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杰
- 作品数:13 被引量:60H指数:4
-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济宁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定量超声在评价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骨量变化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定量超声诊断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人骨量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跟骨超声仪测量早期RA病人30例及与其相匹配的健康人30例的双足跟骨,主要诊断参数包括宽带超声振幅衰减(BUA)、超声传导速度(SOS)和超声硬度指数(STI),对两组的测量参数进行比较,并同时分析RA者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RA组BUA和STI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差异有显著性;而SOS和OP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左右跟骨的BUA、SOS及ST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A病人中活动组BUA及STI值显著低于非活动组(均P﹤0.01),SO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跟骨定量超声BUA测值减低可反映早期RA骨量丢失的程度及评价疾病的活动性。STI作为骨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对早期RA病人的骨量丢失也有一定的意义。
- 刘艳杰蔡跃增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定量超声骨量变化骨质疏松
- 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双手、腕关节的影像学研究
- 目的:研究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人的双手及腕关节MR表现与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探讨跟骨定量超声评价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骨量变化及其对临床的有用性。寻找诊断早期RA的可靠指标,为临...
- 刘艳杰
-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核磁共振腕关节定量超声
- 文献传递
-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特征
- 2019年
- 目的分析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与其病理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16例均行肾脏平扫及多期强化扫描,包括肾皮质期、髓质期和分泌期;其中3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16例均为单发瘤灶,其中左肾7例,右肾9例。瘤灶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14例突出于肾轮廓外,2例向肾窦内突入。CT平扫示多数瘤灶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少数呈混杂低密度影,2例瘤内出现钙化。强化扫描示13例瘤灶于皮髓质期呈明显强化,延迟期病灶密度趋于均匀,其中4例强化扫描呈"节段性强化逆转",8例瘤灶内可见"星芒状"瘢痕;瘤内无出血、坏死、囊变等征象。9例皮质期瘤周供血动脉迂曲扩张,6例患者有肾周渗出。3例瘤灶于MRIT1WI上均呈等低信号;于T2WI序列1例呈略低均匀信号,1例呈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1例呈低信号为主混杂信号,3例均见包膜清晰完整,增强扫描呈轻度持续强化。结论肾嗜酸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多期强化扫描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
- 刘艳杰陈月芹王林省孔维惠王皆欢高缇王玉红
- 关键词:肾肿瘤肾嗜酸细胞腺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Willis环变异与交通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Willis环变异与交通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源Flash CT血管成像技术,回顾性分析102例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同期行颅脑CTA检查未见交通动脉瘤的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交通动脉瘤的形态以及Willis环变异特点。结果前交通动脉瘤(ACoAA)、后交通动脉瘤(PCoAA)患者中Willis环变异率分别为69.2%、72%,对照组为45.2%;其中ACoAA组中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率61.5%,PCoAA组中大脑后动脉P1段变异率48%,而对照组中分别为14.3%、23.8%;以上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ACoAA组中,右侧Al段发育变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左侧(P<0.01)。结论Willis环变异与交通动脉瘤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大脑前动脉A1段和大脑后动脉P1段的变异。同时,还发现了Willis环的一些少见变异。
- 刘艳杰陈月芹王皆欢孔维惠靳峰王小强
- 关键词:交通动脉瘤WILLIS环
- 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瘤的CT和MRI表现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总结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瘤(MESTK)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该瘤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MESTK临床和影像学资料;12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4例同时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12例均为单发,右侧4例,左侧8例;椭圆形7例,圆形3例及不规则形2例;肿块直径2.5~6.4 cm,平均4.4 cm。12枚瘤灶均突向肾盂,其边界清楚,其中6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5例表现为厚壁囊肿、1例表现为薄壁囊肿;实性部分表现为结节状和团块状,占瘤体比例5%~65%不等,1例瘤内见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延迟强化(轻度强化6例,中度及明显强化各3例)。在T1WI和T2WI+压脂相图像上,4枚肿块内囊性部分分别表现为低信号和高信号,而其实性部分分别表现为稍高信号和略低信号;三期增强扫描均具有不同程度延迟强化特征。邻近肾盂肾盏受压变形,但无破坏。结论 MESTK常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性或囊实性肿块,瘤内实性部分的形态及含量具有多样性;增强扫描瘤内实性部分呈不同程度延迟强化特征。了解MESTK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 张丽红王林省陈东风陈月芹李娴刘艳杰李磊
- 关键词:肾脏磁共振成像
