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卫红

作品数:23 被引量:92H指数:6
供职机构: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篇水利工程
  • 3篇天文地球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7篇黄河
  • 11篇黄河下游
  • 8篇河道
  • 8篇河段
  • 7篇河势
  • 7篇洪水
  • 5篇游荡性
  • 5篇游荡性河道
  • 4篇水库
  • 4篇水沙
  • 4篇小浪底水库
  • 4篇模型试验
  • 3篇游荡性河段
  • 3篇漫滩洪水
  • 3篇河道整治
  • 3篇大洪水
  • 2篇游荡型
  • 2篇游荡型河段
  • 2篇游荡性河道整...
  • 2篇治导线

机构

  • 21篇黄河水利科学...
  • 6篇黄河水利职业...
  • 2篇黄河水利委员...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水利部黄河水...

作者

  • 23篇王卫红
  • 6篇李勇
  • 5篇张敏
  • 4篇侯志军
  • 3篇罗立群
  • 2篇杨道富
  • 2篇王万战
  • 2篇田世民
  • 2篇郑艳爽
  • 2篇姚文艺
  • 2篇张晓华
  • 1篇于守兵
  • 1篇李舒瑶
  • 1篇滕翔
  • 1篇侯素珍
  • 1篇岳瑜素
  • 1篇李小平
  • 1篇张原锋
  • 1篇王少强
  • 1篇赵咸榕

