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红
- 作品数:19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评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谭帆杨再红
- 关键词:文体研究古代戏曲明清传奇戏曲史研究文体特性
- 论王国维悲剧观的本土特征
- 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传播西方悲剧理论的文艺美学家,王国维的悲剧观长久以来被学界视为叔本华悲剧理论在中国的译介、搬用与回应,从属于近现代西方悲剧理论。本文则从阐释接受发生的前提——接受者自我“前见”所带来的本土化改造为立论基...
- 杨再红
- 关键词:叔本华悲剧理论悲剧意识悲剧观悲剧感悲剧性
- 文献传递
- 且将佛场作情场——论《玉簪记》艺术构思的审美价值被引量:4
- 2007年
- 《玉簪记》的艺术构思可谓匠心独具,那就是作者有意将佛场作了情场,描写了女道士陈妙常的爱情故事,从而生发出动人的喜剧效果和丰富的思想意义,由此赋予了这一构思以独特的审美价值:即对宗教的禁欲主义作了颠覆性的批判;展示了清规戒律下人性的真实与丰富;表达了女性自主选择爱情的要求;宣告了女性性爱意识的觉醒。
- 杨再红
- 关键词:《玉簪记》戏曲爱情
- 梁辰鱼《浣纱记》的审美张力被引量:1
- 2014年
- 梁辰鱼的《浣纱记》突破了一般才子佳人、英雄美人悲欢离合的爱情俗套,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放置在了广阔的历史环境与政治斗争之中,令西施与范蠡的爱情命运与家国兴亡始终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从而赋予了这个本就颇具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以浓郁的政治色彩和深沉的历史兴亡之感。它的审美张力正在于作家让人物在江山与美人间做出痛苦抉择的同时,对个人与家国责任间的关系做出深刻的思考,突出了人物处于两难困境中的心理和性格,并对女性命运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体现出进步的女性观。
- 杨再红
- 关键词:梁辰鱼《浣纱记》审美张力
- “万物暂有”与“人生苦痛”——金圣叹、王国维悲剧美学思想之异同被引量:1
- 2012年
- 通过对金圣叹批《西厢记》与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的分析比较,梳理出二者悲剧美学的相通相异之处,希望以此更好地审视传统文化中的悲剧意识,并为深入了解王国维悲剧思想中的传统渊源提供另一种研究视角。
- 杨再红
- 关键词:金圣叹悲剧美学
- 浅论王国维悲剧思想的本土特征被引量:1
- 2006年
- 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因其浓郁的悲观色彩和过多的西方话语一直受到学界的批评。其实构成王氏接受叔本华悲剧理论的文化先行结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悲观主义思想才是重要的,同时王氏悲剧思想与晚明清初之际的悲观主义文艺观念确实有着诸多暗合相通之处,换言之,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并非西方话语的移植和搬用,而是有着鲜明的本土文化特征的。
- 杨再红
- 关键词:悲剧思想悲观主义传统渊源
- 论卓人月、金圣叹戏曲评点中的悲观主义审美趣味
- 2008年
- 明末清初,戏曲批评的审美趣味悄然发生了变化,在槃薖硕人、卓人月、金圣叹那里发展为自觉以痛苦为审美对象的悲观主义审美趣味,促使传统的文艺观发生了变异,对中国悲剧性文学创作及古典悲剧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 杨再红
- 关键词:金圣叹戏曲评点悲观主义审美趣味
- 20世纪中国古典悲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被引量:2
- 2005年
- 杨再红
- 关键词:中国古典悲剧古典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学术话语
- 从悲情苦境到悲剧性境遇的营造——古代戏曲抒写人生苦痛方式的演变及其意义
- 2008年
- 写意抒情的创作原则使悲情苦境成为我国古代戏曲抒写人生悲剧性感受的重要方式。随着古代叙事文学观念的逐步成熟,剧作家对人生苦痛的主体性宣泄逐渐转化为客体化表达,这种客体化表达以悲剧性境遇的营造为突出标志,具体是通过叙述模式、悲剧性冲突以及悲剧主体等方面的变化来完成。文人剧作家观照和抒写人生苦痛方式的悄然变化,标志着悲剧意识在戏曲文学中的成熟,推动了戏曲悲剧杰作的诞生,同时表明戏曲作为叙事文学的本质规律开始得到了承认和体现。
- 杨再红
- 关键词:古代戏曲
- 论古代戏曲中文人救世理想的呈现
- 2013年
- 救世理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古代文人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其对文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日常政治、社会生活之中,更渗透在文艺创作与传播之中,同样对古代戏曲的创作与传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使"发愤补恨"成为戏曲创作及传播中的一个重要题旨;二是形成了戏曲传播中劝善惩恶,有益风化的文艺功用观;三是戏曲叙事模式中团圆主义的泛滥;四是促使文人剧作家自觉总结和反思历史,赋予中国古代戏曲以深厚的文化意蕴与悲剧色彩。
- 杨再红
- 关键词:古代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