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勇

作品数:7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襄阳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起搏
  • 3篇起搏器
  • 2篇动脉
  • 2篇主动固定电极
  • 2篇肺动脉
  • 2篇肺动脉高压
  • 1篇代谢
  • 1篇电流
  • 1篇电流测定
  • 1篇电图
  • 1篇动脉血流
  • 1篇心电
  • 1篇心电图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肌损伤
  • 1篇心尖
  • 1篇心尖部
  • 1篇心尖部起搏
  • 1篇心室

机构

  • 6篇襄阳市中心医...

作者

  • 6篇任勇
  • 5篇汤永谦
  • 4篇刘海
  • 4篇刘文卫
  • 3篇丁星华
  • 2篇吴金如
  • 2篇赵惠
  • 2篇廖乐琴
  • 1篇马可忠
  • 1篇徐果

传媒

  • 1篇临床心电学杂...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临床肺科杂志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缬沙坦治疗慢阻肺并肺动脉高压的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分析缬沙坦治疗慢阻肺并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100例慢阻肺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氧疗、化痰、平喘、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试验组则联合口服缬沙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肺动脉压改善效果,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指标、肺部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和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和肺动脉舒张压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0.05),且试验组患者的肺动脉压下降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相关肺功能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均升高(P<0.05),且试验组的升高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治疗慢性肺并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显著,且用药安全,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任勇吴金如汤永谦刘文卫
关键词:慢阻肺
不同负荷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相关性心肌损伤与动脉血流情况的影响被引量:24
2017年
目的探讨不同负荷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相关性心肌损伤与动脉血流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于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行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PCI术前给予单倍负荷剂量替罗非班,观察组PCI术前给予双倍负荷剂量替罗非班。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18、24h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灌注分级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2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出血、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6、18、24h血清CK—MB和cTnI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对照组:(170±23)、(244±121)、(125±47)U/L比(65±62)U/L;(4.13±1.25)、(9.47±2.47)、(3.85±1.36)μg/L比(0.13±0.04)μg/L;观察组:(139±38)、(179±93)、(91±40)U/L比(65±62)U/L;(2.07±0.45)、(4.48±1.43)、(3.18±1.09)μg/L比(0.12±0.04)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6、18、24h血清CK-MB和cTn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TIMI血流和心肌灌注3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1.1%(82/90)比74.4%(67/90),88.9%(80/90)比75.6%(68/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6%(5/90)比15.6%(14/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倍负荷剂量替罗非班能减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相关性心肌损伤,改善术后�
刘海任勇丁星华汤永谦
关键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替罗非班心肌损伤动脉血流
