不同生态型芦苇生境适应性的遗传差异被引量:5
- 2009年
- 以甘肃省临泽县内的4种生态型芦苇为材料,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和等位酶多态性分析技术初步探讨了不同生态型芦苇对各自生境适应性的遗传差异。RAPD-PCR(随机扩增多态DNA聚合酶链式反应)采用10碱基随机引物,筛选出16条重复性高并产生明显多态性产物的引物,共扩增了559条谱带,其中489条谱带具有多态性,多态性百分数为87.5%。等位酶分析选用了12个等位酶系统,其中9个基因位点显示了多态性,多态位点平均百分数为34.1%。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型芦苇之间具有显著的分子遗传差异和等位酶表达差异,同时属于同一生态型的个体和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很小,这与不同生态型芦苇在适应各自生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学和生理学方面的差异是一致的,说明各个生态型之间的差异是遗传分化的结果。
- 刘斌斌刑家强龚晓洁浦铜良
- 关键词:芦苇生态型RAPD等位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