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燕
- 作品数:20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论地方高校学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被引量:1
- 2005年
- 分析了地方高校学报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魏振枢魏蕾王炳君汤丽萍吕志远胡玉琳刘海燕曹沛
- 关键词:地方高校
- 个人经验介入文学评论的难度及方式被引量:1
- 2013年
-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各种现代文艺思潮、方法被译介过来,在我们接受不同文化营养的同时,也接受了影响的焦虑。与创作界相比,多年来,文学评论界经历着更大的影响的焦虑。中国的文艺理论、文学评论,怎样才能有效应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所出现的种种现象与问题?方法论是必要的,但比方法论更难于表述、难以界定的,也是常常被我们忽略的,是评论家的精神世界。在制度尚未完善之前,我们也应清理一下个人的责任。
- 刘海燕
- 关键词:文学评论
- 来自生命深处的知性写作——以王晓莉的散文写作为例
- 2016年
- 散文作家王晓莉以一颗天然境界的心,在经典中滋养历练的眼睛,多年来求真训练、素至无痕的表现力,深情而冷静地写出那些活得不易却超出常规定论的生命,他们身上的光;写出心的深处因爱而生的难言的痛……她的文字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武断、等级,在人和人之间建立起一种天然、纯正的关系,悄无声息地撼动着人的灵魂。
- 刘海燕
- 关键词:散文写作
- 河南作家笔下的南水北调与移民记忆——主评何弘、吴元成的《命脉》
- 2017年
- 文学豫军中的实力派——南阳籍作家,近年来,他们在以不同的方式,努力讲述着家乡大地上的南水北调——这项历时超过半个世纪的巨大水利工程,和由此引发的大规模移民工程。其中何弘、吴元成的《命脉》以纪实文学的方式,宏大的格局和人类水文明史的视野,极具耐力的恢弘叙述,让历史和现实的方方面面告诉我们,应如何看待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
- 刘海燕
- 关键词:河南作家南水北调
- 词典体小说的编纂与阅读方式被引量:6
- 1998年
- 词典体小说打破了占据着统治地位,且体现着当今小说观念的小说模式——整一性的故事结构和主线因果导控的模式,寻找到了一种新的编纂方式——敞开的、不被“主导性”独霸的、多重因果线索交叉的、读者能够参与的方式,这种方式具体呈现为:以词条的形式来展开小说情节或者构成小说的一部分叙事内容,这里,词条展开的叙事形式服从于小说整体的需要,引导着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成了实实在在的词典体小说。词典体小说以其独特的编纂方式改变了读者的阅读地位——由边缘到中心,继而实现一种开放性的阅读方式。
- 刘海燕
- 关键词:《马桥词典》小说叙事叙事形式叙事方式米兰·昆德拉作家评论
- 全文增补中
- 克服功利化倾向 创造良性学术环境被引量:2
- 2004年
- 这个时代的功利性语境为学术期刊的世俗化提供了契机。高校学报普遍存在着学术的功利化倾向,资源配置没有得到进一步激活。高校学报应克服功利化的倾向,创造良性的学术环境,重建时代精神的意义场,开启真正的学术维度,发挥出对政府决策和世道人心的深刻影响力。
- 刘海燕
- 关键词:功利化倾向高校学报学术环境为学性学
- 鲁迅的编辑风范及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 2009年
- 鲁迅并非职业的编辑出版家,但他在创作和翻译的同时,还把相当多的心力用在了和编辑出版相关的事业上。他的编辑实践和风范,与他的作品相辉映,对于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学、文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注视他辉煌的作家身份,而忽略了他默默的编辑家身份。
- 刘海燕
- 关键词:现代文学现代文化
- 新艺术视角下的人性和战争——重读周大新的《战争传说》
- 2015年
- 在历史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战争传说》中,周大新以"传说"化的艺术形式,使文本获得了开放性的艺术空间;以民间视角表达历史生活和战争生活,转向关注战争中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以现代历史观和爱一切人的悲悯情怀,去审视历史权术和战争的残酷,表现真实及复杂的人性,表现出普通人的内心对于爱与和平的强烈渴望。
- 刘海燕
- 王剑冰的散文视界被引量:1
- 2016年
- 王剑冰有独特的视界,他总能写出属于他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这一个,烙上了他心灵印迹的这一个;他擅长写女性和水,从人物的视野看山水,写山水里的人生,尊重生活的原生态,这种人物化的视角,更具有现场感和信任感;他注重写对话,他的对话至少是两种视角,他越来越重视思想的表达,以思想的敏感和力度去触及历史,触及那些无人触及的幽暗区域;他是一个很有文体意识的作家,他的散文作品融入了诗艺和小说艺术。
- 刘海燕
- 关键词:文体意识
- 回望80年代最另类的一个作家——残雪
- 2015年
- 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与残雪的作品擦肩而过我对残雪的阅读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我正在大学校园里读中文系,大木质阶梯教室里,主讲当代文学的年轻男教师,讲解残雪的小说时,在一番关于"先锋""怪诞"的激情阐释后,缓慢地说了一句带有个人生理感受的话,他说:"读残雪的小说—胃里恶心。"这句话。比一切天大的意义更快速地击中我们年轻的身心,并多年来成为我对于残雪小说的情绪记忆。
- 刘海燕
- 关键词:阶梯教室男教师虚无感情绪记忆叙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