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倩

作品数:9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植物
  • 2篇多环芳烃
  • 2篇大豆
  • 1篇代谢
  • 1篇堆肥
  • 1篇堆肥过程
  • 1篇演替
  • 1篇羊草
  • 1篇愈伤
  • 1篇愈伤组织
  • 1篇育种
  • 1篇原生质
  • 1篇原生质体
  • 1篇知识
  • 1篇知识点
  • 1篇植物修复
  • 1篇质体
  • 1篇生长素
  • 1篇受体
  • 1篇土壤

机构

  • 8篇哈尔滨师范大...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8篇卢倩
  • 5篇崔继哲
  • 1篇弭晓菊
  • 1篇付畅
  • 1篇邱丽娟
  • 1篇刘玉芬
  • 1篇姜紫薇

传媒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作物学报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黄淮海夏大豆在海南快速加代技术研究
2023年
在海南三亚以4个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鼓粒期采集不同厚度的鲜荚,对自然阴干后的种子状态、百粒重及发芽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鲜荚厚度为7~8mm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最高,分别达96.7%和85.8%,分别超过正常收获种子的8.6%和10.3%,因此在海南冬季最适宜提前收获的鲜荚厚度为7~8mm。利用提前摘荚技术,从播种至收获需要50d左右,阴干处理15d,一个世代共需要65d。10月底至次年5月初之间在海南种植,可连续繁殖3代,该技术可为大豆的快速育种提供技术支撑。
裴春玲谷勇哲付佳祺晁守伟卢倩邱丽娟
关键词:鲜荚发芽率
微生物在农作物秸秆好氧堆肥过程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22年
为了深入理解秸秆好氧堆肥技术以及进一步探究微生物降解秸秆相关机理,以期提高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本文归纳了农作物秸秆的好氧堆肥降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总结了三类农作物秸秆微生物降解菌以及堆肥过程中降解微生物菌群的群落演替特点,分析了高酶活性外接菌剂在秸秆堆肥过程中的降解效果。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尽管存在诸多影响堆肥进程的因素,农作物秸秆好氧堆肥仍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目前对于堆肥过程中关键微生物的对秸秆的降解作用及机制方面相关研究仍然有限,未来在秸秆好氧堆肥的研究工作中,应进一步深入秸秆堆肥功能微生物降解机制的研究。
聂晓瑀于春静卢倩崔继哲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好氧堆肥降解菌群落演替
植物转化受体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3年
为了给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推动植物快速繁殖和品种遗传改良,介绍不同转化受体系统特点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主要讨论愈伤组织、原生质体、游离小孢子作为受体系统在植物组织培养、育种和转基因等方面的作用。
卢倩
关键词: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小孢子受体
睾丸酮丛毛单胞菌对羊草根际土壤PAHs降解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8
2020年
探究睾丸酮丛毛单胞菌(Comamonas testosteroni,C.t)联合羊草修复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污染土壤过程中,羊草根际土PAHs降解及根际微生物的变化。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C.t联合羊草时根际PAHs的降解,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羊草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及多样性,采用冗余分析及网络分析评价PAHs降解与细菌群落组分之间的相关性,用PICRUSt软件预测PAHs降解潜力。结果表明,C.t的接入在修复后期(60–120 d)促进PAHs降解,使羊草根际细菌丰富度、多样性以及细菌与PAHs的相关性发生改变,并且提高了羊草根际PAHs的降解潜力。C.t主要通过影响变形菌门属水平中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MND1和Nordella,放线菌门属水平上红色杆菌(Rubrobacter)和Gaiella,酸杆菌门属水平中RB41以及拟杆菌门中黄杆菌(Flavobacterium),从而加快羊草根际土中萘(Nap)、菲(Phe)、苯并芘(BaP)3种PAHs的降解。研究以期为C.t联合植物降解土壤PAHs污染提供理论依据,为微生物联合植物修复土壤PAHs提供新的微生物选择。