传媒

  • 10篇人民黄河
  • 8篇泥沙研究
  • 2篇黄河水利职业...
  • 1篇水利学报
  • 1篇水利水电科技...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2篇1999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沙变化条件下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势变化特性被引量:10
2004年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 ,总结分析了黄河下游 1986年以来水沙变化的主要特点 ,进而着重对水沙变化后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调整的新特点进行了阐述。其特点主要是 :主流摆动幅度减弱 ,支汊、心滩减少 ;河道弯曲程度增加 ,河湾个数增多 ;工程靠溜部位上提下挫现象增多 ,工程上首塌滩严重 ;畸形河湾增加 ;工程脱河和半脱河现象较为严重 ;小水易出险等。从而认识到 ,水沙变化后 ,河势变化更加复杂 ,应深入探讨河势调整的机理 ,并通过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来减弱水沙变化程度 ,同时 ,在一些河势调整剧烈的河段修建能够适应长期中小水河势调整的整治工程是改善不利河势的有效途径。
王卫红崔长江张晓华
关键词:河势水沙变化游荡性河道黄河
护底充气式软体排水力学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2003年
通过护底充气式软体排水力学特性模型的试验研究,确定满足抗冲稳定要求的排体浮压重为2.46 kN/m^2,在3m/s的设计流速下拖曳排体所需的牵引力为116.6 kN;排体抵抗水流掀起的最佳铺放形式为管袋长度方向垂直水流流向铺设;保证排体顺利下沉的初始姿态为下倾下沉。为使排体快捷、准确下沉,充气管袋应以瞬间放气并采用锚拉方式为佳。若采用逐渐放气法,放气时间应控制在数秒钟之内。
王卫红许雨新岳瑜素顾列亚
关键词:护底水力学模型试验
黄河下游漫滩洪水含沙量和级配变化研究
2009年
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黄河下游夹河滩到高村断面河段漫滩洪水含沙量及颗粒级配的沿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各种流量条件下,主槽含沙量沿程增大,但差别较大。(2)漫滩挟沙水流在滩区含沙量沿程衰减,在生产堤内及滩面衰减幅度较大,在二滩衰减幅度较小;同时,漫滩挟沙水流中的泥沙颗粒在落淤过程中有明显的分选作用。(3)二滩沿程含沙量衰减率与大河洪峰流量有关,流量越小,含沙量衰减越快。
罗立群王卫红侯志军张敏
关键词:黄河下游漫滩洪水含沙量颗粒级配沿程变化
黄河下游二级悬河段河势及漫滩模型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结合实体模型试验,在洪量和沙量不变的情况下,对概化处理后不同量级洪水条件下黄河下游二级悬河段的水沙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洪峰流量加大,进入滩区的水量也随之增大,其漫滩范围和落淤厚度有逐步增大的趋势,但漫滩洪水基本流路无大的变化;漫滩洪水的水流交换模式包括在三角形滩区内完成的淤滩刷槽交换模式和水流漫滩后通过较长距离条形滩区落淤后回归主槽的交换模式。
罗立群张敏王卫红李勇
关键词:河势水沙变化二级悬河黄河下游
黄河漫滩洪水滩槽水沙交换模式研究被引量:11
2010年
根据黄河下游漫滩洪水演进的特点,分析了滩槽水沙交换的基本模式和淤滩刷槽机理。结果表明:①滩槽水沙交换分为条形滩区交换模式和三角形滩区交换模式两种;②滩地淤积比与漫滩系数呈正相关关系,减少来沙量和增大洪峰流量皆可获得较好的淤滩刷槽效果。
侯志军李勇王卫红
关键词:漫滩洪水黄河下游
论地球之水与人类发展的关系被引量:2
2005年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水的来源有3种方式:地球原生水、天外来水和生物体内造水。地球的水由海洋、河流、湖泊、沼泽、积雪、冰川、地下水、空气水等构成了地球水圈。分析了地球水圈循环的方式、路径以及更新一次需要的时间,提醒人们如何科学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地球总水量约为13.86亿km3,海洋咸水约占总水量的94%,淡水约占总水量的6%。论述了地球上的水各有其形态、位置及数量,5大文明中心的产生、文化传播与大河流域的水系相关,对水的珍惜与保护就是对生命、文化的珍惜和保护,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
杨道富王卫红
分形理论在河型研究中的应用探讨被引量:16
2010年
简述了当前河型研究现状、分形理论的特点方法及其目前在天然河道的应用现状,并结合分形理论对基于最小能耗率的河流演变理论进行探讨,研究了一定水沙条件下,河流能耗的分形理论表示公式,扩展了河道几何边界条件对于能量损耗的表述方法,推导了河型判别的分维数公式,并提出了目前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王卫红徐鹏田世民
关键词:最小能耗率河床稳定
维持黄河下游排洪输沙基本功能的关键技术研究
姚文艺李勇胡春宏张金良张原锋苏运启曲少军张晓华陈建国余欣王卫红孙赞盈戴清吴保生李永亮魏军郭庆超胡健尚红霞梁志勇董占地张林忠滕翔赵咸榕董年虎刘大滨李小平黄金池张治昊韩巧兰侯素珍任伟陈孝田曹文洪郑艳爽孙东坡袁玉萍夏军强等
该课题结合黄河下游河道的自然、社会及生态等方面的约束条件,界定了黄河下游河槽排洪输沙基本功能的内涵;据关联性分析,提出了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河槽排洪输沙基本功能的主导因子;根据洪水特性,提出了洪水分类方法;分析了不同洪水过...
关键词:
关键词:黄河
小浪底水库拦沙运用期大洪水对温孟滩移民安置区河段影响的试验研究
1999年
小浪底水库移民安置区温孟滩河段河道整治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库拦沙运用期冲刷严重的初始河道地形条件下遭遇大洪水后,河势变化不大,河道整治工程对大洪水是基本适应的,但存在个别工程入流过死,局部冲深大和送溜不力等情况。由于前期河床已冲刷下切,河槽泄洪能力大大增加,洪峰期(Q=10000m3/s)基本未出现明显漫滩。本文对局部冲刷的基本规律也作了探讨。
王卫红赵业安李晓红
关键词:小浪底水库拦沙洪水治河移民安置区
黄河下游漫滩洪水淤滩刷槽试验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利用"82.8"型不同量级漫滩洪水,进行了黄河下游漫滩洪水淤滩刷槽系列模型试验,结果表明:①漫滩洪水淤滩与刷槽之间有必然联系,滩地淤积量与主槽的冲刷量呈正相关关系,在同等水量、沙量条件下,滩槽冲淤量随洪峰流量的增大而明显增大;②不同量级洪水漫滩后,嫩滩的淤积量随洪峰流量的增大变化不大,二滩的淤积量随洪峰流量的增大而明显增大;③滩槽交换分三角形滩区交换和条形滩区交换,洪水过程中前者交换的频率大、时间短,后者交换的频率小、时间长;④上滩挟沙水流在运行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含沙量衰减及粒径分选作用,泥沙粒径分选细化的程度与含沙量衰减率呈正比,较大洪峰流量的上滩水流在三角形滩区上含沙量衰减率较大,较小洪峰流量的上滩水流在条形滩区上含沙量衰减率较大。
侯志军王卫红张敏罗立群
关键词:模型试验漫滩洪水黄河下游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