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志为 作品数:51 被引量:338 H指数:10 供职机构: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西环境工程与保护评价重点实验室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水利工程 文化科学 更多>>
硫酸水对方解石和白云石矿物的溶蚀作用 被引量:11 2009年 结合自然界实际存在的特殊岩溶现象,对硫酸水的产生及其对方解石、白云石溶蚀的水化学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金属硫化矿物氧化、酸雨、工业污水排放以及火山活动、岩浆入侵、热液作用等均可产生硫酸,这些硫酸与天然水混合后形成硫酸水。通过模拟计算显示水中1mol硫酸可溶解方解石1.80-2.12mol或白云石0.92-1.09mol。分析该反应过程的水化学作用包括H^+的作用、次生CO2、盐效应、同离子效应、离子对的作用、白云石化和去白云石化作用等。硫酸水存在的岩溶区岩溶发育异常强烈,而大的溶蚀空隙又加剧了、地下水的循环交替作用,混合后的水对碳酸盐岩常具有较强侵蚀性,这两种作用均可促使岩溶进一步发育。 闫志为 张志卫 王佳佳关键词:方解石 白云石 溶蚀作用 对白云岩形成机理的再认识 被引量:2 2016年 在碳酸盐岩体系中,白云岩通常能形成最好的储层。对白云岩成因演化和储层展布的认识直接决定勘探部署。而白云岩成因是碳酸盐岩岩石学中最复杂、争论时间最久、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机理的不同,当前各种主要的白云岩成因模式可划分为两大类:原生白云石模式和次生白云石化模式。虽然原生白云石的例子已被大量发现,但它们是否属真正的原生白云石仍需后续研究;理清白云岩成因问题,对认识白云岩及其相关的碳酸盐岩储层的油气勘探工作尤为重要。 蔡雪峰 闫志为 夏源关键词:白云岩 白云石 碳酸盐岩 桂林漓江流域土壤溶液的水化学特征及其溶蚀能力分析 被引量:1 2018年 通过在漓江流域中北部采集浅层土样,提取土壤溶液,测定其水化学成分指标,分析其基本特征及规律,并计算方解石和白云石的饱和指数(SI_C、SI_D),探讨土壤溶液对碳酸盐岩的溶蚀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从漓江流域南部到北部,土壤中各离子含量普遍较低,总体上是南高北低,土壤溶液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2)土壤溶液的SI_C、SI_D都呈绝对值较大的负值,表明土壤溶液对碳酸盐岩具有较强的溶蚀能力;(3)SI_C、SI_D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溶蚀能力逐渐增强,与该区域降雨量由南向北逐渐增大的特征之间表现出较明显的相关性;(4)土壤溶液对碳酸盐岩溶蚀能力随降雨量增大而增强是长期的大量降雨溶滤作用使土壤中的Ca^(2+)、Mg^(2+)等离子减少、pH值降低等原因所致。 梁日胜 闫志为 周国清 潘傲然 覃夏南关键词:土壤溶液 水化学特征 降雨量 岩溶洞穴中火硝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初探 岩溶洞穴中采提的火硝一硝酸钾,主要存在于洞内地下水位20-30m以上近洞顶的包气带淤积土层中,并且峰丛区溶洞中的钾硝石常较峰林区溶洞中多;洞外植被是氮和钾的主要来源。此外,洞外农田施肥、洞外地表人和动物的排泄物、洞内蝙蝠... 闫志为 朱学稳关键词:溶洞 文献传递 岩溶区河流洪水过程中的碳汇动态变化——以桂林漓江为例 被引量:8 2012年 2012-05-08—17期间,漓江先后出现3次洪水,在洪水期间对漓江进行了高频率昼夜监测。发现洪水过程中不同阶段岩溶碳汇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Ⅰ和Ⅴ阶段的河流水化学由于基本未受洪水影响,pH、水温和PCO2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EC、流量和HCO3-则相对较稳定;Ⅱ、Ⅲ和Ⅳ阶段由于洪水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中Ⅳ阶段由于雨后碳酸盐岩的溶解,降雨主要分布于岩溶区及降雨量较小等因素导致Ⅳ阶段流量与HCO3-为正相关,与Ⅱ、Ⅲ阶段相反。利用水化学-径流法计算洪水过程中的碳汇量,碳汇与流量和HCO3-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87和0.33。本次洪水监测期间的碳汇通量为3 491.06 t C,其中洪水过程中的碳汇量是洪水前的4.52倍。 