王乔郑瑞孙学婷姜紫薇杨芳慧卢倩崔继哲
关键词:睾丸酮丛毛单胞菌羊草多环芳烃细菌群落结构根际土壤
植物对多环芳烃应答及代谢的酶系统
2022年
土壤是顽固性有毒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PAHs)的一个主要汇集点,植物可以吸收PAHs并将其降解。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及植物-微生物间的互作可以直接或间接降解根际PAHs;植株可通过主动或被动吸收转运PAHs至体内,并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将PAHs转化、共轭、区室化至液泡、细胞壁或共质体而解毒。植物酶系统在对PAHs污染的应答与代谢中至关重要,双加氧酶及抗氧化酶等可对PAHs进行修饰并清除氧化应激产生的过量活性氧。该文综述了植物酶系统在PAHs胁迫响应及降解中作用研究的相关进展,以期为植物在PAHs污染土修复中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崔月王乔郑瑞卢倩崔继哲
关键词:多环芳烃植物修复酶系统
植物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0
2013年
糖酵解、卡尔文循环是植物体供能和碳代谢的关键路径,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近年的研究不断揭示其作用及其调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概述GAPDH的类型与作用,着重阐述GAPDH与NAD(P)互作的特异性,PRK/GAPDH/CP12复合体及其调节和逆境胁迫下GAPDH的应答及机理研究成果。
卢倩弭晓菊崔继哲
关键词: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植物
核酸分子中的3',5'-磷酸二酯键及其关联知识点的教学整合
2023年
从核酸、核苷酸生物合成过程中形成酯键的反应机制出发,分析了核酸分子中的3',5'-磷酸二酯键.核酸分子链的延伸、DNA的连接反应形成的都是3'-磷酸酯键,5'-磷酸酯键则是在核苷酸生物合成过程中形成,由此可见"多核苷酸链是由(脱氧)核糖核苷-5'-磷酸通过3'-磷酸酯键相连而成"的表述更为准确,以此可有效澄清相关教学中的认识误区.在教学过程中以3',5'-磷酸二酯键的形成为核心,整合相关知识点,可培养学生构建整合知识、有效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卢倩崔继哲刘玉芬付畅
关键词:核酸核苷酸
大豆GmRSM1通过调节PIN基因表达促进顶端弯钩消失
2024年
顶端弯钩是双子叶植物黄化幼苗短暂出现的独有结构,尽管当前拟南芥顶端弯钩的模型网络已经相对透彻,但在大豆中的研究却非常少。本试验构建pBAR-GmRSM1过表达载体,通过遗传转化和阳性植株筛选,得到3个拟南芥过表达纯合株系(OE-GmRSM1#64、#69和#70)和3个大豆纯合株系(OE-GmRSM1#103、#78和#95),转化体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暗培养拟南芥和大豆,过表达转化体的顶端弯钩消失或消失速度快于野生型。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拟南芥野生型和转化体植株顶端弯钩部位细胞长度发现,野生型在弯钩维持阶段弯钩内侧细胞长度小于外侧,而转化体植株两侧细胞长度相同。分离大豆顶端弯钩内外两侧,并通过检测PIN基因在大豆野生型与3个过表达转化体顶端弯钩的表达情况,发现PIN1e、PIN3d和PIN6a三个基因在子叶出土时的顶端弯钩部位表达量显著高于顶端弯钩展开后的表达量,而转化体中弯钩处这3个基因在弯钩维持阶段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但在展开后的表达量并无显著性差异。经过烟草瞬时表达,确定GmRSM1蛋白定位在细胞核和细胞膜。因此,顶端弯钩出现的原因是弯钩内外两侧细胞差异伸长,因而导致下胚轴弯曲。GmRSM1可以通过正向调控生长素运输载体PIN1e、PIN3d和PIN6a缩短弯钩维持和展开时间,验证了该基因对生长素转运的调控作用。本试验通过验证GmRSM1基因在顶端弯钩消失表型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顶端弯钩的基因通路,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付佳祺李世宽谭萌慧罗方张传玲刘祾悦卢倩谷勇哲
关键词:大豆拟南芥生长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