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阮艺平

作品数:8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东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专利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7篇冷凝
  • 6篇滴状冷凝
  • 6篇传热
  • 4篇冷凝传热
  • 2篇润湿
  • 2篇润湿性
  • 2篇铜表面
  • 2篇强化冷凝传热
  • 2篇物理化学
  • 2篇离子注入
  • 2篇离子注入技术
  • 2篇孪晶
  • 2篇纳米
  • 2篇纳米孪晶
  • 2篇接触角
  • 2篇金属
  • 1篇滴状冷凝传热
  • 1篇镀层
  • 1篇对苯二甲酸
  • 1篇液膜

机构

  • 8篇华东理工大学

作者

  • 8篇阮艺平
  • 7篇徐宏
  • 6篇张莉
  • 5篇齐宝金
  • 3篇廖礼宝
  • 2篇朱登亮
  • 2篇徐鹏
  • 2篇侯峰
  • 2篇李东
  • 1篇应翔
  • 1篇曾斌
  • 1篇孙岩

传媒

  • 1篇化工学报
  • 1篇化工进展
  • 1篇高校化学工程...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铜表面物理化学特性对蒸汽冷凝传热特性的影响
蒸汽冷凝传热广泛应用于化工、能源、医疗等各个工业领域,滴状冷凝是冷凝传热效率最高的冷凝模式。本文分析了表面粗糙度、化学异质性和表面纳米晶对金属表面冷凝传热特性的影响,为开发强化冷凝传热的新方法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 通过不...
阮艺平
关键词:滴状冷凝润湿性
文献传递
一种强化冷凝传热的金属表面处理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表面处理方法,其包括下述步骤:用轧辊重复轧制金属的表面,使所述金属的表面形成纳米孪晶;所述纳米孪晶的片层厚度小于200nm;在进行所述轧制时,所述轧辊在绕一公转轴公转的同时与所述金属之间进行速度为0....
张莉徐宏阮艺平廖礼宝齐宝金徐鹏李东
Ni-P化学镀层表面实现滴状冷凝传热被引量:3
2012年
为了探索能实现滴状冷凝传热的表面制备技术,采用化学镀技术在碳钢表面制备非晶态Ni-P化学镀层,对其冷凝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Ni-P化学镀层表面常压水蒸气下实现了完全的滴状冷凝传热,表面热通量和传热系数均比膜状冷凝Nusselt理论计算结果提高了3~5倍。同时发现,镀层的非晶态是实现滴状冷凝传热形态的主要原因,经过热处理晶化后,表面形成的是滴膜共存的冷凝传热形态,冷凝传热强化效果显著降低。
曾斌侯峰徐宏阮艺平
关键词:滴状冷凝化学镀非晶态表面能
对苯二甲酸制备工艺中含溴醋酸蒸气的换热方法及专用设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苯二甲酸制备工艺中含溴醋酸蒸气的换热方法及专用设备。该换热方法包括将含溴醋酸蒸气通入一热管式换热器进行换热,其中,该热管式换热器的热管、分隔板以及下封头的材质为钛,下壳体的材质为钛或钛钢复合板,热管通过...
张莉齐宝金徐宏侯峰应翔阮艺平
文献传递
引入接触角的滴状冷凝分形传热功当量模型被引量:5
2011年
以Rose模型为基础,引入接触角因素建立单个液滴传热模型,基于液滴在冷凝表面的分形分布特性,考虑接触角对分形维数的影响建立液滴分布函数,进而建立不同接触角表面通用传热模型。采用不同液滴分布模型分别计算求得通过冷凝生长的液滴的分布函数f(r)以及通过合并生长的液滴的分布函数F(r),并将总冷凝传热表示为上述两种方式生长液滴传热之和。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静态接触角增大,分形维数逐渐减小,液滴生长周期缩短,脱落直径变小,传热性能提高。模型可计算获得较大接触角范围内冷凝液滴的分布函数和传热量,且模型计算值与文献数据及实验测量值吻合较好。适当选取接触角范围,可将大部分文献数据包含在模型内,较为合理地解释了不同文献数据存在差异的原因。
齐宝金张莉徐宏孙岩阮艺平朱登亮
关键词:滴状冷凝分形接触角传热模型
一种强化冷凝传热的金属表面处理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表面处理方法,其包括下述步骤:用轧辊重复轧制金属的表面,使所述金属的表面形成纳米孪晶;所述纳米孪晶的片层厚度小于200nm;在进行所述轧制时,所述轧辊在绕一公转轴公转的同时与所述金属之间进行速度为0....
张莉徐宏阮艺平廖礼宝齐宝金徐鹏李东
文献传递
一种冷凝传热效果评价系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表面冷凝传热效果评价系统,其包括:冷凝室和冷却室组成的测试段;蒸气发生系统;冷却水系统;辅助冷凝系统;数据采集监控系统;可视化观测系统。本发明的评价装置可通过测试数据、蒸气在金属表面的冷凝形貌及液膜和/...
张莉徐宏齐宝金阮艺平朱登亮廖礼宝
文献传递
铜表面物理化学有序度对蒸汽冷凝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研究了经不同粒度砂纸研磨后不同粗糙度纯铜表面的润湿性和蒸汽冷凝性能,分析了表面物理粗糙度和氧化引起的表面化学成分异质性对润湿性和冷凝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铜表面粗糙度小于0.15μm,增大粗糙度有利于增大接触角,而当粗糙度增大到0.15μm后,继续增大粗糙度反而会减小其表面接触角。铜表面氧化后造成的化学成分异质性有利于增大接触角。表面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异质性的共同作用决定了铜表面的润湿性与蒸汽在其表面的冷凝模式。当粗糙度为0.15μm左右时,氧化后铜表面表现出最佳的滴状冷凝状态,其冷凝传热系数达到Nusselt理论模型的3.5倍左右。但是表面粗糙结构同时也会增大液滴在金属表面的运动阻力,对冷凝传热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阮艺平张莉徐宏
关键词:滴状冷凝接触角润湿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