张红波 何师意 闫志为 于奭 王玲玲 王艳雪 王培关键词:岩溶 洪水 基于PHREEQC模拟温度、CO_2对长石矿物溶解度的影响分析 2016年 利用水文地球化学软件PHREEQC模拟不同温度(0~100℃)和不同PCO2(0~1bar)条件下三种长石矿物在水中的溶解度。结果表明,温度与CO2对长石矿物溶解度均有较大影响。温度升高,长石矿物的溶解平衡常数Kr增大,促进溶解过程;PCO2增大,溶液中[H+]增加,促进溶解过程。而相同PCO2条件下,温度升高会降低溶液中[H+],所以温度、CO2对长石溶解度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钙长石表现出的低温下的不稳定性主要与CO2有关,钙长石溶解对CO2条件的变化更为敏感,对钙长石的低温下的不稳定性有了新的认识。 赵童 闫志为 张进成 王羽辉 蒋灵芝关键词:温度 CO2 基于热力学模拟河套平原高砷地下水中硫代砷形态分布特征 被引量:7 2018年 硫代砷作为一种最新识别的砷形态越来越受到关注。选取河套平原作为研究区,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和热力学反应方程,模拟并分析高砷地下水中硫代砷形态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套平原高砷地下水中亚砷酸盐是主要的砷形态,其次是硫代砷酸盐和砷酸盐,硫代亚砷酸盐含量最低。其中,硫代砷酸盐以一、三硫代砷酸盐为主,硫代亚砷酸盐以一硫代亚砷酸盐为主。埋深在5~40 m范围内,各种砷形态含量随深度增加变化不明显。40~80 m埋深范围内,亚砷酸盐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硫代砷酸盐含量随深度增加逐渐增大;硫化物浓度对砷形态分布存在显著影响,当硫化物浓度小于5μg/L时,随着硫化物浓度的增加各形态无明显变化。当硫化物浓度大于5μg/L时,随着硫化物浓度的增加,亚砷酸盐和砷酸盐的含量呈下降趋势,硫代砷酸盐和硫代亚砷酸盐的含量呈增加趋势,不同硫代亚砷酸盐和硫代砷酸盐形态之间存在相互转化。 潘敖然 单慧媚 彭三曦 赵超然 黄健 黄健关键词:河套平原 温度对水中碳酸平衡的影响浅析 被引量:20 2011年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探讨了0~100℃范围内不同温度下的碳酸平衡问题,分析了H2CO3*、HCO3-和CO32-三种碳酸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的水中所占比例及分布规律。认为0~100℃范围内pH0在8.60~8.22之间变化,变化范围较小;三种碳酸在不同温度下随pH变化过程中所占比例存在差异,但差异也不大;在0~100℃范围内不管温度高低,均表现出酸性水中H2CO3*占优势,碱性水中CO32-占优势,偏酸、偏碱及中性水中HCO3-占优势;在较低pH下由于水中CO32-含量很少,因此用常规方法一般是难以检测到的。 闫志为 刘辉利 陶宗涛关键词:温度 岩溶 氯化物对方解石和白云石矿物溶解度的影响 被引量:39 2009年 借助PHREEQC软件,文章对方解石、白云石分别在无CO2和大气PCO2条件下NaCl、KCl、CaCl2和MgCl2溶液中的溶解度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显示:方解石在NaCl、KCl、和MgCl2溶液中以及白云石在NaCl、KCl溶液中的溶解度比纯水中大得多,其原因主要是盐效应。由于同离子效应,在CaCl2溶液中可降低方解石溶解度,而白云石在较高浓度CaCl2或MgCl2溶液中,虽发生同离子效应,其溶解度仍较纯水中有不同程度提高。模拟还显示,方解石在MgCl2溶液中以及白云石在CaCl2溶液中溶解时将分别发生白云石化和去白云石化反应,从而促使不全等溶解继续发生。在常规离子中,按方解石、白云石溶解度提高发挥作用的重要性排序为:阴离子中都是SO24->Cl-;对于方解石溶解,阳离子中Mg2+>Na+>K+>Ca2+;对于白云石溶解,当PCO2=0或PCO2=10-3.5bar且CaCl2浓度大约在1.5mol/L以下时,Na+>K+>Ca2+>Mg2+;当PCO2=10-3.5bar且CaCl2浓度大约在1.5mol/L以上时,Ca2+>Na+>K+>Mg2+。 闫志为 张志卫关键词:氯化物 方解石 白云石 溶解度 PHREEQC 岩溶塌陷地表表征要素变化与遥感赋存信息耦联和协同反演的研究 周国清 岳涛 朱斌 闫志为 李召良 姜小光 晏红波 李晨阳 刘娜 蒋林军 黎明焱 孙 成果来源于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岩溶塌陷地表表征要素变化与遥感赋存信息耦联和协同反演的研究”(编号:2015GXNSFDA139032;执行时间:2015年4月-2018年3月)。
近年来,人类不断增强对岩溶区土地...关键词: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