炎症反应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关系分析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及其程度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肺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将60例COPD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入院接受治疗的COPD肺动脉高压正常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明确诊断并经茶碱缓释片、氯溴索口服液等常规治疗,分别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FEV1%、FVC%、FEV_1/FVC、LVEF%及E/A比值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白介素(IL-6)水平、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血浆B型脑尿钠(BNP)水平,分析炎症反应程度与COPD并发肺动脉高压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患者FEV1%、FVC%、FEV_1/FVC、LVEF%及E/A比值[(58.3±24.5)、(76.3±25.3)、(58.2±15.3)、(67.2±10.4)、(0.8±0.4)]较对照组患者[(54.3±25.4)、(72.1±25.7)、(53.3±15.8)、(61.3±10.6)、(0.5±0.3)]明显偏高(P<0.05),且其血清CRP水平、IL-6水平、TNF-α水平及血浆BNP水平[(6.9±5.8)mg/L、(110.4±53.5)ng/L、(19.6±10.5)ng/L、(138.9±64.3)ng/L]较对照组患者[(2.7±1.3)mg/L、(72.4±24.5)ng/L、(13.1±4.9)ng/L、(58.5±32.7)ng/L]也明显偏高(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患者CRP及BNP水平与COPD并发肺动脉高压呈正相关(P<0.05)。结论:COPD并发肺动脉高压氧患者血清CRP、BNP、IL-6及TNF-α水平较COPD肺动脉压正常患者高,提示上述炎症相关因子与COPD患者形成肺动脉高压相关,可能使其形成肺动脉高压的重要影响因素。
任勇吴金如徐果汤永谦刘文卫
心电图判断起搏器主动固定电极的可靠性
2013年
目的探讨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中,体表12导联心电图判断主动固定电极固定的可靠性的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的56例患者,男37例,女19例,年龄55.73岁,平均65±9岁,符合永久性起搏器植入适应证。右室电极采用流出道间隔部主动固定电极,12导联心电图,连接好肢体导联,而V,导联连接起搏电极远端,记录心内膜损伤电流,同时与美敦力公司2290型起搏器分析仪直接测量的损伤电流进行对比。结果V,导联测定的损伤电流sT段弓背上抬振幅至少≥5mV1且高于R波振幅,持续至少5rain时,与美敦力公司2290型起搏器分析仪直接测量的损伤电流的可靠指标相一致。螺旋电极旋出15min后,最后测定起搏参数,均符合起搏阈值≤1.0V、阻抗300~1000Ω、R波振幅≥5.OmV156例患者中,除3例右室流出道植入失败,被迫改为心尖部起搏外,另53例临床3个月随访发现,无一例电极脱位。结论12导联心电图机V1导联测定的损伤电流,可以作为起搏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可靠性的一项指标。
廖乐琴汤永谦马可忠刘海丁星华任勇赵惠刘文卫
关键词:起搏器主动固定电极
起搏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术中损伤电流测定的应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术中,测定心腔内损伤电流的意义。方法:2011-01-2013-12,106例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应用了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固定电极,对于电极的可靠固定,除了结合体表心电图和X线影像,常规测试起搏阈值、R波振幅、电极阻抗外,使用了美敦力公司2290型起搏器分析仪,测定心腔内损伤电流的大小,进一步确定电极固定的可靠性。结果:9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第1~7d、第1、3、6个月,对电极的阈值、电极阻抗、R波振幅、QRS波时限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心脏超声和X线拍片检查,无一例电极脱位。7例患者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未能完成,被迫改为心尖部起搏。结论:对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的定位,除采用传统的起搏参数、起搏心电图和X线影像学方法外,结合术中损伤电流的测定更加可靠。
汤永谦廖乐琴刘海丁星华任勇赵惠刘文卫
关键词:主动固定电极右心室流出道心脏起搏
右心室不同起搏位点对QRS波群间期的影响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观察右心室不同起搏位点对QRS波群间期的影响,并分析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行间隔部起搏双腔起搏器植入的50例患者作为A组,从我院既往行心尖部起搏双腔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中选择性别、年龄、病情等与之匹配的100例患者作为B组,采用1:2配对研究,分析两种起搏位点对QRS波群的影响,并比较两组随访1年时的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BNP的变化。结果A、B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构成、起搏器类型、基础QRS波宽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别。术后A组的QRS波宽度明显比B组短[(150.93±20.71)ms比(182.22±18.00)ms,P〈0.05];术前A、B两组的CO、SV、EF、LVEDD及BNP无明显差别,而随访1年时A组的CO、SV、EF明显高于B组[CO(3.63±0.09)L/min比(3.13±0.07)L/min,SV(68.83±3.99)ml比(60.65±3.53)ml,EF(60.57±3.28)%比(53.50±3.79)%],而A组的BNP水平及LVEDD明显低于B组[BNP(56.13±18.36)pg/ml比(77.02±16.15)pg/ml,LVEDD(43.68±5.17)mm比(46.13±3.07)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QRS波时限明显低于心尖部起搏组,并且间隔部起搏可获得更好的血流动力学预后。
刘海任勇
关键词:双腔起搏器间隔部起搏心尖部起搏QRS波时限
共1页<1>
聚类工具0