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利
- 作品数:6 被引量:97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 1957年至2008年海河流域气温变化趋势和突变分析被引量:24
- 2011年
- 气温变化是气候变化背景下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海河流域作为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其气温的变化研究对于指导农业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成熟的Mann_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对海河流域1957年-2008年的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并采用滑动t-检验法对气温的突变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河流域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全部呈上升趋势,并且全区平均气温上升显著,东北部地区的最高和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也全部通过显著性检验;各月平均气温中,1月、2月、3月、4月、9月气温上升显著。最低气温增温显著,邢台、蔚县和霸州等形成多个骤升中心,其中邢台最低气温最大变幅达0.78℃/10a;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气温发生突变的年限多在1971年-1974年,1986年-1988年,1993年-1994年和1996年-1999年。气温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并且2月、3月份发生突变的范围最广。
- 徐丽梅郭英刘敏刘敏胡乔利陈福军杨树聪
- 关键词:气温变化趋势海河流域突变
- GIS在新农村规划中的应用性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通过对新农村规划中应用GIS的必要性分析,并利用GIS生成的各种规划专题图对GIS在新农村规划中的应用模式进行研究,探讨了GIS技术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以及利用GIS在农村规划中的优越性。实践证明,将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高效的制图功能、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等技术运用到新农村规划研究中,通过对GIS合理有效的应用,提高了新农村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规范性和准确性。
- 胡乔利郭鹏张志刚
- 关键词:新农村GIS坡度分析
- 冀中南地区农田生物生产力与碳截获能力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8
- 2012年
- 以6期(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和1984~2008年的粮食产量数据为基础,对冀中南地区农田生物生产力和碳截获能力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时空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以来,冀中南地区农田中生物生产力和碳截获能力表现为增强趋势,总生物量和碳截获总量分别达到0.065 Pg和0.025 Pg。农田的碳截获能力具有空间差异性。山前平原地区农田的生物生产力和碳截获能力均比较大,而在西部山区和东部低平原区表现较低。随着农田生物生产力和碳截获能力的增强,加速了碳循环和碳汇的过程。虽然农田碳截获总量很大,而且只是动态的碳库,但是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必将增加农田的实际固碳能力。
- 胡乔利沈彦俊陈福军齐永青张玉翠
- 关键词:固碳生物量
- 冀中南地区农田生物量及碳截获能力时空变化研究
-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全球温室气体不断增加,给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为了控制温室气体、应对全球变化、减少灾害发生,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碳汇、碳循环研究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 胡乔利
- 关键词:碳循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 文献传递
- 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覆被与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被引量:35
- 2011年
- 本文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破碎化指数、景观多样化指数采用典型样带对京津冀地区1990年、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和景观格局变化(LPC)的定量及定性分析,探讨了其影响因素,为该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结果发现区域内居民地附近LUCC和LPC强度最大,尤其北京、石家庄等地变化明显。利用多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定量地确定社会经济、农业生产条件和交通是京津冀地区LUCC和LPC的主要驱动因子。而后,定性分析了地形复杂度和政策对京津冀地区LUCC和LPC的影响,发现西部及北部山区地形较复杂,人类活动干扰较小,故LUCC和LPC在平原地区表现更突出。但生态政策如退耕还林还草和土地开发整理等对西部山区LUCC和LPC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综合分析各驱动力在不同地区影响的差异,发现社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的驱动因素主要为社会经济,而传统农业区主要受农业生产条件的影响。通过以上定量及定性分析京津冀地区LUCC和LPC的驱动因子,尤其是对驱动因素的时空分异规律分析,为土地管理决策、土地资源保护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 胡乔利齐永青胡引翠张玉翠吴成本张广录沈彦俊
- 关键词:转移矩阵
- 海河流域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被引量:24
- 2011年
- 以海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8km分辨率AVHRR/NDVI数据和气象资料,逐像元对1981—2000年时段的流域NDVI值、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的变化率进行分析,计算了NDVI和年降水量、年均气温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981—2000年时段内,海河流域年降水量变化总体呈现北部和南部增加,中部减少的趋势,其变化范围在-80mm/10a—80mm/10a之间。全流域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五台山地区上升最显著,达2℃/10a左右。NDVI在京、津等大城市周围显著减小,变化率达-0.8/10a,在流域东南部平原及燕山部分山区增加趋势明显,达到0.8/10a左右。NDVI与降水、气温的相关关系空间差异明显。在海河流域冷湿区,如滦河上游草原区和五台山地区,植被指数对降水变化不敏感,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太行山南端暖湿气候环境中,降水增多影响植被生长。海河流域东部沿海平原及燕山北部等干燥环境下,NDVI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性,而在山前平原农灌区,作物对气候因子变化响应不敏感。
- 陈福军沈彦俊胡乔利齐永青张玉翠
- 关键词:NDVI气候变化气温降水海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