- 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GS)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选取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S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评估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生长方式、强化方式及程度、肿瘤被覆黏膜面有无溃疡、肿瘤内部有无囊变坏死、钙化、瘤周淋巴结情况及患者临床症状;按肿瘤最大径(Dmax,≥5 cm和<5 cm)分成两组并对其CT征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3例GS均为单发,以胃体大弯侧多见,占60.6%(20/33),以腔外生长为主,占51.5%(17/33),肿瘤Dmax为(4.39±2.01)cm(≥5 cm者12例、<5 cm者21例)。27例肿瘤呈类圆形或卵圆形,6例呈不规则形。32例肿瘤边缘清晰,1例边缘稍模糊。10例肿瘤黏膜面可见溃疡形成,5例瘤内可见囊变坏死、6例瘤内可见钙化。25例肿瘤周围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淋巴结,多数呈明显均匀强化,部分不规则淋巴结可见淋巴门结构。27例肿瘤行增强扫描均呈渐进性强化,其中15例呈轻中度强化,6例呈明显强化。两组间肿瘤的形态和瘤内囊变坏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年龄、性别、症状、位置、生长方式、表面溃疡、钙化和瘤周淋巴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S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中肿瘤呈轻中度均匀渐进性强化和瘤周伴有多发大小不等明显强化的淋巴结最具有提示作用。
- 赵鲁平王林省毛森孙占国刘帮东刘艳杰陈月芹
- 关键词:胃肿瘤神经鞘瘤
- MSCT前庭导水管15°斜状位图像的重建、径线测量及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重组前庭导水管(vestibular aqueduct,VA)15°斜矢状位图像,探讨径线测量值对大前庭导水管畸形(the 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LVA)的应用价值。方法标准化处理106例(212耳)正常人的颞骨MSCT图像获得前庭水管标准化图像,测量VA中间径大小,建立99%医学参考值范围;对43(85耳)LVA患者VA中间径进行测量,并与正常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性别、侧别及各年龄组间VA中间径大小无统计学差异(t=0.252,P〉0.05;t=1.573,P〉0.05;F=0.089,P〉0.05)。VA中间径(0.76±0.15)mm;99%医学参考值范围:0.41~1.10mm。LVA患者VA中间径最大值为3.60mm,最小值为1.13mm,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7.892,P〈0.05)。结论利用MSCT多平面重组易于获得VA15°斜状位图像;99%正常人VA中间径参考值范围:0.41~1.10 mm;VA中间径大于1.10mm提示LAV。
- 王林省张丽红陈月芹王皆欢刘艳杰郭沐洁
- 关键词:前庭导水管畸形多平面重组MSCT
- 先天性脾肾静脉分流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价值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先天性脾肾静脉分流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至2014年5月127 283例上腹部CT检查资料,共发现6例先天性脾肾静脉分流,分析其影像学资料.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和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先天性脾肾分流的发生率约为47/100万.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67岁,平均48.8岁.增强MSCT均显示脾与左肾静脉间异常粗大的分流血管影.4例分流血管直径大于脾静脉及门静脉.2例分流血管管径较细;1例同时合并肝内门脉右支缺如.2例合并门脉及脾静脉发育细小.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图像可立体显示分流血管走行、开口及入口.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显示门脾静脉倒流,血液经分流血管向左肾静脉分流.结论 先天性脾肾静脉分流是一种少见的肝外门体分流畸形.MSCT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先天性脾肾静脉分流患者的分流血管及其伴发病变.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血流分流的方向.
- 王林省张丽红陈月芹王玉红刘艳杰王皆欢张天义
- 关键词:脾脏
- PET/CT对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对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肺癌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常规CT检查及PET/CT检查,分析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情况,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探讨PET/CT对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病理测量、CT检查及PET/CT检查结果分别为(3.97±1.58)、(4.15±1.27)、(4.32±1.61)mm,三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病理分期N_(0)、N_(1)、N_(2)、N_(3)分别有30、26、33、0例;PET/CT检查结果发现N_(0)、N_(1)、N_(2)、N_(3)分别有27、22、30、0例,准确率分别为90.00%、84.62%、90.91%;CT检查结果发现N_(0)、N_(1)、N_(2)、N_(3)分别有26、13、24、0例,准确率分别为86.67%、50.00%、72.73%。89例患者在手术后清扫出390组淋巴结,以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PET/CT检查对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CT检查。结论PET/CT检查、CT检查在肺癌淋巴结转移中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PET/CT检查的诊断效能显著高于CT检查,但仍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及假阴性,在临床诊断中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诊断准确率。
- 孔维惠刘艳杰王小强王彦辉
- 关键词:PET/CT
- 应用PDCA循环改进医院危险化学品管理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医院危险化学品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旨在进一步提高有害物质的管理工作,保障患者安全。方法分析危险化学品管理不规范原因,并采用PDCA循环进行规范管理,包括制定持续改进计划(P),根据计划展开阶段的项目实施(D),进行质量指标监测(C),进而持续改进措施(A)。结果经过跨部门协作及各项改进措施的实施,119个科室巡查结果显示,2015年2月危险化学品规范管理的执行率整体上升,3月的执行率为80%~90%,4月后达到95%以上。结论 PDCA循环应用于医院危险化学品管理有效提升了危险化学品规范管理的执行率,保障了危险化学品的规范使用,保障了患者安全,对于规范管理医院的其他有害物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文忠华刘艳杰孙本政
- 关键词:PDCA危险化学品有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